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惠群編輯/蘇二
春季雨水增多,氣候潮濕,且夏季將至,天氣漸熱。在這個“多濕多熱之季”,人體若正氣不足,兼風、濕、熱邪侵犯,丹毒最易發病。
丹毒,可發于全身各個部位,但多發于下肢,俗稱“流火”,具有紅、腫、熱、痛等炎癥特點。往往起病急,易出現寒戰高熱,伴有頭痛及嘔吐等全身癥狀,發病部位出現片狀紅斑,皮膚鮮紅,色如涂丹,鮮紅似玫瑰,中間顏色較淡,與周圍界限清楚,伴疼痛不適。若發于下肢,著地時疼痛明顯加劇。隨著病情加重,紅斑范圍可向四周迅速蔓延,嚴重時可發生水皰、紫癜,附近淋巴結明顯腫大、疼痛。若不及時、徹底治療,疾病反復發作還可造成淋巴管阻塞,組織增厚,形成象皮腫。少數嚴重患者可引起急性腎炎、心內膜炎,甚至敗血癥,預后嚴重。丹毒病好發于有足癬患者、糖尿病患者,或者有下肢靜脈功能不全、下肢靜脈曲張伴瘀滯性皮炎的患者。
丹毒,首見于祖國醫學名著《諸病源候論》:“丹毒,人身體忽然焮赤,如丹涂之狀,故謂之丹。或發手足,或發腹上,如手掌大。”由于其發病部位不同,中醫文獻中又有不同的名稱。發于頭面者稱“抱頭火丹”,發于胸腹者稱“內發丹毒”,發于腿脛者稱“流火”“腿游風”,發于新生兒稱“赤游丹”等。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多由血分有熱,外感風濕熱邪,內外合邪,郁于肌膚,壅為火毒而暴發;或由皮膚破損感染邪毒而誘發。發于頭面多兼風熱,發于脅下、腰胯多兼肝火,發于下肢多挾有濕熱。現代醫學認為,丹毒是由β-溶血性鏈球菌所致的急性網狀淋巴管炎,多由于免疫力降低、皮膚或黏膜的破損及細菌入侵所致,如患者本身患有足癬、皮膚破損或者糖尿病等因素,導致發病。
丹毒病發展迅速,須及時發現,盡早診治。西醫通常采用大劑量抗生素抗感染治療為主,全身發熱等癥狀能緩解,但局部治療效果欠佳,部分患者患處紅腫消退緩慢,病程會遷延為亞急性或慢性,短期內難以治愈。


中醫則采取全身和局部辨證施治,“因病、因人施治”,予中藥內服,配合中藥外用熏洗、涂擦、膏藥外敷等傳統外治法,標本兼治,能夠明顯提高療效,縮短病程,且治療方法多樣,不易出現耐藥性。當然,在治療丹毒的同時,更加需要重視基礎疾病的治療,治療足癬、控制血糖。如合并有下肢靜脈曲張、血栓性靜脈炎等疾病,可采用中藥結合微創技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等病。
治療期間應注意休息,多飲溫開水,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溫燥、葷腥、油膩、刺激之品,多吃蔬菜、水果。發于頭面部的丹毒,切忌吹風、日曬;發于唇頰部的丹毒,應減少講話,勿食生硬物,做好口腔護理;發于下肢的丹毒,應抬高患肢,以利于患肢消腫。患者注意與健康人隔離,避免直接接觸傳染。丹毒病情控制緩解期,要戒除挖耳、挖鼻的不良習慣;徹底治愈腳癬,減少復發;避免過度勞累,生活作息規律;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防止復發。反復發作的下肢丹毒患者,若已形成下肢淋巴水腫(俗稱象皮腿、大腳風),應避免久站久行久坐,休息時抬高下肢;每天在起床后用彈力綁帶纏繞加壓包扎,應寬緊適度,或使用彈力襪,以減輕下肢水腫。
總之,在日常生活中,防治丹毒發病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注意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要勤洗澡、勤換衣被。2.改掉不良陋習。克服沒事摳鼻孔、掏耳朵的陋習,避免皮膚瘙癢的撓抓損傷。3.健康飲食,規律起居。避免油膩之品,有糖尿病要控制血糖,避免熬夜。4.足癬要及時治療。許多人有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足癬不要徹底治好,因為留有創口有利于排毒。其實,足癬不能治愈是大多數患者反復發病的重要隱患。排毒只能通過鍛煉,飲食調護,中藥調理。5.丹毒初起應及時治療。發病早期,如果出現寒戰高熱,除了考慮內科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要留意有無局部皮膚疼痛,觀察是否有皮膚出現紅斑,這時應及時到中醫外科就診,尤其是到中醫醫院的丹毒專科就診,得到專科醫生的專業指導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