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萍

【摘要】目的 探討產后盆底康復護理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的影響。方法 選取本院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間診治的72例進行產后康復的患者,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成兩組,采用常規護理的患者定為對照組,36例,采用產后盆底康復護理的患者定為觀察組,36例,觀察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臟器脫垂以及尿失禁發生率分別為5.56%和8.33%,對照組患者臟器脫垂以及尿失禁發生率分別為22.22%和25.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產后女性實施產后盆底康復護理,效果顯著,可以有效降低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女性盆底功能障礙;產后盆底康復護理;常規護理;影響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3..01
女性在生產之后容易出現盆底疾病,對女性的生存質量造成嚴重不利的影響。因此,在生產之后需要做好預防護理工作,以降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生率[1-2]。為探究產后盆地康復護理的臨床應用效果,本文選取了本院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間診治的72例患者進行研究,詳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本院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間診治的72例進行產后康復的患者,隨機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6例。對照組中,年齡上限為42歲,下限為22歲,平均(31.53±3.24)歲,其中經產婦12例,初產婦24例;觀察組中,年齡上限為41歲,下限為23歲,平均(31.24±3.11)歲,其中經產婦15例,初產婦2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基本平均分配,差異比較?。≒>0.05),可以進行比較分析。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使用一般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產后盆底康復護理,具體如下:康復鍛煉活動一般需要在產后42d之后進行,首先需要對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全面了解,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康復護理方案。護理人員需要教授患者會陰收縮的方法,每天需要練習30 min左右。其次,需要對患者盆底肌肉進行電刺激治療,通過向陰道內輸送電極強度不同的電流,刺激陰道內的神經和肌肉,進行規律運動,每次時間為20 min,每周兩次。再次,對患者進行生物反饋類治療,將肌肉運動情況反饋給患者和醫護人員,及時糾正不當治療方法,提高治療效果。最后需要加強對患者肌纖維訓練,每周兩次,每次20 min。
1.3 觀察項目
觀察和對比兩組患者臟器脫垂以及尿失禁發生率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的錄入分析工作借助SPSS 20.0軟件開展,發生率指標表示為%,兩組計數數據比較其間的差異性行卡方驗證。P<0.05表示差異顯著且符合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患者臟器脫垂以及尿失禁發生率分別為5.56%和8.33%,對照組患者臟器脫垂以及尿失禁發生率分別為22.22%和25.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3 討 論
分娩是女性重要的生理活動,在分娩的過程中,女性盆底組織的肛提肌、筋膜、韌帶都有可能受到一定損傷[3],隨著時間的延長,女性的肌肉組織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對盆底功能產生一定的影響,肌肉張力減弱,對尿液排泄的控制能力下降,導致出現尿失禁、臟器脫垂等癥狀,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我院對診治的部分進行盆地功能恢復的患者實施產后盆底康復護理,取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產后盆底康復護理包括肌肉刺激、康復鍛煉以及生物反饋等療法,可以提高患者盆底組織肌肉的強度,恢復患者盆底功能。
通過本文的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臟器脫垂以及尿失禁發生率分別為5.56%和8.33%,對照組患者臟器脫垂以及尿失禁發生率分別為22.22%和25.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文的研究結果與歐學鴛,劉暉等學者在相關課題當中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這就說明對產后女性患者實施產后盆底康復護理干預可以取得更好的護理效果,是預防產后盆地功能障礙性疾病的優良選擇。
綜上所述,對產后女性實施產后盆底康復護理,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彩霞,駱小珍,劉素娟.探討不同時間康復護理對產后盆底功能的影響[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19,36(03):80-81.
[2] 陸曉慧,朱曉倩.產后盆底康復護理的實施方式及效果研究[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8,25(12):76-78.
[3] 鐘桂林.產后盆底康復護理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患者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J]醫療裝備,2018,31(21):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