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媛青
(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三地質隊,廣西 欽州 535000)
廣西桂東南地區的地理位置位于華夏板塊和華南板塊交接處的邊緣,其格架構造呈現南西—北東向的帶狀布局。桂東南地區的主體為云開隆起,北面與欽州地塊相鄰,二者之間以斷裂帶作為分界,該斷裂帶為岑溪-博白斷裂帶。云開隆起地質基底構造的主要特征是線性復式褶皺,其巖石多變質為混合巖、變質巖以及花崗混合巖等,而蓋層則為不變質或淺變質的地層,包括泥盆系與其以上種類的地層。這種現象的形成是由于該地區具有激烈而頻繁的巖漿活動,尤其是深大斷裂帶一帶。
該地區巖漿活動的加里東期出現巖化混合作用,形成花崗混合巖與混合巖;海西期促進了黎村和天堂山超單元的形成;印支早期的變質斷裂作用對混合巖進行交代與重熔,形成了微晶狀與混合狀花崗巖;燕山期則在深大斷裂帶一帶出現了巖株狀的侵位深熔花崗巖。這一系列變動為該地區帶來了豐富的金礦資源,為了更加合理、科學的對該地區金礦進行開發,對廣西桂東南地區金礦的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進行深入探討。
廣西桂東南地區金礦的成礦規律包括礦化時間展布、礦化空間分布以及局部礦化富集規律。其中礦化時間展布規律包括金礦礦化時間的宏觀及微觀方面的結構特征[1]。金礦礦化時間的宏觀結構特征為:由于廣西桂東南地區金礦的地質演化具備不均衡的特點,因此宏觀上礦化時間呈現階段性特征。
根據廣西桂東南地區金礦地質演化與礦化演化之間的對應關系,并結合其實際產出礦化特征,將該地區金礦礦化過程在宏觀結構上劃分為三個時期,分別為褶皺成礦時期、韌性剪切成礦時期以及表生富集時期,其具體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礦化時期具體特征
金礦礦化時間微觀結構特征的表現為與礦化時期相對應,因此可以劃分為以下4個階段,分別為石英-毒砂-黃鐵礦-絹云母階段、石英-毒砂-自然金階段、石英-硫化金屬物-自然金階段、石英-碳酸巖-黃鐵礦階段[2]。各階段的具體特征如表2所示。

表2 各階段的具體特征
礦化空間分布規律包括層控性規律、分段與叢聚性規律、方向性規律、分帶性規律、似等距性規律,其內容具體如表3所示[3]。

表3 礦化空間分布規律具體內容
局部礦化富集規律為凝灰質整體含量較高的礦體層位產出石英脈的幾率大。
根據廣西桂東南地區金礦的成礦規律,該區域的找礦需要沿著印支期巖體及斷裂構造帶中的熱接觸巖體變質帶來進行,找礦范圍為距離巖體約一千米至五千米左右,找礦的實際地層應定位為綠片巖以及碎屑巖,另外還需要對石炭系進行重點勘探[4]。同時,對于不發育的巖體區,若該區具備相應的地層條件并存在強烈的變形運動,則該地區也是重要的找礦地段[5]。并且在找礦中,應該將破碎帶型金礦作為主要找礦方向,這是由于這種類型的金礦在金礦中具備較大的開發潛力與較好的前景,并需要兼顧多金屬與其他類型找礦[6]。結合廣西桂東南地區巖漿巖實際分布、構造及地層,該區域今后具體找礦方向如表4所示。

表4 該區域今后具體找礦方向
廣西桂東南地區金礦的成礦遠景較好,需要把握其成礦規律,加大該區域的找礦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