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成 潘磊
佛山市三水區(qū)人民醫(yī)院脊柱關節(jié)外科(廣東佛山528100)
經皮椎間孔鏡下椎板間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療部分腰4/5椎間盤突出癥有優(yōu)勢[1],而掌握該技術有一定學習曲線,相關手術技巧少見報道,本文分析我院采用PEID治療40例腰4/5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特點,探討更佳手術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2月至2018年11月在我科行PEID治療的腰4/5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共40例,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齡(36.5±13.4)歲。納入標準:診斷明確的腰4/5椎間盤突出癥,嚴格保守治療1個月以上無效;排除標準:多節(jié)段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腰椎滑脫、腰椎感染、結核、腫瘤等疾??;無腰椎手術史。
1.2 手術方法見圖1。硬膜外麻醉,俯臥位,C臂機定位椎間隙,后正中旁開1~1.5 cm 進針,側位為椎間隙方向,正位為椎板間隙上緣和外緣交界處,置入工作通道和椎間孔鏡,顯露椎板和黃韌帶,調整工作通道向頭端傾斜使鏡下顯露腰4 椎板下緣,用鏡下磨鉆磨除腰4 椎板下緣及下關節(jié)突內側緣,磨除寬度約7 mm,鏡下椎板咬骨鉗切除部分椎板和黃韌帶,顯露硬膜囊及神經根,調低射頻電凝能量,對椎管內靜脈及硬膜囊和神經根表面的小血管電凝止血,神經剝離子松解神經根和硬膜囊,緊貼關節(jié)突內緣向里旋轉工作通道,將神經根阻擋保護在內側,用髓核鉗取出突出的髓核,射頻成形椎間盤纖維環(huán),檢查神經根周圍無游離髓核,退出椎間孔鏡系統(tǒng),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記錄手術時間,開放椎管后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工作通道向頭端傾斜角度(工作通道初始位置和向頭端傾斜后形成夾角,圖1B與C 通道的夾角),椎板切除面積,術中灌注液壓力。觀察術中、術后并發(fā)癥?;颊咝g前、術后24 h、術后3個月及12個月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估手術前后腰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程度,功能障礙指數(ODI)及JOA評分。觀察術中、術后并發(fā)癥。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IBM SPSS 21 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術前、術后VAS、ODI 及JOA評分采用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0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手術時間(63.8±16.4)min,開放椎管后的手術時間(28.5±8.4)min,術中出血量(10.4±4.2)mL,工作通道向頭端傾斜角度(18.6±7.4)度,椎板切除面積約(0.98±0.32)cm2,術中灌注液壓力(15.6±2.8)KPa。隨訪12~18個月,平均13.6個月,術后各時間點VAS評分、ODI 較術前明顯降低,JOA評分較術前明顯升高(P<0.01,表1)。本組5例發(fā)生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12.5%。1例術中出現(xiàn)頸部疼痛;2例出現(xiàn)腰痛,2例出現(xiàn)下肢麻木,術后均完全恢復。無感染,無腹膜及腹腔臟器損傷,無神經根、硬膜、馬尾神經損傷,無傷口愈合不良,術后1年無復發(fā)。
表1 40例患者術前、術后VAS、JOA評分和ODI 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VAS scores,JOA scores and ODI of 40 cases±s

表1 40例患者術前、術后VAS、JOA評分和ODI 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VAS scores,JOA scores and ODI of 40 cases±s
注:P1-2術后24 h與術前比較;P1-3術后3個月與術前比較;P1-4術后12個月與術前比較
術前①術后24 小時②術后3個月③術后12個月④P 值VAS評分(分)7.6±1.3 3.6±0.4 2.2±0.6 1.3±0.5 P1-2=0.015 P1-3<0.01 P1-4<0.01 JOA評分(分)7.8±1.7 14.8±2.4 20.3±2.5 23.9±2.2 P1-2=0.021 P1-3=0.008 P1-4<0.01 ODI(%)69.4±8.2 15.8±3.4 10.6±2.7 3.6±1.8 P1-2=0.001 P1-3<0.01 P1-4<0.01

注:A,正位片;B,側位片;C,調整工作通道后側位片;D,鏡下神經根和髓核
經皮椎間孔鏡下椎板間入路同椎間盤鏡下髓核摘除術入路[2]一致,在腰5/骶1 節(jié)段應用廣泛[3],因腰4/5 椎板間隙常位于椎間盤水平稍下方[4],直接經椎板間隙穿刺會偏向腰5 椎體,腰4椎板厚度大,椎管橫徑小,硬膜囊占據椎管容積比例大,置入工作通道時易擠壓神經[5]。腰4/5 髓核向尾端移位多見[6],術中還需要調整工作通道切除腰5 上椎板來顯露向下游離的髓核[7]。
本研究中以椎間隙為目標進行穿刺,針尖位于腰4 椎板間隙外上緣,該方向指向腰5 神經根的肩部。為擴大椎板間隙,術中調整工作通道顯露椎板和黃韌帶連接部,緊貼椎板下緣和關節(jié)突內緣向外上磨除椎板,防止高速磨鉆誤入椎管損傷神經[8]。隨著椎板磨除,椎板間隙面積增大,為工作通道擺動和置入椎管提供了足夠大小骨性通道,避免通道擠壓損傷硬膜囊和神經根,本組僅2例出現(xiàn)下肢輕微麻木,術后2 周完全恢復,與切除足夠范圍椎板后工作通道能順暢置入椎管有關。
顯露椎管后,采用先電凝止血后松解神經的步驟,減少術中出血,保持鏡下清晰的視野,縮短椎管內手術時間,灌注時間過長和灌注壓高將引起硬膜囊和神經根水腫產生神經癥狀[9]。本組病例中開放椎管后的手術時間平均為28.5 min,術后未出現(xiàn)神經根性痛,1例在取出髓核時出現(xiàn)頸痛,手術結束時立刻緩解。術后1年VAS評分和ODI指數均明顯低于術前,JOA評分明顯增加,優(yōu)良率高于90%,且無復發(fā),療效確切,與文獻報道相符合[10]。但術后腰痛的發(fā)生率為5%,考慮可能與腰椎椎板切除范圍偏大相關[8]。
盡管PEID治療腰4/5椎間盤突出癥存在手術難點,掌握手術技巧亦能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減少并發(fā)癥。PEID 也有局限性,椎板切除范圍偏大,黃韌帶切除過多是否致硬膜粘連[11]等,手術醫(yī)師應根據椎間盤突出的類型及腰椎的解剖特點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