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泓
摘 要:統一是古代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亙古不變的發展潮流與主要特點,也是古代中國文明之所以能綿延幾千年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中國歷史;政治制度;影響
統一潮流的出現是由諸多因素造成的,其中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影響也是主要因素之一,下面我就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對統一潮流的影響做一簡要敘述。
一、在政治上的表現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現是,國家通過不斷分化地方權力,將地方權力收歸中央來加強中央對地方在政治上的管理,從而在政治上實現并強化大一統的趨勢。
秦朝,秦始皇在滅六國完成統一后,在地方上廢除了西周的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
漢朝初期,由于郡國并行制的實行導致地方封國力量日益強大,最終釀成“七國之亂”,所以漢武帝上臺后接受大臣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來削弱地方封國的勢力。
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地方上的兵權、行政權和財政權統統收歸中央,并派文官到地方擔任地方長官和設立通判監督牽制其行為,來削弱地方實力,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從而維護國家統一。
在元朝初期,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有效管理,在地方上實行行省制度。元朝在全國共設十個行省,行省下設路、府、州、縣。
在明朝初期,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在地方上設三司。洪武九年(1376年)明朝宣布改革行省體制,在地方上改設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別執掌地方的行政、司法和軍事。三司之間職責明確,權力分散,相互牽制,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制,有利于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二、在經濟上的表現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經濟上的主要表現是,國家通過將地方上的鑄幣權、鹽鐵經營權、財政權等權力收歸中央,國家壟斷有利行業,實行專營專賣政策等措施,來加強中央對地方經濟的管理,從而在經濟上實現并強化大一統的趨勢。
秦朝,秦始皇完成統一后,為了加快各地經濟交流的步伐,秦始皇統一了貨幣為半兩錢,統一了各國的度量衡,從而加速了各地經濟的交流與發展。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又據《漢書·食貨志》記載, “秦兼天下,幣為二等:黃金以溢為名,上幣;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
漢武帝時期,國家將地方上的鑄幣權、鹽鐵經營權等收歸中央,加強了國家對地方在經濟上的管理。《漢書·食貨志》中記載道,漢武帝“罷半兩錢,行五銖錢”。后來,漢武帝又令“于是悉禁郡國毋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錢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錢不得行,諸郡國前所鑄錢皆廢銷之,輸入其銅三官(《漢書·食貨志下》)” 。
宋朝時期,國家將地方上的財政權收歸中央,宋太宗趙匡義在地方各路設轉運使,將地方的財賦征集到中央,全國財力集中于中央,大大加強了國家對地方經濟的管理。此外,宋朝還通過加強對暴利行業——鹽茶酒等業的管理、設立榷場、加征商稅等方式來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實現經濟上的統一。
明清時期,國家通過對某些利潤豐厚的商品(如瓷器、茶葉、絲綢等)實行專賣政策、加征商稅等方式,進一步加強國家對全國經濟的管理,實現經濟上的統一。
三、在思想文化上的表現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思想文化上的主要表現是,國家通過統一老百姓的思想、控制老百姓的思想、加強對老百姓大一統思想的教化,從而在思想文化上實現與強化大一統的趨勢。
秦朝,秦始皇完成統一后,在思想文化上通過“焚書坑儒”與統一文字來加強對人們思想的控制與促進思想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李斯)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又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令“車同軌,書同文字”,將其他全國的文字統一為一種樣式——小篆。
漢武帝時期,武帝接受大思想家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興辦太學,大力發展儒家思想與儒學教育來統一人們的思想,灌輸大一統的思想。
隋唐時期,統治階級通過在思想文化上海納百川,融會貫通及大興科舉制度來發展思想文化與教育事業,通過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以及選拔人才的開放性發展來推動統一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大一統思想得到進一步的豐富與發展。
明清時期,統治階級通過“八股取士”和大興文字獄來加強對人們思想的控制,使人們的思想受到嚴重的禁錮與束縛,以達到思想上的統一。
四、在軍事上的表現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軍事上的主要表現在是,國家通過對周邊少數民族的戰爭與設置專門機構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以及堅決抵御對外來侵略者的戰爭,來維護國家的統一,從而在軍事上實現并強化大一統的趨勢。
秦朝,在軍事上,秦始皇一方面通過修建萬里長城和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來鞏固國家的統一。據《史記·秦始皇本紀》援引賈誼《過秦論》記載“(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湖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另一方面,通過加強嶺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來鞏固國家的統一。據《史記·秦始皇本紀》援引賈誼《過秦論》記載:“(秦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至此,秦朝的大一統趨勢得以鞏固與發展。
西漢時期,漢景帝通過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通過派衛青與霍去病兩次出擊匈奴,削弱了匈奴的實力,鞏固了大一統的趨勢。東漢時期,漢明帝派竇固等人、漢和帝派竇憲等人,北擊匈奴,徹底消弭匈奴的禍患,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元朝時期,統治階級通過在周邊少數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和在西藏地區設置宣政院來加強對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使元朝這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疆域遼闊的中央王朝的大一統趨勢得到進一步鞏固與發展。
明清時期,統治階級一方面對內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與管理,另一方面對外堅決打擊一切侵略勢力,來進一步鞏固與發展大一統趨勢。
綜上所述,在古代中國歷史的發展長河中,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固然在封建社會后期弊端日益顯露,嚴重地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但是,任何一種制度的作用都具有兩面性,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亦然,其在古代中國在維護祖國統一方面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這一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使古代中國實現并強化大一統的趨勢,從而使五千年中華文明能夠綿延不斷,經久不衰。
參考文獻
[1]丁祥.提綱而眾目張? 振領而群毛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兩大基本關系的剖析[J].教學考試,2018(44):10-12.
[2]張春亮.淺談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歷史發展[J].東西南北:教育,2016(18):82.
[3]李建設.以動態視角審視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教學札記[J].中學歷史教學,2018,000(00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