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澤 邢文
【摘要】梅核氣是一種以喉中明顯異物感,但無器質性病變為癥狀特點的疾病。應用芒針透刺,疏通氣血,配以情緒疏導,臨床療效顯著。
【關鍵字】梅核氣;芒針;透刺
【中圖分類號】R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3..01
1 梅核氣
梅核氣是郁證的一個分支,是以咽中有異物感,不影響吞咽,無器質性病變,或可伴有胸脅阻脹,喛氣吞酸,情志不舒等癥的疾病。梅核氣最早是以癥狀的形式出現于《黃帝內經》,如:“……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等。而病名最早見于《赤水玄珠》“……梅核氣者,喉中介介如梗狀……”。
2 病因病機
傳統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和情感,稟賦和飲食有密切關系。情緒不得排解消化,則會使肝臟氣機郁結,不得調達,進而肝疏泄功能出現異常,木旺克土,脾健運功能減弱,痰濕停滯于內,痰與氣相互結合,結于咽喉,出現“喉中介介入梗狀”;機體脾胃功能先天不足或飲食缺乏節制,易損害脾胃,導致運化功能失紊亂,聚濕生痰,母病及子,肝臟氣機郁結不暢,氣機循經上逆,與痰相結于咽部而發病;故該病易累及肝、脾、胃三臟。所以,在治療時應以舒暢氣機為,健脾和胃,理氣化痰為主。
現代醫學認為,該病屬于神經官能癥,但近些年來,臨床有很多梅核氣的患者會合并消化系統的疾病。有些人認為,咽與胃和食管有共同的反射中樞和通道,是該病與慢性胃炎有密切關系的原因。還有人認為,咽下緣平第6頸椎,下又與食道、氣道相連,當食道發生痙攣,咽與食道相接處會呈現較脆弱的狀態,易被拽松,會出現“異物感”。當氣道出現痙攣,且未出現咳喘癥狀,咽與氣道相接處薄弱,易被拽松,會出現“梅核氣”癥狀。
3 芒針透刺治療梅核氣
3.1 治療方法
針具:5寸芒針,1.5寸毫針。
選穴:天突、膻中、鳩尾、中脘;
配穴:列缺、合谷、廉泉。
操作:中脘透鳩尾,膻中透天突,其他穴位采用普通毫針針刺。針刺得氣后,每10分鐘行針一次,每次針灸時長為30分鐘。
3.2 治療方法分析
首先,天突,膻中,鳩尾,中脘皆屬于任脈。一方面,任脈有陰脈之海之稱,具有調節陰經氣血的作用。梅核氣主要病機是肝氣郁結,脾失健運,痰氣互搏,而結于喉,所以透刺任脈,疏通任脈氣血,就可以間接刺激和影響足厥陰經、足太陰經和手太陰經。另一方面,任脈“……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根據“經絡所過,主治所及”,任脈穴位可以治療咽部、胃部及胸脅部癥狀;廉泉作為陰維脈任脈的會穴,具有降逆化痰的作用;氣之會,膻中穴,行氣開郁力強;列缺,為手太陰的絡穴,具有宣肺散結的作用,合谷手陽明經合穴,善治喉痰。
芒針針法是中醫傳統針法。較之毫針,芒針是更具優勢的。其治療特點可以用“流彈趨動,技巧術行”來總結。意為運用芒針的長度,通過深刺以疏導臟腑經絡的氣血,經絡感傳達到病所,施行彈動的補瀉手法,逐步深入,促進臟腑功能并建立新的動態平衡。
4 驗案舉例
患者趙某,女,32歲,2018年12月8日初診。患者主訴于就診1個月前,偶有出現喉中有異物感,未予理會。一周前,因工作壓力大,出現睡眠差,喉中異物感加重,并伴有胸悶,口苦,腹脹。既往健康,平素情緒不暢。該患者診斷為梅核氣,主要由情緒不暢引起,可予芒針透刺療法,除特定選穴外,可加百會、寧神、安眠、內關、神庭、太沖穴。當次治療結束后,胸悶感消失,喉中異物感、腹脹有緩解。治療10次以后,梅核氣癥狀完全消失,睡眠改善。
5 小 結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精神壓力普遍加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1年發布的《世界衛生報告》,全球抑郁癥發病率在11%左右,而近期報告則顯示,從2005年至2015年,10年的時間里,全球受抑郁癥影響的人數增加了18%。梅核氣作為郁證的一個分型,亦應該予以一定的重視,在遇到相似癥狀患者時,應該予以鼻咽喉的專業會診及檢查,排出咽喉處器質性病變的可能,且很多時候,患者會表現出梅核氣合并消化系統的癥狀,需予對癥的治療,加減配穴,盡可能減輕患者的痛苦。芒針透刺的治法,有精簡選穴,針刺深長,作用迅速的優點,但在運用芒針治療梅核氣的時候,除應注意使用芒針方法以外,還需注意,因為芒針尺寸偏長,患者可能會出現畏針和暈針的情況,需要在采取治療前,向患者解釋和告知。
參考文獻
[1] 黃啟敏,李玉平,王丹鳳.李鄭生主任醫師采用健脾疏肝和胃法治療梅核氣經驗[J].中醫研究,2017,30(03):48-50.
[2] 茆阿文.芒針的臨床應用[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13,36(04):87-90.
[3] 張紅林,薄智云.“梅核氣”腹針治療的臨床研討[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8,25(20):175-176.
[4] 馮 玲,李亞平.梅核氣與慢性胃炎[J].浙江中醫雜志,1998(08):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