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玲編輯/月兒
常有家長問:孩子不聽話、頂嘴、不虛心,還有的一批評就哭,怎么辦?
此時,我們需要審視一下自己是如何跟孩子說話的,你的指導、意見,孩子為什么聽不進去?是否讓孩子感覺是對自己的否定?
如何從正面提出你的批評、指導和要求?與其整天重復嘮叨,不如徹底有效地談一次。
首先,積極傾聽,了解實情。
有一天,我和女兒溝通是否還要繼續學鋼琴,她談到不想學鋼琴的原因:除了教彈琴之外,老師上課只是講樂理和指導做題,很枯燥。我說:“學會樂理,可以幫你做到真正在享受音樂。”但轉念一想,對于她此刻而言,享受音樂就是自己彈琴,不是學理論。或許年齡小,理解不同吧。
不論怎樣,只有當我真的放空頭腦,不給出傾向性的意見、不企圖說服她時,才能了解到她的真實想法。只有了解到了她的真實想法,我才能知道如何做:是先放一放此事,還是先想其他辦法讓她理解。
不積極傾聽,就無法了解孩子的準確想法,就無法準確有效地幫助她!
其次,不要急于批評和評判,做個“容器”。
孩子寫作業,問我問題,我常常根本都沒搞懂她在問什么。她感到我不理解,就會有點急躁,這時我盡量耐心理性,不是急于批評她的態度,而是把問題再問回去,甚至只是復述她的問題,通常她自己就知道答案了。我只是用平和的態度、用復述問題的方法輔助她自己完成一系列思考,像個腳手架、保護網一樣,作為聽眾,提供一個讓她可以理清思路、鋪陳開想法的“容器”。

在孩子“犯錯”時,家長和他談話,完全可以慢慢地、低聲地說話,你可以制造這樣一個氣場——真誠、理性、冷靜、正式,讓談話和思考都深入下去,讓雙方都深度交流,讓這些談話和此刻的場景進入到孩子記憶深處。
1.三明治法。先提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并給予肯定,再指出問題、提出建議,最后提出怎樣做才能更好。
2.就事不就人,批評做法,而不是擴大到對整個人的評判。
3.站在孩子的立場,以幫他想辦法、支招的角度提出問題,而不是制造警察抓小偷似的對立的氛圍。

4.對做錯的事,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引導式說教。清晰闡述你的批評和要求,讓孩子明白你真心認同他的情緒,同時希望他改變現狀,并且相信他可以做得越來越好。
我們要將著眼點放在:這次如何補償、以后怎樣改進的方面,而不是指責。孩子有良知,做錯了自然會慚愧。追責、懲罰、羞辱、指責多了,孩子的良知就被磨沒了,反倒感覺扯平了,不再覺得慚愧,從而沒有了改正的動力。
談完后,可以用擁抱或其他表示親密的方式和孩子“連接”一下,讓孩子感受到雖然自己會做錯或做得不好,但是父母的愛始終與自己在一起。
遇到情況,我們要能夠客觀地看待孩子的問題和表現,給他中性的提醒。
比如,上課愛說話的孩子。你要先說:“我知道你是個思維活躍的小孩,這很好。你的思維就像個活躍的小猴子一樣,但是,我們要訓練它,讓它有本事、讓它最合理地發揮本事。孫悟空也是被訓練好的。”
比如,內向的孩子,常表現為動作慢、做事慢。我們可以和他說:“我很理解你已經盡力了,有的小孩好動,坐不住,需要練習能持續地做一件事。這對我們不是問題,但我們要練習的是,能夠動起來、快起來。”
這種方式,并非為了讓孩子心里好受些,而是客觀的分析——這才是真實的情況,是在幫孩子正視自己、學習自我評價。
這樣正面溝通,孩子會更脆弱嗎?不會!以后,他也能對自己有客觀的自我評價,也能夠正確對待外界的評價。他有自己的標準,也習慣了被就事論事地對待,就能對外界的評價盡量從善意的、正面的角度去理解,而不是覺得對方在攻擊自己。他對待其他同學或小朋友,也會如此去溝通。
關注成因,幫孩子解決問題,才能有效提高。孩子在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常常需要得到比較具體的幫助和指導。不愛寫作業、不練琴,都是這樣。孩子能力有限,遇到障礙往往就卡在那里,把這認為是無法完成的任務。有時家長或老師扶一下、推一下,就過去了。當孩子有足夠的能力,小障礙也比較少時,他才真的可以獨立完成。這需要家長有耐心,能坐下來,具體了解他的難處,了解孩子究竟“卡”在哪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卡”。很多家長覺得“這么簡單的題還不會,真是氣死人了”,這種做法只能讓孩子越發感到羞愧無能。
孩子都要一點點地成長,智力、情緒能力都是如此。有了媽媽的支持和鼓勵,即使智商75的阿甘也能做成很多事情。
當孩子學習上有不好的表現時,具體如何做?可以通過以下步驟去思考。
1.你如何看待孩子的問題?是讓你感到臉上發熱、很丟人?還是覺得問題僅僅提示了要改進之處,不能證明自己不是好家長?
我們要先把這個問題考慮清楚。有的家長說:“道理我明白,但是每次被老師批評,或者看到別的孩子做得那么好,我就忍不住心里冒火。”我想,家長這個心態也得通過練習盡快改正。孩子的每個問題都是在提示我們:記得那些我們要幫孩子發展的事情。每個讓家長快氣炸了的表現,只是說明孩子在這些方面需要更多時間去成長!我們要有信心,每次發現問題,如果都能促成一些改變,孩子就會持續進步。
錯誤和失敗,只是學習路上的正常現象,不影響我們的自我價值,不是羞辱之源。別人如何看待,是別人的事。我們有進步,才是真正的收獲。這才是我們要教給孩子的態度!
2.以平靜的態度、中性的語氣,耐心了解情況,讓孩子自己陳述、分析、想辦法。
當你耐心傾聽孩子時,常常可以從孩子口中得到更多的信息,這些信息會幫你分析、想對策。
3.說說你的分析,和孩子一起總結出具體辦法。
4.馬上就做!這是很多家長沒有做到的。我們常常一通批評、發泄,然后該干嘛干嘛,孩子的能力仍然沒有得到提高。學習方面其實相對好辦,比如,不熟練的,就再多寫兩遍、多練兩遍,有時練習后當時就能看到進步,這是最好的。這樣可以讓孩子看到努力和進步的關系,可以讓孩子下次再努力,也可以給今晚的“問題事件”有個了結。當然,有些問題不是在家長和孩子溝通、協作之后就能立竿見影看到效果的,比如自控力差、在校紀律不好,需要和孩子講明背后的道理,提出簡短明確的要求,表達你的信任,同時提出一些輔助的小辦法,最后告訴他:“明天我們看看是否有改善。”
一個晚上,你能否從放學時——老師告狀、表現不好、考試成績不好等所有這些看似負面的問題開始,到睡覺前——孩子和你擊掌慶賀來結束這一天?這期間,我們讓孩子重視,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解決問題,制定出具體安排和要求,并付諸實踐;而不是告訴孩子:無所謂、媽媽知道你盡力了。然后帶孩子去飯店吃飯,輕描淡寫、安撫勸慰等等。這些看似在安慰孩子的行為,實際上于事無補,孩子的問題還在,并沒有進步。
如果在孩子做不好、瀕臨崩潰時,你仍然能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去面對;面臨危機,你仍然能奠定一個勝利者而不是哀兵敗將的基調。那么,你就是給了他最有力的援助!
當然,并不是說永遠都溫和。每個孩子焦慮的閾值不同:有的孩子不用家長說,學習表現不好時,自己已經很焦慮了;有的孩子則完全不在乎。這時,需要家長根據孩子的反應,調整自己的尺度。家長應該把握這樣一個尺度——讓孩子有輕度的焦慮和壓力,并能把焦慮和壓力變成動力。
對于學習,孩子最初的焦慮緊張情緒多數是受到家長態度的影響。所以,家長首先要放松心態,客觀積極地看待孩子的學習,這樣就可以讓孩子的學習之路在開始之時就有積極正面的態度、端正的動機,讓孩子知道遇到困難或者有錯誤、失敗并不是可怕的事情,而是進步的契機,是可以被挑戰并被戰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