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青云
(河北省遷安市傳染病醫院,河北 遷安)
慢性肝炎病毒感染是慢性肝病的首位病因,乙型肝炎的高發病率導致我國肝衰竭患者數量龐大,慢加急性衰竭是肝衰竭的重要組成部分,患者出現慢加急性肝衰竭癥狀時將面臨極大的生命危險,28 d內的生存率僅有30%~40%[1]。由于慢加急性衰竭的肝衰竭致病因素多、發病急、病情重且有許多并發癥,臨床治療難度很大[2],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通過對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符合ACLF診斷標準的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現報告如下。
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符合ACLF診斷標準的118例患者的病歷資料,其中男99例,女19例;年齡16~77歲,平均(46.24±10.18)歲。納入標準[3]:符合 2014年APASL肝衰竭指南對ACLF的定義和診斷標準。排除標準[4]:急性肝衰竭患者;慢性肝衰竭患者;惡性腫瘤患者。
對患者病歷進行分析,同時進行統一的調查表制定并對患者一般資料進行記錄[5]。
利用APASL對乙肝相關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定義對研究對象的病歷進行進一步分析,了解乙肝相關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誘因構成;分析年齡與轉歸的關系;分析相關生化指標與轉歸的關系;分析并發癥與預后的關系。
使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誘因構成分析,乙肝活動為主要誘因,見表1。
年齡與轉歸關系對比,≥50歲患者死亡率最高,見表2。
PTA對比,P<0.05,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和WBC對比,P<0.05,見表 3。
并發癥對比,P<0.05,見表 4。

表1 乙肝相關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誘因構成分析(n, %)

表2 年齡與轉歸的關系[n(%)]
表3 惡化組與好轉組患者相關生化指標對比()

表3 惡化組與好轉組患者相關生化指標對比()
直接膽紅素(μmol/L)組別 例數 PTA(%) 總膽紅素(μmol/L)WBC(10×109L-1)惡化組 32 24.48±8.28532.94±156.65328.64±103.21 8.45±2.79好轉組 31 31.86±7.13406.43±167.54259.68±104.36 7.26±1.27 t 3.786 3.097 2.637 2.167 P 0.000 0.003 0.011 0.034

表4 惡化組與好轉組并發癥情況對比[n(%)]
我國乙型肝炎發病率高,導致肝衰竭患者數量多,肝衰竭已經成為現在醫學臨床治療的常見病,肝衰竭發病原因復雜,肝細胞在短時間內大量壞死導致發病迅速病情重,并發癥多且治療難度大[6],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4周內的存活率不足40%[7]。肝衰竭根據其病理科分為急性、亞急性、慢加急性和慢性四種類型,其中慢加急性是我國肝衰竭患者中最常見的類型之一[8],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發病誘因復雜,其中最主要的誘因是肝炎病毒感染,特別是乙型肝炎病毒,這與我國乙肝的高發病率有很大的關系。通過研究可以發現,乙肝相關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惡化及死亡比例比其他諸如急性和亞急性肝衰竭的惡化/死亡比例低,因此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如果及時治療并加強預后,受損的肝功能還有可能恢復,直至正常水平;但如果未得到及時治療,會造成肝功能不可逆的損傷,甚至肝功能衰竭患者死亡。因此研究探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誘因及轉歸,對于疾病的研究和保全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有重大的意義。
肝臟是人體重要的代謝和排泄器官,也是凝血因子的主要合成器官,肝臟病變導致肝功能受損,會減少凝血因子的生成和膽紅素升高,患者的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活躍度降低,使患者產生全身炎癥癥狀,促使肝衰竭患者的其他重要臟器功能減退甚至衰竭,這與肝衰竭的其他并發癥有密切的聯系,例如內毒素血癥與感染、臟器衰竭和死亡有著關聯性。通過研究可以看出,患者的相關生化指標和并發癥與患者的病情有著很大的關系,病情惡化的患者和病情好轉的患者其生化指標和并發癥情況都有很大的不同。此外,患者機體的情況也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誘因及轉歸有很大關系,中老年患者由于身體機能誰退,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導致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惡化/死亡率明顯上升。
肝衰竭會造成患者全身炎癥反應及免疫力下降,使并發癥的發生率大大提高,并發癥既是肝衰竭引起的,又是患者肝衰竭癥狀惡化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其中腦性肝病的發病率最高,腦性肝病與肝衰竭同時發作,導致患者病情難以控制,癥狀急速惡化。
綜上所述,乙肝相關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發病原因復雜,但主要與肝炎病毒有關,患者的年齡、相關生化指標和并發癥情況都和疾病歸轉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在臨床治療中要盡量控制肝炎病毒的活動,避免誘因的出現,提高診療率和救治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