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剛,易 歡,陳雪瑤
(1.華南理工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廣州510641;2.廣州市大型企業創新體系建設研究中心,廣州510641)
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在經濟效益、發展規模、創新成果、國際競爭力等各方面成效日益顯著。但同時,我國制造業在發展質量方面依然存在短板,需要不斷加強創新引領、提高創新績效,以創新驅動發展。因此,制造企業欲加強自身競爭優勢,需整合資源,不斷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積極開展創新活動。尤其是在網絡化環境下,企業已經難以僅憑個體行為獲得可持續性發展,更多的是要與其他企業、中介組織、科研院校、政府機構等創新主體關聯互動,并在已形成的創新網絡中獲取關鍵創新資源,從而提升企業創新活動的總體效率。資源基礎理論也認為資源在競爭優勢創造能力中具有關鍵作用,開發和獲取寶貴資源有助于企業增質提效[1]。而制造企業由于業務廣泛、產品生命周期不一致等,其資源具有分布范圍廣、多樣性、動態化和異質性等特點[2],由此看來,制造企業對其所嵌入的創新網絡資源進行整合的能力是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
目前,關于資源整合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于新創企業,研究方向主要是以資源整合為自變量研究其與雙元合作、創業導向、企業績效等之間的關系,以及以資源整合為中介變量進行研究[3-4]。這些研究為創新網絡資源整合與制造企業創新績效的研究打下深厚基礎,但是二者之間的作用路徑與機制尚未完全揭曉。創新網絡內的各種資源一方面有助于制造企業利用現有產品和技術進行改良升級、發掘已有資源的新用途,另一方面還有助于企業獲取新的知識和技術、發現新市場[5]。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創新網絡資源整合有利于企業的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并且進一步促進創新績效。同時,企業在進行活動時也面臨著外部環境,外部市場的動態性和復雜性決定環境的不確定性[6]。尤其對于面臨轉型升級的傳統制造企業來說,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不但會造成網絡資源的迅速變化,還會作用于雙元創新活動與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
綜上,本研究在制造業創新驅動發展的背景下,以提高制造企業的創新績效為目標,引入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作為中介變量,探討創新網絡資源整合與創新績效之間的作用機制,同時考慮到變幻莫測的市場環境,探討環境不確定性發揮的調節作用,為我國制造企業實現創新發展提供借鑒。
創新網絡一般定義為企業與其創新活動相關的多個組織合作形成的系統或網絡[7],這些組織包括企業、政府、中介機構、研發機構等。在創新網絡模式中,知識、技術等各種創新資源要素規模遠遠超過任何個體和企業獨自擁有的資源,企業的創新資源獲取范圍以及對創新資源的整合成為提升創新績效的關鍵。當前對資源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能力和過程兩個視角。從能力視角來看,資源整合是一種識別、獲取、利用、開發各種外部資源的能力[8];從過程視角來看,資源整合是對內外部異質性資源進行獲取、配置的過程[4],這些資源包括人力資源、金融資源、技術資源、信息資源等[5],也有學者將其分為簡單資源和復雜資源兩類。綜合前人的研究,本文認為,創新網絡資源整合是指企業在面對不確定的市場環境和資源約束時,對創新網絡中的人力、資金、技術、信息等資源進行識別、獲取、構建、重新配置和生成內外部創新資源,實現內外部創新資源可持續增長的過程。
對于創新網絡資源整合對企業創新的影響作用,目前學者們的研究結論并不統一。大多數學者通過研究發現企業通過與外部創新網絡系統的互動,可以獲取關鍵創新資源并進行優化配置,實現價值創造,最終影響企業的競爭優勢[9]。也有一些學者認為資源重組與整合對于新創企業初期階段的創新績效有著積極作用,但是隨著企業未來發展,資源整合可能會不利于業務創新并導致業績下降[10]。本文認為,創新網絡資源整合對制造企業創新績效有著積極影響:一方面,制造企業與周邊相關企業、高??蒲袡C構、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等機構共同構建創新網絡的模式可以實現與相關外部創新資源的動態溝通,形成合理的創新資源流通渠道,從而解決企業自身的資源約束問題。另一方面,制造企業通過內外部創新資源的匹配與整合,充分利用獲取到的人員和技術優勢、政策和資金優勢,開展研發合作,從而縮短產品開發周期,實現核心技術的積累與突破,新技術領域的開拓與產業鏈的延伸。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創新網絡資源整合對制造企業的創新績效有正向影響(H1)。
Danneels[11]將雙元創新劃分為探索式創新與利用式創新。利用式創新是一種幅度較小、漸進性的創新活動,包括優化與改善現有技術和產品,維持現有的市場模式等;探索式創新則是指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或推出新服務、采納新的生產流程、拓寬新的分銷渠道,以及提供給新客戶的創新活動等。相應地,利用式創新注重對現有知識的整合、提升和挖掘,而探索式創新強調新知識的獲取與創造,力爭超越企業現有的知識基礎[11-12]。多數學者主要從組織層面和個體層面兩個視角研究雙元創新的前因后果,關于雙元創新的前置影響因素研究主要包括知識網絡、組織學習、風險偏好、組織間信任等變量[13-15]。
企業的利用式創新和探索式創新活動既對異質性、互補性的新資源有較大需求,又需要同類型、輔助性資源,本文認為創新網絡資源整合可以滿足資源需求,促進雙元創新。從縱向創新網絡來看,縱向創新資源整合不僅包括客戶識別,還包括潛在需求、行業和市場結構的變化。這樣,企業既可以把握技術機會,實現新產品的創意、實驗和推出,也可以找到進一步商業化的機會。例如,隨著零部件供應商的快速創新,上游企業的成功競爭也使下游企業獲得領先的創新[16];供應商提供的原材料規格和性能的變化,以及客戶需求的變化,都可能激發企業的創新思維。如果制造企業能夠將這條縱向產業鏈中的資源進行整合和利用,有助于解決從生產到運營、管理的諸多創新問題。
從橫向創新網絡來看,首先,制造企業可以通過與高校和研究機構聚合,建立聯合實驗室或創新平臺等進行長期的合作研發,這種產學研模式已經成為企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其次,制造企業與政府部門的聚合可以獲得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資金支持和信息媒體等資源,并補償企業研發創新活動中大量的創新成本和創新風險[5]。另外,制造企業與金融機構的聚合可以獲得金融服務來源,并對企業的信用風險起到預防作用。最后,制造企業與中介機構的聚合可以獲得融資服務、管理創新咨詢、技術咨詢、法律服務等支持,并激發創意和靈感。這些外部資源都為企業的利用式創新和探索式創新提供了一定的資源基礎。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創新網絡資源整合正向作用于利用式創新(H2a);
創新網絡資源整合正向作用于探索式創新(H2b)。
在雙元創新的影響結果方面,許多學者研究發現雙元創新可以提升企業的創新績效[17-18]。對于探索式創新來說,探索式創新以與現有產品有本質區別的新技術、新特性和新功能,滿足新興市場及客戶的新需求。林筠等研究發現知識型企業的探索式創新通過探索全新領域和全新技術,可以對創新績效產生驅動[19]。具體來看,探索式創新對創新績效的正向影響主要體現在:一方面,探索式創新能夠創造新的市場,產生更大的市場份額,并在長期內為企業帶來更高的回報。探索式創新更注重挖掘新的技術和具有新的功能、特性的新產品,能夠打開新的市場,并且發現外部市場價值創造的新機會,從而推動企業創新進程。另一方面,探索式創新通過積累新知識、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滿足現有市場上客戶的新需求,可以迅速獲得先發優勢,超越其競爭對手,以爭取更強的競爭力優勢和創新優勢[11]。
對于利用式創新來說,利用式創新建立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利用來自客戶、競爭對手和市場的直接知識、信息和反饋,改進現有的設計、擴展現有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當前客戶的現有需求。具體來看,利用式創新對創新績效的正向影響主要體現在:一是利用式創新傾向于深挖客戶需求,提高和擴展現有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利用更優質的產品與服務使其逐漸超越競爭對手的產品,獲得短期預期收益。二是利用式創新往往可以利用已有的流程、技術,以及可靠的分銷渠道,完善其產品、技術、管理或服務[18],不僅可以進一步利用成熟的市場獲利,也可以規避創新風險。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探索式創新正向影響制造企業創新績效(H3a);
利用式創新正向影響制造企業創新績效(H3b)。
創新網絡資源整合對于促進企業雙元創新有重要作用。在創新網絡中,與上下游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等機構的互動能夠帶來源源不斷的重要創新資源。將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等資源進行整合配置和優化利用,不僅能夠獲得來自政府、高校、金融、中介等機構的異質性資源來彌補企業自身的資源缺口,也能夠獲得來自產業鏈上下游的輔助性資源以把握市場需求和行業變化。企業將這些相對獨立的資源進行整合形成有效的資源體系,為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活動提供一定的資源基礎和創新思維,促進雙元創新。
雙元創新對企業創新績效具有重要影響[17]。一方面,成功的探索式創新可以幫助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領域,發掘新的市場,并能以較高的產品價值和先發優勢超越競爭對手,長期內為企業帶來更高的創新回報。另一方面,有效的利用式創新能夠優化現有資源,改進現有技術和功能,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產品與服務,幫助提升創新績效和和規避創新風險。
因此,雙元創新在創新網絡資源整合到創新績效的提升過程中發揮著中間樞紐的作用,企業在創新網絡中整合利用創新資源能幫助企業進行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活動,使得企業獲得更高的創新績效。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探索式創新在制造企業的創新網絡資源整合和創新績效之間具有中介作用(H4a);
利用式創新在制造企業的創新網絡資源整合和創新績效之間具有中介作用(H4b)。
任何企業的創新活動都無法脫離所處的環境[21]。當管理者對企業中發生的重大事件或變化缺乏信心、無法預測的時候,不確定性就會產生。環境不確定性是由外部因素的動態性和復雜性造成的,動態性是指客戶、供應商和競爭對手等因素的變化頻率,會影響決策者獲得信息的準確性和質量。復雜性是指這些因素變化的數量及其相互作用的程度,以及無法預知的程度。目前大多數研究主要將環境不確定性作為自變量和調節變量去探討對組織績效、企業創新、戰略管理等變量的影響。例如,在環境不確定性作為前因變量時,Tidd 通過研究認為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是影響組織結構和創新管理過程的關鍵環境因素[22]。袁建國等經過實證研究證明環境不確定性與企業技術創新之間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而是倒U 型關系[23]。在環境不確定性作為調節變量時,主要探討不同維度和不同程度的環境不確定性如何影響企業的發展與創新,例如,Zhao等[24]探索了環境不確定性的三個維度——技術不確定性、供應不確定性和需求不確定性在外部參與和產品創新之間的調節作用。也有學者驗證了環境不確定性會對社會資本和創新型企業績效產生負向影響[25]。
在創新網絡環境中,環境的高度不確定性會帶來技術、知識、信息等資源的迅速變化和不可預測性[24],這種變化可能導致企業現有的技術、知識等資源的過時[26],同時也帶來創新網絡內豐富的異質性資源和新的創新機會。為了在動態復雜的環境中保持競爭力,企業需要靈活適應環境變化、加快對創新網絡中的資源搜尋與整合。更廣泛的資源庫可以為企業提供更獨特的技術或產品等領域、識別和理解新興趨勢,從而更有效地開辟新市場、尋找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和服務來保持競爭優勢。因此,在高度不確定性的環境中,積極尋求創新網絡資源更有利于促進企業探索式創新活動。相反,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外部技術和知識變化較緩,為保持利潤和低成本,企業更傾向于依靠現有的資源進行創新來滿足穩定的市場和客戶需求變化,因而更容易發生利用式創新活動。Miller 也認為動態環境中的企業比穩定環境中的企業更有可能追求更高程度的創新[27]。
在高度不確定性的環境中,由于產品技術更新頻率和市場信息變化速度加快,企業需要不斷地進行產品、技術、服務和市場的革新,以實現提高績效的可能性。而此時利用式創新所帶來的小幅度創新難以適應變化速度快的外部環境。因此,這種情況下探索式創新更有利于提高企業的創新績效。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技術與市場不確定性較低,優化與改善現有技術和產品、維持和延伸現有市場能夠維持穩定的價值交付,此時利用式創新更能提升創新績效。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假設:
環境不確定性正向調節創新網絡資源整合與探索式創新之間的關系(H5a);
環境不確定性負向調節創新網絡資源整合與利用式創新之間的關系(H5b);
環境不確定性在探索式創新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起正向調節作用(H6a);
環境不確定性在利用式創新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起負向調節作用(H6b)。
綜上,本文建立了研究理論模型,具體如圖1 所示。

圖1 本研究概念模型
本研究的調研范圍不限地區和規模,調研對象主要為我國制造企業,樣本具有全面性和代表性,有助于分析制造企業創新資源整合與創新績效間的關系。調查問卷通過以下兩種途徑發放:①通過與本人所在的研究團隊有合作的政府部門聯系部分制造企業進行發放;②通過向在制造企業擔任管理崗位的親朋好友發放。問卷主要面向制造企業中就職5 年以上的中高層管理人員,以增強數據的可靠性。共發放調查問卷320份,收回問卷245 份,除掉填寫有明顯規律性和有連續3 個及以上題項漏答的問卷,得到有效問卷202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63.13%,見表1。
本文的問卷量表主要采取國內外的成熟量表,對已有的英文量表在多次翻譯的同時結合我國情境和中文語境進行重新表述,并結合研究問題對量表的測試題項進行了適當調整。量表均采用Likert 5 點量表進行測量,其中1=完全不相符,2=不太符合,3=不確定,4=比較符合,5 表示完全相符。
(1)創新網絡資源整合。參考Eisenhardt 和Martin[21]、付丙海等[28]學者的量表,從垂直網絡整合和水平網絡整合兩個維度來測量,設計“公司能夠發現和獲取顧客的需求和反饋”“公司能識別并獲取政府的相關政策信息”等9 個題項。
(2)雙元創新。參考March[15]、甘靜嫻和戚湧[29]的量表,從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兩個維度來測量,設計“公司不斷推出新的換代產品”“公司改良現有產品性能”等7 個題項。
(3)環境不確定性。參考Milliken[30]、謝永平和王晶[26]的量表,設計“市場需求變化很快”“市場競爭非常激烈”等6 個題項。
(4)創新績效。參考Laursen 和Salter[31]的量表,設計“新產品的銷售額不斷上升”“專利申請數量不斷增加”等5 個題項。
(5)控制變量。包括所在行業、所有制類型、員工人數和盈利狀況,以保證研究結論不受這些情境因素的影響。

表1 樣本基本構成情況(N=202)
信度分析。本研究通過衡量內部一致性的方式檢驗創新網絡資源整合、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環境不確定性、創新績效測量量表的信度,運用SPSS 22.0 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各變量的Cronbach's α 分別為0.918、0.886、0.845、0.876 和0.889,均大于0.8,說明本研究所采用的量表具備良好的信度水平。
效度分析。一方面,為保證量表的內容效度,本研究采用的問卷測量題項均來源于權威期刊且已被國內外學者反復論證的成熟量表,并根據創新管理研究領域中專家學者和研究團隊的意見,對問卷表述、設計等進行了反復修訂再投入正式調查使用。另一方面,為保證量表的結構效度,本研究通過KMO(Kaiser-Meyer-Olkin)及Bartlett 檢驗發現各變量的KMO 值均大于0.7,說明適合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各題項的因子載荷為0.679~0.878,各潛在變量的解釋方差為0.692~0.747,均大于0.5,結構效度較好。
表2 顯示了創新網絡資源整合、雙元創新、環境不確定性、創新績效以及各控制變量的均值、標準差,以及它們之間的相關系數。從中可知,創新網絡資源整合與探索式創新(r=0.493,p<0.01)、利用式創新(r=0.378,p<0.01)、環境不確定性(r=0.341,p<0.01)、創新績效(r=0.536,p<0.01)顯著相關,創新績效與探索式創新(r=0.623,p<0.01)、利用式創新(r=0.562,p<0.01)、環境不確定性(r=0.518,p<0.01)顯著相關,說明本研究適合做進一步的回歸分析。

表2 描述性統計與相關性分析
1. 直接效應與中介作用
表3 為本研究使用回歸模型對直接效應和中介作用的檢驗結果。

表3 直接效應與中介作用的檢驗結果
首先,模型1 和模型2 的因變量為探索式創新,模型2 在模型1 的基礎上加入創新網絡資源整合進行回歸,結果顯示創新網絡資源整合對探索式創新有顯著正向影響(β=0.456,p<0.001);模型3 和模型4 的因變量為利用式創新,同樣地,模型4 顯示創新網絡資源整合對利用式創新有顯著正向影響(β=0.320,p<0.001),H2a和H2b 得到支持。
其次,模型5~模型10 的因變量為創新績效。模型6 的結果表明,創新網絡資源整合對創新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β=0.477,p<0.001),H1 得到支持。模型7 和模型9 的結果分別顯示探索式創新(β=0.566,p<0.001)和利用式創新(β=0.505,p<0.001)對創新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H3a 和H3b 得到支持。
最后,模型8 和模型10 在模型6 的基礎上分別加入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進行回歸,結果顯示創新網絡資源整合仍然對創新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β=0.275,p<0.001;β=0.354,p<0.001),但是β 由0.477(模型6)分別下降到0.275(模型8)和0.354(模型10),說明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在創新網絡資源和創新績效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H4a 和H4b 部分得到支持。
2. 環境不確定性的調節作用
表4 為環境不確定性的調節作用的檢驗結果。模型2 加入創新網絡資源整合、環境不確定性以及二者的交互項后,環境不確定性在創新網絡資源整合與探索式創新之間的調節作用顯著(β=0.255,p<0.5),假設H5a得到支持。模型4 加入創新網絡資源整合、環境不確定性以及二者的交互項后,環境不確定性在創新網絡資源整合與利用式創新之間的調節作用不顯著(β=0.123,p>0.1),H5b 假設未通過檢驗。模型5 加入探索式創新、環境不確定性以及二者的交互性后,環境不確定性在探索式創新與創新績效之間的調節作用顯著(β=0.192,p<0.01),假設H6a 得到支持。模型6 加入利用式創新、環境不確定性以及二者的交互性后,環境不確定性在利用式創新與創新績效之間的調節作用不顯著(β=-0.103,p>0.1),因此假設H6b 未通過檢驗。

表4 環境不確定性的調節作用檢驗結果
本文以雙元創新為中介變量,以環境不確定性為調節變量,實證研究了創新網絡資源整合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機制。得出了以下3 個結論。
(1)創新網絡資源整合和雙元創新對制造企業創新績效有重要作用。較好的創新網絡資源整合能力意味著打破自身資源限制,為創新活動提供良好的資源基礎,從而作用于企業創新績效,該結論印證了Barney[1]等學者有關創新資源整合利于企業高績效的觀點。探索式創新有助于為企業開發新產品和服務、研發新技術、拓展新市場等,利用式創新推動企業現有產品和技術改良、延伸細分市場,都對創新績效產生正向影響,這與Arzubiaga 等[17]關于雙元創新能夠促進企業績效的研究吻合。本研究還發現探索式創新對創新績效的影響要大于利用式創新,說明當企業有了穩定的產品和市場時,可以將有限的資源更多地投入到新產品和新市場中,有助于創造新的績效渠道。
(2)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都有助于制造企業從創新網絡資源整合中獲益。說明企業整合創新網絡資源的能力有利于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活動,最終作用于企業創新績效。該結論拓展了孟衛東和楊偉明[4]有關資源整合對創新績效作用過程的研究,從新的視角揭開了創新網絡資源整合作用于制造企業創新績效機制的“暗箱”。
(3)環境不確定性在雙元創新與創新績效之間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一方面,環境不確定性在創新網絡資源整合和探索式創新、以及探索式創新和創新績效之間發揮正向調節作用。該結論回應了付丙海等[28]提出的有關不確定性環境下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因素,拓展了制造企業創新網絡資源整合、雙元創新與創新績效之間的情景化研究領域。另一方面,不管外部環境多么復雜和動態化,都不會影響到企業的創新網絡資源整合能力對利用式創新、以及利用式創新對創新績效的作用。其原因可能是在不確定性環境中,制造企業為維持現有的競爭優勢以及探索式創新的高風險性而無法完全舍棄利用式創新,導致企業利用式創新活動相對來說不會受到環境的顯著影響。
(1)積極提升創新網絡資源整合能力。對于制造企業來說,企業在成長過程中不僅要擁有內部核心技術和資源,也會面臨很多外部資源主體,包括來自科研機構、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等的集群資源,以及來自上下游企業和客戶的鏈式資源。企業應提升資源整合能力,將創新網絡中分散的資源進行配置、整合和利用,才能實現創新資源的效益最大化,進而提升創新績效。
對于政府來說,政府部門應該鼓勵制造企業合作,逐步加快科研創新平臺和制造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大創新人才引進與培養力度,集聚各類創新資源,為企業提升創新績效提供良好的政府資源保障。
(2)培養并發揮雙元創新對創新績效的直接和媒介作用。一方面,創新網絡資源整合可以為雙元創新活動提供幫助。創新資源為制造企業開展技術產品開發和改良活動提供重要的資源基礎,例如與科研院校的聚合可以通過產學研合作為企業提供研發型人才、關鍵核心技術及知識資本等資源。另一方面,雙元創新活動本身對創新績效有著重要作用。無論是可以開發新技術和產品、進入新市場的探索式創新,還是提高現有產品質量和附加值的利用式創新,最終都會為企業帶來更高的效益。因此,企業應該把借助內外部創新資源整合積極開展雙元創新活動作為一種重要的績效落實機制。
(3)關注環境不確定性對制造創新網絡資源整合和探索式創新的影響。當制造企業面臨快節奏和難以預測的外部環境時,企業需要利用自身的資源整合能力,積極尋求產品或服務市場上的新變化來補充其知識基礎或能力,使其超越自身的經驗范圍,利用新資源、新機遇、新趨勢進行探索式創新活動,進而幫助企業在動態的環境中不斷塑造競爭優勢,促進創新績效。
由于多種原因限制,本文仍然存在一些局限之處。首先,本文的樣本量有待擴充,并且未將不同規模的制造企業進行對比分析,未來可以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并分不同規模研究;其次,本文采用問卷調研的方式稍欠客觀性與準確性,未來可采用面板數據進行實證檢驗,加強研究結論的可信性;最后,本文未將環境不確定性這一調節變量進行多維度細化,未來可對其特征進行細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