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繼凱
(作者系東亞智庫首席經濟學家、北京東亞匯智經濟咨詢中心主任、北京凱德現代農業科技研究院院長;本文由徐家偉根據訪談內容整理,作者審核;參與訪談者還有成思行、小?。?/p>
習近平總書記在2月14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指出:要從保護人民健康、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在當前疫情阻擊戰的關鍵階段,我們的最高領導人提出要把生物安全提升到國家安全體系建設高度,足以說明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疫情期間有兩則消息傳播甚廣,一是民間流傳此次疫情是某國專門針對中國人的生物基因武器;二是美國媒體謠傳此次疫情是中國病毒研究所生物武器病毒泄漏所致。
還有兩則消息值得注意。一是2018年中國深圳出現的世界首例轉基因嬰兒,引發了人類關于生物技術應用對人類倫理的爭論;二是爭論不休的轉基因食品話題,尤其是原央視主持人崔永元發布的轉基因產品調查,更是加劇了這種爭論。
通過以上信息,我們應該對生物安全有了初步了解,接下來我從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生物安全重要性、生物安全體系建設以及生物研發與公共安全保障等方面談幾點看法。
首先從概念上來講,生物安全一般是指現代生物技術開發和應用,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的潛在危險,及對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預防和控制措施。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頗為廣泛,比如轉基因食品、棉花、木瓜等。既然應用廣泛,我們就要考慮,這種技術尤其像基因工程,對我們的生物體是否安全?
其次,生物安全運用范圍可以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生態環境影響的防控。生態環境包括生物多樣性、環境污染等,我認為生物安全就是生物技術應用時,首先要保護生態環境而不是損害它。
二是對人類身體健康損害的控制。比如,一些人對轉基因食品產生恐懼,認為轉基因食品對我們身體會有不良甚至是嚴重損傷。雖然目前沒有找出相關證據,但這種認識已經有了廣泛“群眾基礎”。
三是在國家公共衛生安全方面。就像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已經上升到了一個重大國家公共衛生危機、公共衛生事件。且目前來看,此次疫情已構成全球大流行。
四是涉及國家安全層面的威脅。從這次疫情來看,假設我們的防控力度不足,那么我們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安全,甚至是我們的生存都會有危險。
五是宗教信仰方面的影響。比方說回族人是不吃豬肉的,但是如果通過轉基因,把豬的基因轉到羊身上或牛身上,就會對宗教產生影響;比如一些人吃素,把動物基因轉到植物上,也會產生影響。
此外,我們對生物安全的應用領域再做一些分析。
第一個應用領域是疫情防控。假設說有嚴格的生物安全防控,可能就不會出現如今的情況。
第二個應用領域是農業。比如我們進口的美國、巴西大豆基本上都是轉基因的。比如除草劑、殺蟲劑,從生物技術來講,找出一種可以讓棉鈴蟲不生長或者不生育的基因,用了這種技術后,對整個棉花生產有沒有影響呢?實際上和吃轉基因食品到底會不會對我們身體有影響是一個道理。
第三個應用領域是食品。我們日常食品里面的一些添加劑,比如現在我們吃豆制品可以吃出牛肉的味道。這實際上是從牛肉里邊提煉出來的添加劑,這種添加劑采用的也不一定是轉基因技術,但對人體有沒有損害,也是需要生物安全去保證的。
第四個應用領域是醫療健康。比如抗生素的應用能治療疾病,人與動物都長期使用抗生素,但如何保證其安全性呢,這也是生物安全的重要應用領域。
第五個應用領域是軍事國防。歷史上,日本的731部隊,就是日本研發生化武器的秘密部隊。如果戰爭中大量使用生化武器,大家一定想象得到會是什么結果。
第六個應用領域就是今天重點講的國家安全體系建設方面,就是不僅要重視生物安全,還要建立生物安全體系,并且要把生物安全體系納入整體國家安全體系里去。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國家安全觀。
國家安全觀是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來的。國家安全觀整體構想是: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維護各領域的國家安全,構建國家安全體系,走中國特色的國家安全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其中提到的生態安全,實際上和生物安全是有很大關系的。
這次重點提出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就是說生物安全將來會成為我們國家安全體系的一個新成員,上升到與政治安全、國土安全等同樣的高度。
生物安全體系到底包括什么?我做了一個簡要的思考:從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國家公共衛生事件來看,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也是對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人類安全和世界安全一種負責任的重要行動。從我國疫情處理經驗來看,必須要把防控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與運用生態技術安全、生物實驗室安全、生物資源和人類遺傳資源安全、外來物種的入侵防范、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恐怖襲擊、防御生物武器威脅等系統化、體系化地組合起來,而不能只是肺炎疫情防范問題。
同時,還應該將生物安全的防控領導指揮體系、國家動員組織體系、疾病控制體系、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還有重大疫情防范救治體系、生物安全能力體系、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國家儲備體系、應急采購供應體系、生產生活供應保障等系統化地統籌起來。所以,要構建國家的生物安全體系,必須要逐步構建起生物安全領導決策體系、組織協調體系、風險防控體系、監督體系和法治體系,才能形成我們完整的國家生物安全體系。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位于成都經開科技產業孵化園內的成都新百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快速復工,開足馬力生產病例確診所用的病毒核酸提取試劑盒,助力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圖片來源:新華社)
要加強技術研發,搶占生物安全的制高點。生物安全技術的研發與當初我們的核武器研發是一樣的。對于核武器很多人認為對人類有潛在威脅,我們國家也長期受到核恫嚇。但要想免于核恫嚇就必須要在核武器研發上領先。同樣道理,要想確保我們的生物安全,就要加強技術研發。比如轉基因農產品,不能因為懼怕對人身體有害,就不注重技術研發,事實上一些發達國家轉基因技術研發與應用已經領先于我們,且有大量轉基因農產品進入我國,我們如果不去搶占技術研發制高點,不去積極應對,如何確保安全呢?
要嚴格制定標準,搶占生物安全的話語權。剛才講的是研發,但是如果只注重研發,而不加控制地去運用,危害肯定是很大的。所以,我建議一定要制定嚴格的標準,在國際上搶占生物安全的話語權。比如我們的生物多樣性標準,包括野生動植物保護標準等。舉個例子,為什么我們把轉基因棉花審批了,因為棉花好像穿到身上,不進到人體,不形成循環,大家可能就會認為沒有什么危險。因此,我們既要制定出嚴格標準,也要規范管理擴大應用范圍,這樣才能把生物技術轉化為生產力,轉化為市場供給。
要加強生物安全體系建設。剛才也提到,圍繞著生物安全各種體系建設,從這次疫情暴發后顯現出來的一些問題來看,我們的安全體系是不健全的,或者說長期以來沒有重視體系化、系統化的安全體系建設。
要加快立法,形成中國特色的生物安全法。必須立足中國生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生物技術研發與應用水平和階段,制定具有中國特色的生物安全法,不能直接借鑒發達國家或者對成熟的國際做法照搬套用。
要加強合作,構建全球化的生物安全體系。為什么我國暴發疫情以后,美、日等其他國家的反應不一樣?因為衡量標準不一樣,相應政策參照依據也不一樣。所以要加強國際合作來構建全球性的生物安全體系,尤其是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呈逐步蔓延的惡化態勢,構建全球性的生物安全體系更具有重大意義。這次疫情阻擊戰中的中國經驗、中國模式,也應該成為全球生物安全體系建設的一個樣本、一條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