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芳
(安陽市中醫院婦產科,河南 安陽 455000)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子宮內膜組織出現在子宮黏膜以外的部位時引起的疾病,該病屬激素依賴性疾病,雌激素持續存在可促進疾病發生發展,痛經是其典型癥狀,亦是患者就診重要主訴之一[1]。有研究[2]表明引起痛經機制可能與雌激素滅活失效有關,雌激素滅活主要由子宮內膜腺細胞17-羥基甾醇脫氫酶-2完成,而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缺乏該酶,導致雌激素滅活減少,其水平顯著增加,刺激移位內膜生長,從而導致痛經發生。故而西醫治療本病主要采用米非司酮,以抑制雌激素合成,但其效果欠佳,且長期服用激素不良反應較多。為此,筆者在米非司酮治療基礎上輔以消癥止痛方治療48例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患者,取得良好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安陽市中醫院收治的95例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患者,西醫診斷參照文獻[3]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標準。中醫診斷參照《中醫婦科學》[4]癥瘕病中血瘀證辨證標準:胞中積塊,質地堅硬,疼痛拒按,月經量多,經期錯后,經色紫黑有血塊,面色晦暗,舌邊瘀點,脈沉澀。納入標準:所有患者與上述中醫、西醫診斷標準相吻合,未絕經者。排除標準:排除妊娠或有妊娠計劃者,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痛經者,排除絕經期或圍絕經期婦女,對本研究所用中西藥存在禁忌者等。
采用擲幣法將95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7例,年齡37~42歲、平均(40.68±2.75)歲,病程3~7個月、平均(5.19±0.88)個月;觀察組48例,年齡35~45歲、平均(41.05±2.44)歲,病程2~9個月、平均(5.33±0.75)個月。2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采用米非司酮片(華潤紫竹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治療,口服,每次12.5 mg,每天1次。觀察組在米非司酮治療基礎上加用消癥止痛方治療,組方:蒲黃10 g、白芍10 g、香附12 g、艾葉15 g、三棱12 g、沒藥9 g、五靈脂10 g、川芎10 g、血竭2 g、延胡索10 g、川牛膝12 g,水煎服,1日1劑,早晚分服。2組均持續治療3個月。
比較2組的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與痛經積分的變化情況。1)痛經積分評分標準[5]:①經期下腹疼痛記5分基礎分;②痛輕可忍受計0.5分,疼痛明顯可忍受計1分,痛難忍計2分,痛致休克計2分;③痛時低于1天計0.5分,每加1天則計0.5分;④伴面色白計0.5分,伴惡心嘔吐計0.5分,伴大便次數增加0.5分。得分越高提示痛經疼痛程度越重。2)中醫證候包括胞中硬塊、經行腹痛、月經量多、經色紫黯、經期錯后等5個項目,每個項目按嚴重程度記0~10分,得分越高提示證候越嚴重[6]。3)依據中醫證候積分及痛經積分降低幅度評價臨床療效[7]:痊愈為中醫證候積分及痛經積分降低幅度>90%;顯效為中醫證候積分及痛經積分降低幅度60%~89%;有效為中醫證候積分及痛經積分降低幅度30%~59%;無效為中醫證候積分及痛經積分降低幅度<29%。
對照組痊愈10例,顯效13例,有效10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為70.21%;觀察組痊愈15例,顯效18例,有效1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83%。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組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及痛經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及痛經積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降低較對照組更為顯著(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及痛經積分比較 分
*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目前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病因存在多種學說,如子宮內膜種植學說、免疫學說及體腔上皮化生學說等,其中子宮內膜種植學說是最被廣為接受的學說,經期時經血中內膜腺上皮和間質細胞可隨經逆流,經輸卵管進入腹腔,種植于卵巢及其周圍盆腔腹膜,并生長蔓延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癥[8]。隨著人工流產、剖宮產等手術次數不斷增加,該病發病率明顯上升,性激素療法是西醫治療本病常用方案,雖部分緩解疼痛,改善病情,但容易產生性激素依賴,且復發率較高,治療不徹底。
在我國中醫學古籍文獻中無該病病名記載,臨床依據其癥狀將其歸類于“經行腹痛”范疇,依據其體征將其歸類于“癥瘕”范疇,中醫認為現代女性由于多次人工流產、剖宮產等手術,從而對臟腑造成創傷,致使臟腑功能失調,沖任受損,血液離經叛道,致瘀血形成,結于下腹,瘀血阻滯經絡,而致脈絡不通,不通則痛而見痛經。瘀血積聚日久,癥瘕形成,瘀血阻滯胞宮脈絡,致兩精不能結合,而致不孕;瘀血不除,新血不能歸經,而致月經量多,經期錯后。總之,該病關鍵在于瘀血,而引起瘀血者無外乎氣滯不能推動血液運行,或經期受寒,寒凝而血瘀,或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等;而氣滯血瘀最為多見,故而治宜破血行氣、化瘀消癥、消膜止痛,方用消癥止痛方。方中蒲黃活血祛瘀、收斂止血,三棱破血行氣、消癥止痛,二者合為君藥,用以祛除下腹瘀血、消溶異位內膜;艾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白芍養血調經、柔肝止痛,香附為“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善疏理肝氣、調經止痛,三者合為臣藥,既助君藥行氣活血,又能養血調經、理氣止痛,肝氣舒暢,氣血調和則月經自調,痛經自止;沒藥善消膜生肌、活血止痛,五靈脂既善活血通脈而止痛、治瘀血諸痛,又能化瘀行血而止血,治瘀阻崩漏下血,血竭善活血散瘀而止痛、又能化瘀收斂而止血,川芎為“血中氣藥”善行氣、活血、止痛,延胡索善活血、行氣、止痛,以上共為佐藥,用以行氣止痛、活血祛瘀、緩解痛經等癥;川牛膝為使藥,善逐淤通經、引血下行,諸藥相合共湊破血行氣、化瘀消癥、消膜止痛之功效。
現代藥理學研究[9-10]表明延胡索中延胡索乙素能阻滯紋狀體、伏隔核、前額皮層等腦區D2受體,通過紋狀體、伏隔核、弓狀核PAG通路,加強腦干下行痛覺調制系統抗痛功能,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的作用。還有研究[11-12]表明痛經是因經期前列腺素水平升高或比例失調,導致子宮不規則收縮而致的。而香附、白芍中有效成分均對前列腺素水平及比例具有調整作用,其還能緩解平滑肌痙攣,從而緩解痛經癥狀[13-14]。艾葉、沒藥等活血祛瘀類中藥均具有改善循環、抑制凝血等作用,均可改善異位內膜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異位內膜消除[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胞中腫塊、經行腹痛、月經量多、經色紫黯等中醫證候積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痛經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消癥止痛方能顯著改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痛經、月經失調等癥狀,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