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子健(解放日報記者)編輯/易可
多年前就想去非洲大草原看看了,尤其在《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和網絡上看到肯尼亞馬賽馬拉大草原的動物大遷徙,千萬角馬奮不顧身跳進馬拉河、被譽為“天國之渡”的激動人心的畫面后,更是心馳神往,用現在時髦話來說,從此在心里種下了草。終于下決心并在精心準備了半年之后的2019年9月下旬,我和夫人一起飛往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開始了我們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納米比亞和南非的非洲四國自由行。
這次在非洲四國游覽和拍攝野生動物,主要是在東非肯尼亞的安博塞利國家公園、博格里亞湖、馬賽馬拉國家自然保護區和納米比亞的埃托沙國家動物園等地。肯尼亞是非洲著名的旅游國家,尤其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數十個國家級野生動物園和自然保護區是眾多野生動物和一千多種鳥類的天堂,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野生動物觀光圣地之一。在肯尼亞國家自然保護區觀賞和拍攝野生動物,最常用的方式是開一輛能掀開頂蓋拍照的四驅越野車。我是9人座豐田陸地巡洋艦吉普車。那里沒有再小的車可租用,便宜一點的是11座日產面包車改裝的,而皮卡改裝的敞篷車,跑起來太吃土,沒法乘坐。
在非洲國家自然保護區觀賞和拍攝野生動物,常能聽到“Safari”這個詞,肯尼亞當地的斯瓦希里語意為“遠行”。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到來,Safari衍生出狩獵旅行的意思。如今狩獵已被禁止,但Safari這個詞被流傳了下來,當時的雙筒獵槍換成了如今的照相機長焦鏡頭,Safari成了“游獵”的代名詞被廣泛應用。在非洲大草原參觀,另外還有一個詞“GameDrive”使用頻率也很高,意思是開著車找動物。在肯尼亞馬賽馬拉國家自然保護區“游獵”,車內大都裝有公共頻道無線電對講機,一旦發現犀牛、獵豹、獅子等較稀罕的動物,駕駛員就開機告知,其他車就會很快聚攏,經常發生一頭雄獅被十幾輛車圍觀的有趣場面。





肯尼亞是赤道國家,赤道橫貫中部,而東非大裂谷縱貫南北,與赤道形成十字交叉。這條狹長的大裂谷,在衛星云圖上看來,就像是刻在非洲大陸上的一道巨大的傷疤,從莫桑比克一直到紅海,全長9 600千米。由于天然地理優勢,東非大裂谷兩旁的火山星羅棋布,裂谷內還有眾多湖泊,千百年來養育了兩岸的非洲人民。
肯尼亞的博格里亞湖,位于首都內羅畢西北約300千米,因為火烈鳥多而被譽為“粉紅色天堂”。其實早幾年,肯尼亞的納庫魯湖才是聞名于世的火烈鳥棲息地和觀賞地,也是非洲大陸第一個為保護鳥類而建的自然保護區。可惜近年來由于納庫魯湖水位提高和水質變化,迫使火烈鳥不得不重新尋找覓食之地,而同為鹽堿性內陸湖,比納庫魯湖小、面積只有32平方千米的博格里亞湖成了火烈鳥的新家。
馬賽馬拉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位于肯尼亞西南部,與坦桑尼亞隔河相望,馬賽馬拉草原三角洲與坦桑尼亞塞倫蓋蒂大草原相連。馬賽馬拉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始建于1961年,園區內野生動物繁多,數量龐大,是世界上最好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之一,可謂野生動物的天堂。在馬賽馬拉大草原,你站在一個高坡,可看到一望無際的野生動物和角馬群,非常震撼。不到現場,是無論如何也體驗不到這種震撼的感覺。
每年的6月到10月,馬賽馬拉三角洲都會上演世界上最偉大的自然奇觀——舉世聞名的動物大遷徙。位于北方的馬賽馬拉因連綿的降雨而孕育出新鮮的芳草地,將一百三十萬頭原居于南面坦桑尼亞塞倫蓋蒂大草原的角馬深深吸引,使之匯聚成動物世界最龐大的移動群體。這些角馬大軍,不顧鱷魚的兇殘,前赴后繼、前呼后擁地奮力搶渡馬拉河,越過坦肯邊境,進入綠草青青的馬賽馬拉,上演出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生命禮贊,這一壯觀場面被譽為“天國之渡”。
納米比亞埃托沙國家動物園在首都溫得和克西北大約400千米處,園區是一個很大的鹽堿盆地,主洼地有5 000平方千米,據說從太空都能看清楚。在這片白色盆地四周分布有星星點點的水坑,此地區冬季極其干旱,大量野生動物不得不聚集到水坑周圍,無論白天黑夜,經常都有野生動物來水坑喝水,因此那里成了人們確保能觀賞到野生動物的好去處。
埃托沙國家動物園是納米比亞和南部非洲最容易到達和接近野生動物的地方,一般的車都可以開到那里。為了進出方便,我們選擇住西營地,因為距離大門最近。我們白天開車巡游,到園區深處找動物,包括到中營地和東營地方向。晚飯后則在駐地邊的水坑邊“守株待兔”。門票以24小時計。
據說東營地食肉動物多,中營地吃草大動物多,西營地主要是小動物和斑馬,可謂各有千秋。不過我巡游下來,其實也并不完全如此,但西營地最熱門,房間也最難預訂。營地內大多是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小木屋,設施齊全,吃飯有大食堂自助餐。




近年來,由于該地區水資源匱乏,園區不得不通過鋪設管道把水輸送到盆地里的一些水坑,以解決野生動物在旱季喝水的問題。在埃托沙國家動物園深處,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水坑邊筑有蓄水罐或水塔。
在非洲“游獵”,人們常會提到非洲五霸“BigFive”,這個詞最初是由大型狩獵活動的獵人創造的,是指非洲五種最危險和最難徒步狩獵的動物,但現在也被游獵經營者廣泛使用。這五種非洲動物是指:非洲獅、非洲象、黑犀牛、非洲豹和非洲水牛。非洲五霸甚至被印在了南非國家發行的紙幣上。
非洲獅是無可爭議的撒哈拉以南大草原之王,是僅次于老虎的世界第二大貓科動物。與其他貓科動物不同,獅子是群居動物。捕獵時,它們也經常協同作戰,以捕獲更大的獵物。獅子常在傍晚捕獵,所以白天常能看到它們吃飽后在樹蔭下睡覺。據說獅子一天能睡20個小時。獅子幾乎沒有天敵,只有人類才能對它們構成威脅,在野外自然狀態下,獅子可以活到14歲。在非洲,獅子是易危物種。






非洲象是陸地上身體最大和體重最重的哺乳動物,據記錄最大的非洲象體重超過10噸。非洲象的皮膚厚達2.5厘米,這保護它們不受灌木叢尖銳刺枝的傷害。非洲象有巨大的耳朵,能散發熱量和調節體溫。非洲象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能在各種不同的棲息地生存,包括叢林、濕地和干旱的沙漠。大象喜群居,生活在由母系領導的群體中,通過各種低頻聲音進行交流,這種聲音可以傳得很遠。非洲象能活到60—70歲,也是易危物種。
非洲犀牛有兩種:黑犀牛和白犀牛。據說黑犀牛和白犀牛在顏色上其實沒有很大區別,區分這兩種動物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它們的頭和嘴,黑犀牛頭短嘴圓;而白犀牛則頭長,嘴唇則是扁平的、寬大的。黑犀牛脾氣很壞,通常獨居;白犀牛通常是成對生活的。
非洲豹通常指花豹,是五大動物中最難看到的。豹子生性警惕,夜間活動,白天躲在暗處。豹子的領地很大,很少在同一地區停留幾天以上。豹子是優秀的攀登者,喜歡上樹,甚至常常把獵物拖到樹上享受,通常以中小型羚羊和鹿為食。可惜我這次沒能拍到爬在樹上的花豹。非洲豹的捕獵奔跑時速高達56千米,能跳到3米高的樹上,還是優秀的“游泳運動員”。豹子的尾巴尖和耳后長有白毛斑,這能讓幼崽看到它們的媽媽,即使在高草叢中也不列外。非洲豹子是近危物種。(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