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恩 曹亮 黃礦英
【關鍵詞】眩暈;人體;平衡系統
【中圖分類號】R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3..02
眩暈是由于人體的平衡系統發生障礙,導致人體對空間定向的一種運動或位置性錯覺,出現自身或環境的旋轉、擺動感。可分為中樞性眩暈和周圍性眩暈。其特點:一是一種有運動的感覺,典型為旋轉感、傾斜感、上升感或下沉感等。二是常伴隨三種病癥:1眼震;2軀體不穩或傾倒;3迷走神經激動惹征(惡心、嘔吐、出汗、面色)。頭暈(反復眩暈),表現為頭輕目眩感,頭腦麻木、空虛感、腳步輕浮感,眼花而無運動性感覺、無眼震、傾倒、無迷走神經激惹征。
1 病因病機
(1)情志內傷
素體陽盛,有惱怒或抑郁、肝陽上亢,陽升風動,發為眩暈;或因長期憂郁惱怒,氣郁化火,使肝陽暗耗,肝陽上亢,陽升風動,上擾清竅,發為眩暈。
(2)飲食不節
損傷脾胃,脾胃虛弱,氣血生化無源,清竅失養而作眩暈;或嗜食肥甘、饑飽失節、勞倦無度、損傷脾胃、健運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痹阻清竅,發為眩暈。
(3)外傷、勞損
氣滯血瘀、痹阻清竅,發為眩暈。
(4)久病、體虛、失血、勞倦過度傷腎,或先天不足、腎精不足或年老腎虧,或房勞過度,致腎精虧虛,髓海不足,上下俱虛而發生眩暈。
2 《傷寒雜病論》論治眩暈的內容很豐富,其主要有以下幾種病癥
(1)以起則頭眩為表現的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證:
《傷寒論》67條:“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痙,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太陽傷寒,本應汗解而反用吐下,損傷中焦脾胃之陽,陽虛,脾運失職,不能利水,則水飲上沖,因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陽虛不能升清,清竅反被水氣所蒙閉,故頭目眩暈;陽氣虛,經脈失養而動惕,即發汗則動痙,故身體振振動不能自持。脾虛水停,胃失和降,故而嘔吐清水痰涎,水氣上凌,影響心則心悸,影響肺則短氣。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16條:“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二條均說明頭眩者,眩暈均為水飲內停所致。治宜溫陽健脾、利水化飲。茯苓補清兼行,補益心脾而淡滲水濕,利水之中而通陽之意;桂枝通陽化氣,化氣之中而見利水之功,白術健脾燥濕,脾健則運化復長,則停飲可化,更與茯桂為伍,則健脾利水之功,相輔相成,炙甘草健脾益氣,以助運化而調和諸藥。所謂:“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也。”
辨證要點 起則頭暈目眩,坐或臥眩暈不明顯,氣上沖、心悸、氣短、尿不利,苔白滑、脈沉緊或沉滑為特征的眩暈者,包括耳源性眩暈、高血壓性眩暈、神經衰弱性眩暈、低血壓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等眩暈者。
典型病例 謝xx,男,41歲。數年前因被重力撞擊頭部而致眩暈頭痛,當時診斷為腦震蕩,以后遺留眩暈一癥。時作時止,數年不愈。每日健忘、心悸、疲憊諸證。近日增劇,閉目臥床尚可,起則頭暈眼花、惡心、嘔吐、脈沉遲、苔白膩。證屬痰濕寒飲。治宜溫陽化水,活血通絡。方用苓桂術甘湯加熟黑附子、赤芍、桃仁、川芎、大黃。服3劑即可起床料理日常。繼進5劑,安然無恙。(《新醫學》1976;2:60)
(2)頭重腳輕為表現眩暈的真武湯證
《傷寒論》82條:“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眴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真武湯的心下悸、頭眩即患者經常感到心悸、眩暈,身上經常有肌肉跳動,眩暈像腳踩棉花或走路如駕云,頭重腳輕,總是感到走路深一腳或淺一腳,走路不穩,容易跌倒。傷寒過汗傷陽,少陰腎虛,陽虛陰盛,下焦虛寒累及脾,陽虛不能制水,水氣泛濫,而凌心故心悸;陽微氣不能升,飲阻清陽故頭眩、頭暈、眼黑。下則小便不利,脾主四肢,陽虛水泛,則四肢沉重疼痛,并全身肌肉跳動,振顫欲倒;脾虛則腹痛下利,小便不利,甚則肢體浮腫;水溢于腸則為泄瀉,故宜本方溫陽利水,二者合用,現溫補脾腎,以祛水邪,又祛水邪,又溫經降濕止痛;茯苓健脾利水;生姜溫中祛寒,散在表之水邪;白芍酸寒,緩急止痛,制附子、生姜之辛燥。
辨證要點:(1)頭暈、心悸、震顫、走路不穩。(2)身痛、骨痛、關節痛、手足冷背寒、尿不利。(3)面浮、肢腫、脈沉細無力、舌潤苔滑為特點的眩暈,包括高血壓病、腦動脈硬化癥、共濟失調、耳源性眩暈等。
典型病例:楊女,素患耳源性眩暈,前日起作頭暈、嘔吐、張眼和轉輾反側時加劇,口淡納減,胸中痞滿,舌淡白,脈弦滑。乃中陽不運,濕濁上流,宜溫陽化飲,服真武湯兩劑而安。(《傷寒論方與古今臨床》)
(3)口苦、口干、目眩為表現的小柴胡湯證
《傷寒論》263條:“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傷寒論》96條:“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以口苦、咽干、目眩之證為辨少陽病的提綱。三癥重點在于“口苦”。原文把“口苦”一癥列在前,咽干、目眩二癥列在后,反映了口苦在辨證中的重要性。從口苦一癥,乃膽汁上逆所致,主要見于少陽。但厥陰肝病,陽明胃熱也常有膽汁上溢之口苦,但少陽之口苦多于晨起為重,因為少陽之氣肝旺于寅至辰,此時正氣抗邪,正邪劇爭,膽汁上泛則口苦在此最明顯,而陽明或三陽合病之口苦多在午后或下午為重。小柴胡湯方中柴胡配黃芩,柴胡疏少陽經中之邪熱,黃芩清少陽膽腑之邪熱。二藥合用,經腑同治,使氣郁條達,樞機通暢,表邪外解,里熱清除。半夏配生姜,辛開苦降,辛主散,能建胃散積、止嘔,且能化痰和胃,合則辛開散結,宣暢氣機,并助柴、芩祛外邪,配人參、甘草、大棗溫中培元,補脾胃之氣。全方寒熱并用,功補兼施,升降協同,三焦疏利,里外通宣,上下調達,故口苦、咽干、目眩自除。
辨證要點:(1)口苦、咽干、目眩、寒熱往來、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2)苔白、脈弦或有腹中痛;或渴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脅下痞硬,或不渴、尿有微熱,或咳者為特征的眩暈。如美尼埃癥、耳源性眩暈、前庭神經炎性眩暈、感冒性眩暈、肝病性眩暈。
典型病例 曹某某,女,73歲,陰頭暈頸項酸脹伴惡心嘔吐、口干口苦7天來診,診見,面色蒼白、睛如青,閉目臥床稍動即天旋地轉、頭暈耳鳴、惡心嘔吐、冷汗淋漓,素體豐腴,痰多質稠,咯之不易,吐之不爽,頸肩酸脹。舌苔白膩,脈弦滑。證屬少陽肝火內郁,樞機不利,痰熱上擾。治宜健脾平肝,和胃祛痰。方小柴胡湯加陳皮10g茯苓25g白術15g 澤瀉30g 姜半夏15g 天麻15g 葛根15g 大棗5枚 生姜三片 炙甘草10g,水煎口服,6劑后痰量減少,眩暈輕。繼服6劑,眩暈消失,僅有頸項稍不適,繼續益氣聰明湯加減善后。
(4)以氣喘而頭暈目眩為表現的大承氣湯證
《傷寒論》242條:“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傷寒論》:198條:“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陽明邪熱內盛,熱盛生風,風熱上擾清竅,亦見頭眩,同時伴口干、鼻燥,咳嗽、咽痛、能食等癥。若陽明邪熱化燥成實,燥屎于下,濁氣上沖于上,故時有微熱,氣喘而頭暈。在腑實形成的過程中,小便偏滲于膀胱則小便不利,大便結,大便所結未堅時,因燥熱所迫,而時有所下,故乍難乍易。大承氣湯方中酒大黃清熱瀉火,推陳致新。芒硝咸寒,潤燥軟堅,通利大便。兩藥配伍具有清熱通便。厚樸苦辛溫,行氣除滿消脹。枳實苦微寒,具有破氣寬中消痞。二者同用,具有破氣消滯之功。全方相輔相成,具有功下退熱,蕩滌燥結之功效,故邪熱、燥屎得除,喘冒自平。
辯證要點:
(1)有邪熱內盛證而見氣喘眩暈;(2)具有燥實結于下的大便干結乍難乍易;(3)有腹滿痛、潮熱、脈沉遲、舌苔黃厚、干燥為特征的眩暈,包括腸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急性肝炎、肝性腦病、化膿性闌尾炎、中風、農藥中毒、急性鉛中毒和陽明邪熱內盛生風的眩暈。此外,尚有陽明中寒,中陽虛而水谷不化,脾虛失運,寒濕內生,寒濕郁于中焦,令清陽不升則頭眩,濁陰不降故滿,并見食難用飽,微煩,脈遲而無力,治可選用理中丸、香砂六君子湯之類。
(5)以吐涎沫而眩的五苓散
《傷寒論》71條:“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傷寒論》74條:“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金匱要略》12條:“假令瘦人,臍下有季,吐涎沫而癲眩。”
五苓散的病機是外有表邪內郁水飲,其證是吐涎沫而癲眩為表現的眩暈,其特點是頭目眩暈欲顛倒伴嘔吐涎沫樣火嘔吐酸水、唾沫樣口水。
太陽病因汗太過,汗多傷液,而胃為水谷之海,主津液所生津,汗后傷津,燥熱之氣上擾心神,故有燥熱不得眠。胃中虛燥則口渴飲水,因津傷不重,燥熱尚輕,更無結實之象,故只給少量頻飲湯水,補其不足,滋其燥并借機體陽氣自和能以臻于康復。若飲水太多,則有矯枉過正,飲停不化之憂。太陽病邪入膀胱,妨礙其氣化功能,故有小便不利、消渴等癥,心下悸,無論是素體稟形還是因病而瘦者,凡出現臍下部跳動不適,總由水飲在下焦擾動所致。其人吐清涎白沫一癥更是水飲在中,隨氣逆上涌的陰癥。水飲聚中下二焦,致清陽不能上達清竅,濁陰不能以下竅外出,故見頭目眩暈。五苓散方中茯苓、豬苓、澤瀉甘淡滲濕、利水消飲,白術苦溫能健脾制水;桂枝辛溫通陽化氣,以助利水。上藥合用,使飲消氣化,脾氣健運,頭目眩暈則自愈。
辯證要點:(1)臍下悸,口渴不喜飲,或喝水后胃有振水聲或食入即吐。(2)嘔吐白涎沫,頭目眩暈而欲顛倒,頭暈如坐舟車,視物眼花、畏光、復視。(3)小便不利,脈浮、苔白膩或滑為特征的眩暈,如美尼爾氏綜合征、腦積水等引起的眩暈,顱內高壓性頭痛、眩暈、暈車、垂體瘤、妊娠高血壓綜合征、頑固性頭痛等疾病引起的眩暈等病癥。
典型病例:王XX,女,39歲,1975年5月就診。患者素有支氣管炎病史,近日來突然頭昏眼花,視物旋轉,有旋轉之感,在某醫院求治,診為“內耳眩暈證”,服藥無效,乃邀余診治。證見:患者閉目臥床仍感旋轉不已,頭重、耳鳴如蟬、嘔吐涎沫,時而大吐,脈弦、苔白膩。證屬中陽虛衰,氣化失常,投五苓散加半夏15g 陳皮10g 甘草10g代赭石25g,4劑后病情大減,繼進4劑,竟獲痊愈。囑用補中益氣湯調半月,一年后隨訪,再未復發。(王殿感.五苓散的臨床應用,中醫學報,1986,(5):42)
(6)少陰病陰寒下利,利止而手足較溫,反而出現頭目昏眩,時時自冒,可知其利止并非陽氣來復,而是陰液已竭,陽亡于上之危急證候,是病情危重,治療難度較大者,必須積極搶救,可選用四逆加人參湯或茯苓四逆湯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