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昆
(駐馬店市中心醫院口腔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牙體牙髓病是由牙齒硬組織病變導致,主要分為齲病、根尖周病、牙本質過敏癥及牙髓病等,該病導致患兒的生活質量降低,同時易引起患兒極大的負面情緒,身心健康均受到影響[1-2]。臨床治療牙髓病通常以開髓或拔髓為主,手術中患兒需要承受較大疼痛,難以較好地配合治療,影響手術整體進度的完成,因此對患兒采取合理的麻醉措施尤為重要。隨著醫學的逐步發展,麻醉劑在牙體牙髓病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有效減輕了患兒治療過程中的痛苦,有利于提高患兒的治療依從性[3]。本研究探討復方阿替卡因對牙體牙髓病患兒麻醉效果、疼痛程度的影響。
選取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在駐馬店市中心醫院接受牙髓無痛治療的患兒74例,依據隨機數表法分為2組,各37例。對照組男23例,女14例;年齡6~14歲,平均(8.24±2.79)歲;病程2~7 d,平均(3.16±1.69)d;前牙發病19例,后牙發病18例。觀察組男19例,女18例;年齡6~13歲,平均(8.12±2.47)歲;病程3~7 d,平均(4.59±1.48)d;前牙發病17例,后牙發病20例。2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牙體牙髓病的診斷標準;2)無相關麻醉禁忌;3)均為單個牙齒病變;4)家屬知情后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5)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
排除標準:1)口腔內伴有影響本研究的疾病;2)年齡<6歲;3)患有血液系統疾病;4)存在嚴重器官功能異常。
對照組患兒使用利多卡因注射液(江蘇朗歐藥業有限公司,批號:20160439,規格:5 mL)浸潤麻醉,采用常規5 mL注射器,對患兒前牙進行2 mL藥物注射,后牙進行3 mL藥物注射,注射位置均在患兒牙唇頰側。觀察組患兒使用復方阿替卡因注射液(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65263,規格:1.7 mL),注射劑量為患兒體重(kg)×1.33,注射5 min后即可開始牙髓操作。
觀察2組患者麻醉效果、疼痛程度及術后不良反應(頭痛、惡心、切口感染、面部畸形)發生情況。麻醉效果判斷標準為:1)完全有效,麻醉后患兒牙體無感覺,無任何疼痛出現;2)部分有效,麻醉后患兒牙體出現輕微疼痛或不適;3)無效,麻醉后患兒牙體疼痛感較為強烈,需再次進行麻醉處理。總有效率=(完全有效例數+部分有效例數)/總例數×100%。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評估,0~10分,0分為無疼痛感,10分為劇烈疼痛,分數值越高,代表患兒疼痛程度越深。
采用SPSS22.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麻醉效果:觀察組麻醉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麻醉效果對比
*P=0.013(χ2=4.554)與對照組比較。
2)VAS評分、麻醉起效時間:觀察組患者VAS評分低于、麻醉起效時間短于對照組(均P<0.001)。見表2。


組別n麻醉期間VAS評分/分手術期間VAS評分/分麻醉起效時間 t/min對照組373.17±0.292.14±0.223.49±0.47觀察組372.53±0.151.81±0.132.58±0.24t11.9247.85510.489P0.0000.0000.000
3)不良反應:2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不良反應對比
*P=0.233(χ2=0.631)與對照組比較。
牙體牙髓病主要發生于幼年期,牙髓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與微生物感染細菌有關,其感染途徑有牙體損傷位置感染、牙周感染及細菌和毒素經過血液進入牙髓等。牙髓發病后臨床癥狀為劇烈的自發性疼痛,疼痛時間隨著病情發作期的延長而增長,且隨著口腔內受到冷熱刺激而加劇疼痛。手術開髓或拔髓是治療牙體牙髓病較有效的方式,但在治療期間患兒通常需承受較大程度的疼痛,因此造成患兒存在抵觸心理,配合度不夠理想,嚴重者產生畏懼,拒絕接受治療,導致對患兒的病情造成延誤,對后期的治療效果造成不利的影響[4-5]。因此,選擇安全有效的麻醉藥物,以此減輕患兒疼痛感、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確保手術治療能夠順利完成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使用的利多卡因通常在臨床中作為一種局部麻醉藥物,麻醉效果較強且持久,且具有良好的表面穿透力,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明顯的興奮及抑制雙向作用[6]。但使用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后,血藥濃度較低時,患兒易出現陣痛或嗜睡癥狀,且隨著劑量的加大,毒副作用也隨之增強[7];而隨著血藥濃度的進一步升高,心臟傳導速度減慢,房室傳導阻滯,心肌收縮力降低,說明利多卡因應用后出現的副作用較大,穩定性較差,臨床應用具有一定局限性。觀察組患者使用復方阿替卡因進行麻醉,結果發現,觀察組麻醉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VAS評分低于及麻醉起效時間短于對照組(均P<0.001),且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復方阿替卡因能夠提高麻醉效果,降低患兒手術期間產生的疼痛感,有效縮短麻醉起效時間,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兒不良情緒。相比利多卡因,阿替卡因的優勢在于其是酰胺類口腔專用局部麻醉劑,能夠阻斷注射部位神經纖維的神經傳導,起到局部麻醉的作用[8]。復方阿替卡因的特點在于麻醉后起效迅速、持續時間長、出現過敏反應少及不良反應小。而且復方阿替卡因的組織浸潤性強,通過黏膜下的浸潤麻醉就可以完成開髓或拔髓治療。同時復方阿替卡因與腎上腺素聯合使用,能夠降低藥物吸收進程,維持時間得到延長,增加作用效果。但本研究受納入樣本量較少等因素限制,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臨床需行大樣本量研究進一步證實研究結果的真實性。
綜上所述,牙體牙髓病患兒通過使用復方阿替卡因進行術前浸潤麻醉,可提高麻醉總有效率,緩解患兒手術期間的疼痛感,縮短麻醉起效時間,且不良反應無明顯增加,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