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小榮,張宗棟,李建斌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一一大隊,湖南 長沙 410100)
黃金洞礦區位于揚子板塊與華南板塊的匯聚碰撞帶上,在長期的構造演化過程中,形成了復雜的構造格架(見圖1),NE向區域性斷裂為主要的導巖導礦構造,次一級近EW向斷裂與金礦成礦關系密切,已知的黃金洞、萬古等金礦床均產于這類構造破碎帶內。

圖1 黃金洞礦區區域地質圖
(1)地層:主要出露冷家溪群第四巖組,其中冷家溪群第四巖組又劃分為二個段,第四巖組第一段(Ptln41):由粉砂質板巖、條帶狀板巖夾厚層變質長石石英雜砂巖、絹云母板巖、變質細砂巖組成;冷家溪群第四巖組第二段(Ptln42):主要為板巖、粉砂質板巖、變質粉砂巖、絹云母板巖、條帶狀板巖、斑點狀板巖、千枚狀板巖、變質長石、石英(雜)砂巖及變質石英細砂巖等,是含金礦脈的主要賦存層位。
(2)構造:受區域南北向擠壓應力作用,金塘礦段褶皺及斷裂構造較為發育。褶皺構造由一系列近似平行的次級同向倒轉背、向斜緊密型褶皺群組成;斷裂構造主要由近EW和NWW向及NE向組成,其中NE向泥灣深大斷裂具有多期活動的特征,為含礦熱液提供通道,近EW向及NWW向斷裂區內為主要容礦構造,金塘礦段1號、3號礦體均產于此類斷裂破碎帶中。
(3)巖漿巖:該礦段內未發現有巖漿巖出露。
(4)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白云石化、毒砂、黃鐵礦化等,其中黃鐵礦化、毒砂化、硅化與金礦化關系密切。
金礦礦段有3條含金礦脈,其中1號、3號為主要礦脈。1號礦脈產于冷家溪群第四巖組第二巖性段中,出露長約3.2km,走向北西西,傾向北北東,傾角37°~50°,礦(化)體受斷裂構造控制明顯,由含金石英脈夾含金蝕變破碎板巖組成;3號礦脈位于1號礦脈北邊,出露長約3.3km,走向近東西,傾向南,與1號礦脈產狀相對,傾角43°~66°,礦(化)體受斷裂構造控制明顯,由含金石英脈及含金蝕變破碎板巖組成,具硅化、黃鐵礦化、毒砂化、白云石化、綠泥石化。
金塘礦段金資源量主要集中在1號、3號礦脈中,其中1號礦體賦存于1號礦脈中,控制長1100m,控制標高-130m~-294m。
礦體沿構造充填呈脈狀,透鏡體狀產出,主要以含金石英脈、含金硅化蝕變破碎板巖為主,礦體平均品位3.84g/t,平均厚度1.23m;3號礦體賦存于1號礦脈中,控制長1200m,控制標高-130m~-510m,礦體沿構造充填呈脈狀、似層狀、透鏡狀產出,以含金蝕變破碎板巖為主,礦體具有向東側伏的規律,側伏角45°,礦體平均品位3.53g/t,平均厚度4.14m。
礦石結構:含金蝕變破碎板巖型以粒狀變晶結構、交代殘余結構和碎裂結構為主;含金石英脈型以交代殘余結構、角礫狀結構、粒狀變晶結構為主。
礦石構造:主要為塊狀構造、星點浸染狀構造、角礫狀構造和板狀或條帶狀構造,部分具網脈狀構造、蜂窩狀構造及晶洞構造等。
礦石類型:有含金蝕變破碎板巖、含金石英脈、含金構造角礫巖和含金蝕變板巖等,其中含金蝕變破碎板巖為主要礦石類型。
(1)產于冷家溪群第四巖組中的近EW向及NWW向斷裂破碎帶是金礦(化)體的主要賦存空間,可作為重要的找礦標志。
(2)在斷裂破碎帶分枝部位或交叉復合部位往往金礦化富集,品位較高。
(3)礦脈帶中斷裂破碎帶變寬并有石英脈穿插的部位一般金礦化較好。
(4)硅化、黃鐵礦化、毒砂化與金礦化關系密切,小顆粒金與黃鐵礦、毒砂共生且交代毒砂,可作為直接找礦標志。
黃金洞礦區成礦地質條件優越,2013年對礦區金塘礦段開展了深部勘查,取得了良好的找礦成果,并發現了多條盲礦體,說明礦區仍具有良好的找礦潛力,礦山在開采的同時要加強探礦工作。
本文總結了礦區金礦找礦標志,有利于今后礦區深部及外圍開展金礦找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