
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網絡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上網者也逐漸呈現低齡化的趨勢,青少年逐漸成為上網的主力軍,網絡成癮的案例層出不窮。青少年的這種成癮行為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影響著他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青少年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亟需各方力量來共同解決。小組工作作為社會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對解決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青少年,網絡層癮,小組工作
一、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原因
(一)青春期的成長特點使青少年更易沉迷于網絡
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生理和心理都處于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階段,他們正在經歷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過程,根據埃里克森的人生成長八階段論,青少年面臨著同一性和同一性混亂的矛盾,如果青少年沒有形成很好的自我認同,則其很容易受外界不良信息的影響、誘惑和沖擊,從而產生認知和行為偏差。他們對事物的分辨能力不足,缺乏社會經驗,但又渴望擁有像成人一樣的自由和自主,對成人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為了證明自己獨立和足夠強大往往會采取試探和挑戰性的行為。網絡世界的豐富多彩吸引著尚未踏足社會的青春期青少年體驗著現實世界沒有的“精彩”,使他們沉迷而無法自拔。
(二)同伴群體的影響是青少年沉迷網絡的重要原因。
在青少年時期,由于大部分的時間孩子都待學校,校園生活構成了這一時期青少年的主要行為活動,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逐漸減小,同伴群體在其成長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青少年身邊的朋友都沉迷于網絡,談論的都是和網絡有關的信息,則在很大概率上,該青少年自己也會被這樣的環境所感染,他們往往會被朋友鼓勵甚至是被誘惑去上網,站在青少年自身的角度,為了使自己能夠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有地位,不被同伴瞧不起,能和同伴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和談論話題,他們常常會將自己的步伐與同伴保持一致,即投身于網絡。
(三)家庭環境是青少年沉迷網絡的重要影響因素。
家庭環境的影響包括親子關系、家庭結構、家庭氛圍、父母文化素養等因素,具體說來,不良的親子關系可能導致青少年缺乏對家庭的認同,激化青少年的逆反情緒,這些青少年可能需要通過網絡這一形式來滿足自己渴望家人關愛的心理需求,另外也有一部分青少年為了逃避父母,遠離家庭,流連于網吧等娛樂場所。其次,家庭結構破損缺失也是家庭環境影響中的重要一環,這些家庭中的青少年常常會出現自卑消極心理,覺得自己和正常家庭中的孩子不同,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庭,得不到足夠的來自家庭的愛,另外也是由于此類家庭對孩子管教的缺失,釀成了孩子產生偏差行為的后果。此外,一些研究表明擁有良好的家庭氛圍和較高父母文化素養的家庭的孩子網絡成癮的可能性更小。
(四)學習壓力是青少年網絡成癮的根源之一。
青少年時期的孩子由于面臨升學壓力,課業負擔沉重,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以及教師對好壞學生的區別化對待使這一時期的青少年心理壓力大,甚至還有一部分家長及老師因孩子成績差而予以言語諷刺,暴力相向,更加加重了青少年的厭學情緒,還有部分青少年努力學習但沒有成效,沒有得到老師家長的鼓勵,逐漸產生了消極偏差心理,認為怎么學都沒有用還不如不學,而相較于在學習中的重壓氛圍,網絡成為青少年減壓的重要方式,且他們認為在網絡世界中能更有成就感。
(五)網絡自身原因使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重要誘因。
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網絡越來越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網絡世界作為一種虛擬載體,能夠使青少年在現實世界中不能得到滿足的需求得以實現,例如大量的暴力游戲成為很多青少年上網的選擇,另外網絡世界“豐富多彩”的內容以及炫酷時尚的各類信息能夠滿足不同青少年的愛好和興趣,讓其無聊的生活得到“慰藉”,使青少年的獲得感顯著增強,逐漸養成了沉迷網絡的習慣。
二、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影響
青少年沉迷網絡對青少年的有著沉重的負面影響,首先在生理方面,青少年長時間使用網絡坐在電腦面前對其視力及身體發育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甚至由于長久缺乏休息和不進食還可能出現猝死的慘重現象。
其次在心理方面,由于受網絡不良信息的誤導,青少年的心理可能會發生某種程度的扭曲,對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塑造有著重大的不良影響,在網絡成癮的情況下,當青少年不能滿足其上網的欲望,就可能出現抑郁、煩悶、情緒暴躁等過激反應,對其他的事情提不起興趣,將自己的感情都寄托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遠離現實的人際關系,性格變得更加孤僻,更有甚者產生變態心理。
此外,網絡成癮還對青少年的家庭和社會有著重大的影響。由于青少年將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網路上,對家人缺乏關心,與家人的溝通日益減少,導致關系逐漸疏遠,還有的青少年為了得到去網吧上網的費用,坑蒙拐騙親友的錢財,甚至不惜對自己的父母大打出手,嚴重破壞了親子之間的和諧關系。
另一方面,現今網絡上充斥看大量黃色、暴力等不良信息,青少年若沉迷其中,學習不良的行為方式,打砸搶燒、強奸、犯罪……則對社會的和諧穩定以及長治久安有著嚴重的惡劣影響。
三、小組社會工作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介入
(一)小組的理論框架
(1)優勢視角理論
優勢視角理論關注的重點是在于人的內在和人所處的自身資源,同時每個人都有潛在的自我改變的能力和優勢。
(2)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類,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青少年在成長發展過程中在其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后,有被保護的需要,有生活在穩定的環境中獲得安全感的需要,同時也有與人交往、溝通互動的需要,需要愛與被愛,也需要滿足自身的自尊感和得到他人的尊重,渴望實現自己的價值。
(3)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人們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的行為來獲得改變,逐漸形成新的行為方式。小組工作中,每位成員都是一個“資源庫”,成員之間會互相觀察、互相借鑒、互相模仿、互相學習,他們會真實地表現自我,分享自己的感受、觀點和經驗,這樣組員就能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去吸收經驗和成果,從而形成適應性行為,最終在心里層面達到一定的改變,提升自己的興趣,并使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
(4)“鏡中我”理論
他人猶如一面鏡子,我們如同照鏡子一樣從他人那里得到關于我們自身的認識,從他人這面鏡子里發現了我們的自我。小組是一個微型的社會縮影,是一個通過互動而存在和發展的有機體。小組工作工作所提供的成員間密切的互動和真實的回饋,可以幫助組員在小組中感知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反映,建立積極的自我認識、自我形象和客觀的自我評價。
2.小組目標
幫助青少年認識到網絡成癮的危害,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客觀地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和優勢,提高其自信,增強其自控能力,擺脫網絡成癮帶來的消極影響,形成良好的上網習慣;通過家庭親子間的互動,增進彼此感情,理解彼此的關心與愛,化解雙方矛盾;同時緩解組員的心理和精神壓力,發掘其自身潛能和優勢,培養其健康的興趣愛好取向和良好的人際交往技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增強其對未來的信心和動力,能夠融入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中。
3.小組性質
治療性小組。本活動中社會工作者將焦點集中在小組成員的優勢特長上,通過小組活動中成員的相互支持互助,提升小組成員對網絡的認識,慢慢改變他們網絡成癮的行為,以達到小組成員的共同發展
成長性小組。小組成員均為14、15歲青少年,他們對小組活動容易接受,組員通過互動,使得他們不斷認識自己,不斷發掘內心需求,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獲得社會支持,從而激發他們內在的優勢,發展更多的興趣愛好,獲得思想上、情感上、乃至行為上的自我成長。
4.小組介入
小組介入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前期小組的設置主要是圍繞著組員相互認識,初步了解彼此的情況,了解小組,同時讓組員對網絡逐漸形成一個正確的認識,增強其改變的動力,在對網絡有一個正確認識的前提下開展后續工作?!疤觳判‘嫾摇杯h節在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的小組中均有出現,為的是讓組員將小組開始時的自我形象與小組結束后的自我形象進行對照,看到自己的改變,同時也能夠加深組員的自我認知。中期小組根據組員由網絡成癮產生的情緒不良、人際疏遠、缺乏自信等問題而設計,讓組員成為自我改變的主角,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和現實中的人際交往能力,擴大其社交網絡,同時讓組員能夠發現上網之外的興趣,轉移其注意力,逐漸擺脫網絡成癮,此外,通過自我鼓勵和他人鼓勵讓組員看到自己的優勢,增強自信,強化組員改變的動力。后期小組的第一次活動在室外進行,讓組員看到網絡以外的精彩繽紛世界,放松身心,減緩組員由于學習等帶來的壓力。之后加入家庭的支持力量,緩解親子之間的緊張關系,讓組員和父母之間學會相互體諒,讓組員體會到來自父母的愛,認識到家庭永遠是他們的港灣,最后一節增強組員對未來的信心,樹立理想,形成為實現理想而努力的信念。整個小組程序層層遞進,由初識到成熟再到收尾,運用心理情緒治療手法,對組員的認知、情緒、行為分別進行了疏導與支持,讓組員形成連貫、整體的改變。在小組中采用前測加后測的方式評估組員改變的成效,運用量化手段進行小組評估。同時在每節活動之前社工均帶領組員回顧上節小組的內容,方便組員進行整體系統的學習,使組員對每一節的小組活動有更加連貫清晰的認識。整個小組加入了“我的成長樹”環節讓組員在一次次的活動中明確收獲,理清思緒,最后形成對活動的整體性認識。讓組員間形成相互間的交流,便于組員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也能讓工作者根據組員的反饋不斷進行反思與總結,了解組員的需要,使活動不斷完善。另外通過每次小組結束后給組員布置家庭作業,讓組員不斷鞏固小組中獲得的成長,時刻督促自己,也為接下來的活動做準備,培養組員善于思考的能力。在小組活動中多加入組員的分享討論環節,幫助組員培養在現實中的人際交往能力,勇敢面對自己。
5.小組評估方法
定量評估,在小組活動第一次與小組活動最后一次,讓組員完成同一份網絡成癮量表,進行前測和后測,以比較他們在參加小組活動前后網癮程度的改變效果。
6.小組效果評估
首先在認知方面,參與小組的青少年對網絡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其自我認知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自信心也有了顯著的提升,對自己的網絡成癮問題和今后的生活及未來的發展有了自己的認識。在情緒方面,由網絡成癮帶來的情緒不良問題也有了明顯的改善,在小組中個別組員出現過幾次較強的情緒波動,但在工作者的耐心疏導下也堅持到了最后,逐漸適應了小組。在行為方面,組員與其他小組成員建立起了和諧的人際關系,其中一位組員小鑫告訴工作者他自己以前不會和人交往,覺得與人打交道是一件難事,生怕被人拒絕和嘲笑,現在參加了十次的小組活動下來,感覺自己面對他人時不是那么害羞了,從容了許多,也有勇氣主動和人說話了,覺得網絡外面的世界原來也是如此的精彩。其次大多數組員均表示自己上網的自控能力慢慢地在增強,由原來的一天從早到晚上網到現在可以控制在3-5小時之內,同時除了上網外,他們發現了自己新的興趣點,畫畫、唱歌、旅游等等,說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充實了。父母也給予組員更多的鼓勵和支持,其親子關系得到了緩和,組員小亮說,他以前總覺得父母不愛自己,總是對他很嚴厲,學習不好也會大罵他,看到自己上網就會狠狠地批評自己,但父母越反對他,他就偏要和父母對著干,所以和父母的關系很緊張,如今他感受到了父母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樣,他們那么做都是愛自己的表現,在和父母敞開心扉的交談和親子互動中,他找回了童年時那個溫馨的感覺,也覺得自己以前的做法不對,想要和父母更加親密。經過量化測量,組員的成癮程度有了明顯的改善,每次小組均為全員出席,小組達到了預期效果。具體數據見下圖(A-H代表8名組員)
說明:小組使用的量表是Young 網絡成癮量表,組員各題相加總分即代表其網絡成癮程度,40-60 輕度網絡成癮,60-80 中度網絡成癮,80-100 重度網絡成癮,經前后兩次對比測量,組員網絡成癮程度有了明顯改善。
四、結語
青少年網絡成癮受其自身成長階段、周圍的同輩群體、家庭環境、學習壓力以及網絡自身特點的影響,對其生理、心理、家庭和社會關系有著重要的影響,從長遠來說對社會的和諧穩定以及長治久安有著嚴重的惡劣影響。小組工作作為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之一,利用其特有的團體氛圍,秉持優勢視角,從網癮青少年的需求出發,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對解決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有著重要的支持和改善作用。
參考文獻
[1] 魏華.壓力與網絡成癮的關系: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的調節作用[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8(16):266-271.
[2] 韓馨元.新時期青少年網絡成癮行為研究[J].甘肅科技,2019(15).
[3] 劉斌志.我國青少年網絡成癮研究的新動態與新趨勢[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
[4] 馬阿米娜.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原因及教育對策[J].河南教育(高教),2017(12):11-13.
[5] 段興利,葉弘.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理論分析[J].科學經濟社會,2007(4):75-78.
[6] 孫喜蓉.網絡成癮綜合癥研究綜述[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2):158-160
[7] 高杰.《威海市城區初中生網絡成癮的調查及預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
[8] 汪輝.大學生網絡成癮的癥狀、成因及心理維護[J].山東濟南科技信息,2009(08).
[9] 趙麗娟.社會工作介入“網癮”青少年的服務模式研究[J].全國優秀碩士論文庫.2011.
[10] 劉麗平.青少年網絡成癮的教育對策[J].電化教育研究,2005(12):24-26.
[11] 王國珍.網絡素養教育視角下的未成年人網癮防治機制探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9):82-96.
[12] 趙萍.學校在青少年網絡成癮預防中的措施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7(5):86-88.
[13] 孟慶爽.初中生網絡成癮問題的社會工作介入[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王丹妮(1998- ),內蒙古呼和浩特人,西南民族大學2017級本科生,研究方向:青少年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工作、社區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