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蝌蚪五線譜(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信息中心)編輯/丙丁
“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網信辦、首都互聯網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共同宣布,得到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技傳播專業委員會、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上海科技傳播協會、北京市科學技術情報所的支持。
流言
目前已有新冠病毒抗體檢測試劑盒,可以在家中自行使用。
真相
前不久,一款號稱在家就能自測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檢驗試劑盒悄悄在微信朋友圈中露面。賣家宣稱,在家指尖采血后,只需要15分鐘,就能檢測出自己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肉眼即可判斷。適用范圍上還特別標明,適用于企業復工、學生返校、個人篩查等。賣家聲稱,單支售價150元,多買還能享受優惠。
對此,北京市藥監局提示,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暫未有家用版,市民不要輕信微信朋友圈中的虛假宣傳。
事實上,登錄國家藥監局網站,在數據查詢欄目下鍵入“新冠病毒”的關鍵詞,顯示出經批準注冊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都不能家用自測。北京市藥監局提示公眾,這些經批準注冊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均需要具備PCR實驗室及專用設備的醫療機構才能完成檢測。
曾有記者實地探訪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流程。疑似患者和確診患者的咽拭子樣本會由疾控科專業護士按規范取樣送達加強型生物安全二級負壓實驗室;身穿三級防護裝備的醫生從密封箱中拿出裝有咽拭子樣本的取樣管,仔細核對取樣人的姓名,并在電腦上錄入相關信息;進行核酸檢測前,醫護人員會對樣本進行滅活處理,進一步降低病毒感染風險;然后醫生會在生物安全柜內打開樣本,提取核酸進行檢測。
雖然新冠病毒目前還不能實現自測,但相關的研發正在進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表示,在目前公布的部分產品里,已經有了自測或者在社區應用的一些場景化設計,希望未來有一天,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非常便捷地完成這些檢測。
流言
新冠病毒在到達肺部之前,會在喉嚨里停留4天。此時患者會開始咳嗽并出現喉嚨疼痛。此時喝很多水,或用溫水、鹽水、醋等漱口,就能消滅病毒。
真相
新冠病毒經呼吸道進入人體,主要侵害的部位是肺部。目前沒有研究證據表明,病毒會在咽喉部位停留4日,才進入肺部;而且,鹽水、醋和清水對病毒本身并沒有殺滅作用。目前對新冠病毒有效的消毒方式有醫用75%酒精、紫外線以及含氯消毒劑等,這些消毒劑屬體外消毒用品,其消毒機制與體內消毒并不相同。
事實上,“喉嚨疼痛”也未必是感染新冠病毒特有的癥狀。《新型冠狀病毒防控指南》明確了發熱患者居家隔離的篩查建議。建議中稱“冬春季節,呼吸道傳染病高發,普通感冒、流感和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均可導致發熱,但癥狀各有不同。如普通感冒通常表現為打噴嚏、流鼻涕、咽喉不適等明顯的上呼吸道癥狀,而全身癥狀較輕,不發熱或僅有短暫發熱。流感多為高熱,全身癥狀較重,伴畏寒、頭痛、全身酸痛、鼻塞、流涕、干咳、胸痛、惡心、食欲不振等表現。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以發熱、乏力、干咳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瀉等癥狀”。
流言
疫情當下,消毒越干凈就越安全,消毒噴霧直接噴在身體上,等于穿上預防病毒的“金鐘罩、鐵布衫”;街道綠化大面積噴灑消毒劑,出門才不用怕病毒侵襲。
真相
防控疫情重視消毒很好,但也要注意科學合理,錯誤消毒和過度消毒反而有可能造成傷害。
少量的病毒和細菌并不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過度消毒會導致正常生活中的細菌明顯減少,對人體免疫刺激不足,反而容易引起人體免疫失衡,出現免疫系統疾病。此外,過度依賴消毒劑還是誘發過敏的主要因素,長期頻繁使用消毒劑,也可引起室內空氣污染,甚至腐蝕家用電器,引發火災。
另外,長期過度使用消毒劑會造成環境中致病微生物的耐藥性,助力病原菌生長,從而減弱消毒劑的消毒效果,導致微生態環境失衡,引發超級細菌的產生。不同的化學試劑,消毒原理不同,混用會產生化學反應,導致人急性中毒,危害生命安全。
在室外過度消毒噴灑消毒劑,會使消毒劑長期滯留在環境中,造成環境污染,甚至進入食物鏈,通過生物富集作用,影響生態中動物、微生物的平衡,引發生態問題,產生涉及人類健康的潛在危害。
流言
花崗巖放射線具有殺死新冠病毒的作用,只要把石頭放浴缸里,泡澡時就能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能防治新冠肺炎感染。
真相
花崗巖是大陸的標志性巖石,主要構成大陸上部地殼,其形成過程通常與大陸的構造作用、變質作用和成礦作用密切相關。地殼中含有一定量的鈾、釷、鐳等放射性元素,花崗巖中由于含有微量放射性金屬因而能釋放少量輻射。
花崗巖輻射可以產生放射線,但總量遠遠低于醫學上使用的殺菌放射線強度,達不到預防冠狀病毒的目的。可是,人如果長期接觸放射性超過身體耐受閾值的物質,容易在體內積累輻射,產生頭暈、惡心和嘔吐等癥狀,嚴重時危及生命。所以,長時間接觸帶有放射性的花崗巖可能對身體有害。
采用放射線消毒的一些特殊場所,如生化實驗室、醫院等,操作人員都為專業人員,對相關輻射使用劑量、操作規程和安全要求都有充分的理解。所以,對于普通民眾而言,不建議采用放射線消毒。
流言
接觸到新冠肺炎患者的汗水就會感染新冠病毒。
真相
目前發布的新冠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并沒有提出新冠病毒可以經汗液分泌感染。目前沒有證據表明患者的汗液中有新冠病毒,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飛沫和接觸傳播,其他傳播途徑尚待明確。
接觸傳播并不代表我們接觸患者的汗液,或者摸到患者就會感染病毒。完整的皮膚具有層層磚墻樣結構,具有強大的屏障功能,可以抵抗外來微生物的入侵。
那為什么要強調接觸傳播呢?患者的飛沫中含有新冠病毒,患者打噴嚏時用手掩口鼻,患者的手會攜帶上病毒,可以把病毒傳播到所觸摸過的物體表面,物品表面的病毒可以短暫存活。如果我們用手接觸到這些物品,病毒就可能傳到手上,再用不清潔的手拿食物、揉眼睛、揉鼻子等,病毒就可以被帶到鼻腔黏膜、眼結膜、口腔黏膜等黏膜結構。和其他部位的復層鱗狀上皮不同,黏膜往往是單層結構,對病毒的防護能力差,病毒可以由黏膜進入人體。
另外,如果皮膚有傷口,那就相當于城墻有缺口,病毒也可以進入人體。因此一定要做好防護工作,最大程度減少和病毒的接觸。
患者的汗水中可能混合了從其他部位攜帶的病毒,所以接觸了患者的汗液,一定要及時洗手,而且要用消毒劑采用標準洗手法洗手,以免手上沾到的病毒污染到其他易感部位。
流言
近日,有說法稱新冠肺炎患者肺部被病毒“啃噬”,肺功能不可恢復。
真相
首先,醫學術語中沒有“啃噬”這種說法。其次,新冠病毒肺炎臨床分型目前分為輕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任何一種疾病的預后都跟疾病的分型、并發癥、基礎疾病相關。
一般來說,新冠肺炎輕癥、普通型患者經過治療后可痊愈,不會留下任何后遺癥,肺功能可以完全恢復。但有些重癥患者除了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癥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礙外,還可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如果出現了這些嚴重并發癥,肺功能很可能難以恢復到正常狀態。
因此新冠肺炎患者的肺功能是否可以恢復,要依據病情的嚴重程度來判斷,不可一概而論。
流言
一篇名為《產后飲食禁忌》的文章在網上悄然流傳,其中提到,“產后半個月內不可以吃青菜、水果,不可以吃魚肉”“嚴禁喝水和飲料以及湯類,牛奶也不可以喝。因為會喝成大水桶,會變胖,將來容易得風濕病或神經痛,可以用燒開的米酒代替水分”。
真相
臨床上將分娩結束至產婦身體恢復正常的階段,稱之為產褥期,一般為6周。這段時間的生理特點,可以用兩句話總結:一是產婦的身體逐漸復原;二是乳腺開始分泌乳汁,哺育嬰兒。

產褥期最大的變化是子宮縮復。伴隨著子宮縮復過程,產婦的腹肌以及盆底肌會發生松弛,胃腸蠕動也會減弱,加之生產后虛弱、臥床過多,所以極其容易引起便秘。新鮮蔬菜、水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等成分,一方面可以增加胃腸蠕動,預防便秘;另一方面,又可以補充產婦身體所必須的營養,為身體恢復創造良好的條件。此外,水果中含有的有機酸還可以刺激食欲,促使產婦吸收更多的營養物質,為哺育嬰兒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到妊娠末期,乳腺開始增生,流經乳房的血液量也大為增加。血液中的葡萄糖、脂肪酸、蛋白質、礦物質等,通過擴散進入乳腺,經過乳腺內部一系列的生理變化,成為乳汁。所以,產婦要想擁有足夠的乳汁,充足的血流量是必須的,這就要求產婦適量飲水。
另外,“米酒代替水”的建議也并不靠譜。產婦飲用酒精后,不僅會減弱乳汁的釋放反射,使乳汁的分泌減少,而且有可能通過乳汁,將酒精“傳遞”給嬰兒。有學者認為,乳汁中含有酒精,會使嬰兒拒食,發生睡眠變化,乃至引起血糖代謝紊亂。所以,用米酒代替水,絕不可取。
流言
近日有媒體報道,福州一對打工夫婦吃了浸泡兩天的黑木耳被毒倒。此前也有媒體報道過“男子食用在水中泡發三天的黑木耳,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的案例。泡太久的木耳會析出新的有毒物質。
真相
這是有可能的,這種癥狀就是急性生物毒素中毒。夏天氣溫高,而且木耳又是在水中,適合細菌繁殖;木耳本身是一種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類物質的食物,容易給細菌的繁殖提供養料。在媒體報道的案例中,木耳相當于培養基,負責給細菌等微生物的繁殖提供養料。木耳上的細菌在生長過程中,會產生毒性蛋白質。嚴格來說,這種生物毒素是一種細菌毒素,一般細菌毒素可分為兩類:外毒素和內毒素。

外毒素:毒性蛋白質,是細菌在生長過程中分泌到菌體外的毒性物質,產生外毒素的細菌主要是革蘭氏陽性菌,如白喉桿菌、破傷風桿菌、肉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少數革蘭氏陰性菌。內毒素: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的產物。這些生物毒素在木耳炒雞蛋的時候其實也是蛋白質,因為木耳沒有炒熟炒透,所以這些毒性蛋白質沒有變性,保持了毒性。為了讓這些毒性蛋白質變性,最好過油熱炒,吃炒熟的木耳,且浸泡時間不宜超過8小時。
流言
“腦黃金”、降血脂、促進智力發育……這些年,魚油的功效被吹得神乎其神。這種熱門保健品真這么有效嗎?
真相

適量從日常食物中攝取魚油是對健康有益的。2016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一般成年人每周食用魚類280—525克。2014年美國國家圖書館根據現有的科學證據將魚油的功效按照證據強度進行了分類。其中,魚油對體內甘油三酯的降低作用被認為是切實有效的,而魚油“似乎可以”預防心臟病、降低心臟病患者的死亡風險,但證據不夠充分。另外,魚油對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痛經、中風、注意力障礙、動脈粥樣硬化、腎臟疾病、高膽固醇血癥、哮喘等可能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其對肝臟疾病、偏頭痛、胃潰瘍和2型糖尿病等的治療被認為“似乎無效”,也尚無足夠證據表明魚油可以預防癌癥和阿爾茨海默病。
廣義上的魚油既指魚體內天然的脂肪,也包括膠囊等形態的魚油制劑。但是長期服用魚油制劑的做法存在廣泛爭議。首先,DHA和EPA的烯鍵很不穩定,容易被氧化,空氣、光以及加工過程中的金屬離子都有可能導致其氧化分解,因此魚油制劑的有效性難以保證。此外,魚油屬于脂肪,將其當作正常飲食外的保健品服用會增加熱量攝入,造成消化負擔,還可能導致脂肪堆積、過氧化、免疫力低下等不良反應。
因此,合理搭配飲食是獲取營養的最佳途徑,相較于通過服用制劑補充,直接食用魚類才是更安全有效的方法。
流言
近期有媒體報道,電熱水器三年不清洗相當于用“污水”洗澡。某媒體實地查看電器維修的師傅清洗熱水器后,從熱水器中流出了褐色甚至紅色的污水,由此斷言,熱水器兩三年不清洗,就相當于用污水洗澡。
真相
電熱水器如果不清洗,其中的污水主要是水里面鈣鎂離子受熱分解后在溫度高的金屬加熱棒表面凝聚而成的水垢,也就是碳酸鈣和氫氧化鎂。另外,如果自來水凈化不徹底,水里還會有很多膠體、顆粒物、鐵銹、泥沙等,它們也可以與水垢小顆粒結合在一起,形成加熱棒上厚厚的一層水垢,時間越長,水垢越厚。為了解決水垢的難題,目前大部分電熱水器都設計安裝了鎂棒,通電后,鎂棒產生陽離子,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水垢的產生和沉淀。
即便電熱水器不清洗而使水垢積聚在加熱棒上和沉積在內膽底部,一般情況下含有水垢的所謂“污水”也不會從花灑流出,因為熱水出水口在內膽頂部,而冷水的進水口在內膽的底部。洗澡的時候,冷水不斷進入熱水器內膽,熱水被擠壓到頂部,水垢在內膽底部沉淀下來,所以出來的水是頂部的干凈水。
退一步講,即使多年不洗的熱水器可能會流出少量“污水”,但含有水垢的“污水”是否會對洗澡者產生健康損害也需要實證研究,并且需要一定的樣本,這是公共衛生的課題,但迄今沒有這方面的研究結果。當然,熱水器還是需要清洗的,主要原因在于環保節電和防止事故發生。
流言
最近,一則“有毒黃瓜不能吃”的視頻在網上流傳:“市場上售賣的黃瓜頭上帶著小黃花,看似新鮮,實則是人為添加了類似于避孕藥的生長激素……”
真相
帶黃花的黃瓜到底能不能吃呢?“人們所說的‘激素’其實是使用了植物生長調節劑。”北京市昌平區植物保護站農藝師蔡樂介紹道。按照自然生長規律,黃瓜生長比較慢,等到黃瓜收摘的時候,它的黃花早就自然脫落了。
植物生長調節劑是化學合成的,根據我國《農藥管理條例》,植物生長調節劑是按照農藥來管理的。農民使用這類物質,能促使黃瓜等蔬菜水果生長快、產量高、長得也嫩。“只要不過量使用這類物質,它對植物自身的健康沒有損害,如果過量使用就會導致果實畸形。”蔡樂說。目前,植物生長調節劑已廣泛應用于促進種子萌發、促進開花、保花保果、防止脫落、促進結實等方面,并在農業生產上發揮著巨大作用。
“帶花黃瓜‘有毒不能吃’的說法,其實就是一種謠言。”蔡樂表示,目前的科技研究中,人類還沒有發現蔬菜瓜果中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殘留會對人和動物產生作用。因此,合規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在安全用量的情況下,人們食用帶花的黃瓜是沒有問題的。此外,一些大棚中種植出的黃瓜成熟后也會帶花,只是黃瓜的小黃花不會這么黃。
流言
相傳近視初期越早戴眼鏡、度數長得越快,這是真的嗎?
真相
關于近視的理論非常多,但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理論完全搞清楚近視,包括遮蓋、受體學說、眼壓學說等其他很多學說,但是無一例外都和眼睛的調節是有關系的。
如果不及時佩戴合適的眼鏡,或者佩戴不合適的眼鏡,患者需要使用更多的調節力以看清物體,那么近視的情況就會越來越糟。因為眼睛調節過度會使眼睛覺得很累,而且如果眼睛調節不好,近視的進展也會更快。
所以,一旦發現小朋友近視的話,需要及時到正規醫院找專業的驗光師來指導驗光和配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