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嵐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在無疫苗和特效藥的情況下,呼吸機成為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關鍵醫療設備。目前,全球對呼吸機的需求呈指數級增長。在一些呼吸機嚴重短缺的國家,醫生對一些患者的救治十分被動。全球182個國家和地區均在“加班加點”,生產或采購呼吸機。
近日,歐盟、美國等主要疫情國家和地區發布了防疫物資監管的臨時或緊急措施,放寬準入要求。英國、美國等國家嘗試“跨界”轉產呼吸機。美國重啟《國防生產法》,強行要求通用和福特這兩大美國汽車制造業巨頭“跨界”生產呼吸機,德國、俄羅斯等國家下令將呼吸機視為關乎國家利益的產品,禁止出口。以色列則啟用導彈工廠生產呼吸機。
而在地球的南半球,拉丁美洲國家的醫療物資供給儲備十分不足,它們不得不在國際市場中與發達國家競爭搶購呼吸機,忍受高昂的價格。在疫情結束之后,拉丁美洲各國必定會對關鍵戰略醫療物資的生產和儲備出臺新的規定,構建獨立的產業鏈,這將為中拉產能合作提供新的突破口。
根據國際咨詢公司全球健康情報(Global Health Intelligence)發布的數據,2017—2019年,除了巴西,拉丁美洲所有國家的醫院呼吸機擁有量增速均呈下降趨勢(見圖1)。在疫情暴發之前,拉丁美洲國家的呼吸機儲備已經明顯不足。
圖1 2019年對2017年拉丁美洲部分國家的主要醫院呼吸機擁有量增長率
截至2019年,智利有1737臺呼吸機,即每10萬居民中有9.2臺呼吸機。這一指數在巴西為25.1,在墨西哥為13.4,在阿根廷為12.9。根據從拉丁美洲各國新聞中獲取的數據,目前墨西哥共有4291臺呼吸機,其中,只有2053臺可以用于救治新冠肺炎患者。阿根廷目前共有8500張帶呼吸機的病床,但其中80%的病床被其他病的患者占用。
全球呼吸機廠家主要集中在德國、美國和中國。拉丁美洲本土只有5家呼吸機制造商,呼吸機嚴重依賴進口,供應商有德國的德爾格、美國的美敦力等。隨著德國禁止呼吸機出口,美國國內自顧不暇,自2020年4月起,疫情已趨于穩定的中國成為全世界呼吸機生產的寄厚望者。中國呼吸機工廠開足馬力,但仍然供不應求。中國某知名呼吸機品牌商稱,目前呼吸機訂單已經排到了2020年8月以后,當前共有約40個國家和地區的上萬訂單在排產。由于發達國家的訂單量更大,廠家往往優先處理發達國家的訂單。通過正常采購途徑“搶”不到呼吸機的拉丁美洲各國,只能求助于中國外事部門協助。哥倫比亞衛生部長費爾南多·魯伊斯(Fernando Ruíz)在2020年3月表示,哥倫比亞希望向中國采購7500臺呼吸機,但目前只有1510臺的訂單得以確定。墨西哥外交部希望從中國采購5000臺呼吸機。目前,墨西哥從北京誼安醫療采購了900臺,到2020年7月下旬或8月上旬才會到達該國。智利總統皮涅拉不無絕望地表示,全世界正在經歷一場“呼吸機之戰”。
在阿根廷,有兩家本地呼吸機廠商——Leistung和Tecme。阿根廷總統將它們稱之為阿根廷的“國家英雄”。疫情暴發后,阿根廷衛生部立即購買了這兩家公司庫存的64臺呼吸機,并下達出口禁止令:本土呼吸機一律不得出口,阿根廷政府將收購阿根廷本土生產的所有呼吸機。
相關資料顯示,阿根廷的Leistung公司成立于1984年,有70名員工,在巴西和阿根廷各有一家有工廠,每年制造大約400臺呼吸機,其中30%用于出口。疫情暴發后,Leistung公司增加了30%的人力,并實行“兩班制”,將產量提高近3倍。另一個阿根廷廠商Tecme成立于1966年,總部位于阿根廷科爾多瓦,并在美國的亞特蘭大設有工廠。Tecme公司也開足馬力,將產量提高至300%。在疫情暴發前,該公司的旗艦產品“Neumovent”品牌出口至全球50多個國家,出口量占其總產量的80%左右。
在巴西,Magnamed公司由三代日本移民工程師創立,其呼吸機醫療設備出口至40個國家。疫情暴發后,巴西科蒂亞市副市長“強行”購買了其35臺尚未經過測試的呼吸機。
面對呼吸機的短缺問題,巴西率先進行“跨界生產”。2020年4月,梅賽德斯-奔馳與巴西Maua理工學院合作,成為巴西第一家開始生產低成本呼吸機的汽車制造商。巴西Suzano漿紙公司和Klabin 紙業公司、巴西航空工業公司、菲亞特克萊斯勒的巴西工廠也均宣布開始制造呼吸機。
疫情將拉丁美洲的各大學、研究機構、企業和政府緊密連接在一起。鑒于目前呼吸機在國際市場的緊缺局面,哥倫比亞發起“#InnspiraMED”倡議,50多個科學技術教育系統和生物制藥企業加入該倡議。在該倡議的組織下,多家公司宣布投入90億比索(約1.8億美元)用于呼吸機的開發,多個研究機構聯合致力于研究低成本的呼吸機。哥倫比亞EIA大學的一臺呼吸機原型機已經通過實驗室測試,正在等待進行動物測試。雖然其生產的呼吸機不具備ICU呼吸機的所有功能,但可在當地用較易獲得的材料和供應品生產,成本為1000美元左右。秘魯海軍與秘魯應用科學大學(PUCA)的科研人員一起合作,制造出了第一臺簡易呼吸機原型機,并于2020年3月21日在海軍醫學中心進行測試。2020年4月2日,該原型機得到了秘魯藥品、器械與藥物理事會授予的許可,已經開始投產。此外,秘魯天主教大學(PUCP)的研究人員也在生產成本為1500美元的呼吸機,目標是在2020年5月1日獲得秘魯政府的質量認證,爭取產量達到20臺/天。
哥斯達黎加大學(UCR)和哥斯達黎加理工學院(TEC)也在制造呼吸機。哥斯達黎加大學制造了“Respira UCR”呼吸機原型機,成本為80000科朗(約合140美元)。UCR的呼吸機模型雖然不能代替商用呼吸機,但是可以為呼吸困難的患者在到達醫院之前提供臨時緊急支持。
墨西哥雖然沒有呼吸機制造廠家,但其科研機構已經生產出原型機。與此同時,35家企業將聯合生產呼吸機零部件,期望形成完整生產鏈,生產出本土制造的呼吸機。
當全球各國為爭奪稀缺的醫療設備進行白熱化競爭時,中國政府和企業對拉丁美洲國家的捐贈可謂“雪中送炭”。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宣布向24個拉丁美洲國家捐贈200萬口罩、40萬試劑盒和104臺呼吸機。2020年4月17日凌晨,中國捐助智利的500臺呼吸機順利運抵智利。2020年4月22日,京東物流車隊為智利運送了1402箱抗疫醫療物資,包括50臺呼吸機。智利政府用軍用飛機直接從中國帶走捐贈物資。哥斯達黎加社會保障基金租用一架私人飛機直接到中國帶走了總價值達到83萬美元的捐贈物資。2020年3月,阿根廷總統費爾南德斯致信國家主席習近平,請求1500臺呼吸機的支援。但是2020年4月,中國政府在理性計算生產能力之后,只能捐贈20臺。目前,中國是向阿根廷捐贈防疫物資的唯一國家。
2020年4月8日,我國工信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告誡社會各界對中國呼吸機的生產能力要有清醒準確的認識。在保障關鍵零部件供應的情況下,我國有創呼吸機的周產能約為2200臺,不足全球的1/5,完全滿足全球疫情防控的需求是不現實的。此外,有創呼吸機是高端醫療裝備,設計、生產和臨床驗證都必須經國內外醫用安全和標準嚴格準入和認證,周期很長。隨著疫情蔓延,國內外零部件供應已經受到了一定沖擊,短期內不太可能通過擴產、轉產實現大規模增產,無法滿足全球疫情防控的需求。
近日,墨西哥邊境城市蒂華納的市長Arturo González表示,疫情暴發之后,蒂華納市的48家醫療設備制造商的呼吸機配件和零部件需求增長了1000%。盡管墨西哥政府宣布“全國停業”,但是醫療設備生產行業被列入該市政府的“基本活動”清單,工廠繼續運營。
墨西哥的邊境城市常以“暴力和不安”的形象出現在媒體中,但不可忽視的是,在過去20年中,多家世界醫療設備的巨頭均在墨西哥邊境投資建廠,因而墨西哥邊境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醫療設備生產中心之一。根據墨西哥經濟部的數據,在2000—2013年期間,墨西哥醫療器械行業的外商直接投資超過19億美元,主要來自美國、德國和意大利等國家。全球十大醫療器械公司中,有7家在墨西哥邊境城市蒂華納建廠。
比如,美國希爾羅姆公司在蒂華納的工廠已經開始建造呼吸機。新西蘭費雪派克公司、瑞典潔定公司、美國Vyaire Medical公司等均表示,正在增加墨西哥工廠的呼吸機配件及面罩、防護服產量。美國史賽克(Stryker)公司也在蒂華納設立工廠,正在擴大除顫器、消毒產品的生產。美國碧迪公司在墨西哥的工廠生產數千種產品和零部件,包括導管和靜脈輸液器,這些導管和輸液將出口至美國,用于治療美國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美國Becton Dickinson(BD)公司在墨西哥已有60多年的歷史,共有10家工廠,其中6家位于墨西哥北部邊境,在墨西哥生產的產品多用于出口到美國和歐洲。
繼墨西哥之后,哥斯達黎加是拉丁美洲的第二大醫療設備出口國,也是拉丁美洲人均醫療技術的第一大出口國。2017年年底,哥斯達黎加共有72家醫療和精密設備公司,為該國提供了超過2萬個就業崗位。根據哥斯達黎加貿促會(Procomer)的數據,2017年醫療器械出口額占哥斯達黎加貨物出口額的27%,超過農業部門出口(26%),帶來28.47億美元外匯收入,比2016年增加2.78億美元。哥斯達黎加的醫療設備主要出口市場是美國、比利時和日本。
制藥和醫療器械制造業也是多米尼加政府的重點支持部門,也是該國免稅的行業之一。根據多米尼加中央銀行的數據,2016年,醫療器械免稅出口額達到14.967億美元,比2015年增長9.9%。多米尼加國家競爭力委員會出臺了加強人力資本培養、促進生產鏈發展,加強集群化和一體化的發展戰略,提高醫療器械行業競爭力。
疫情過后,全球各國將著手構建更獨立、更完整和更安全的產業鏈,國際經貿秩序重塑或將進入關鍵期。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已明確指出,對進口醫療設備的依賴成為美國的戰略弱點。但應該看到,在短期內,各國很難構建獨立的產業鏈和工業體系,尤其是在產業基礎薄弱的拉丁美洲國家。拉丁美洲國家如若希望建立完整的產業鏈,必須依賴外國資金和技術。同時,西方國家在拉丁美洲的投資,已經培養了相當一部分高素質的醫療器械制造業人才,這為中拉產能合作的后發優勢奠定了一定基礎。
首先,在政府層面,我國應當加強頂層設計。我國應與拉丁美洲各國政府共商消除貿易壁壘,共建基礎設施,完善國際供應鏈治理結構,構建互相依托、和平合作、安全可靠的全球供應鏈體系。同時,政府、行業組織、市場應協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進行全方位規劃和布局,及時向各企業推送商務部、海關、貿促會、外匯等部門的指導政策、形勢預判、國際貿易風險提示等信息,增強企業的應對能力,為企業“抱團走出去”提供服務支撐和保障。
其次,在科學研究領域,我國應以呼吸機為契機,深化與拉丁美洲國家在呼吸機研發、3D打印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知識交流,鼓勵中拉制造企業和科研機構進行對接,將中拉科技交流機制化。
最后,對于企業來說,要抓住當前我國疫情得以有效控制的時機,在出口過程中加強與拉丁美洲合作伙伴的交流,熟悉拉丁美洲地區的醫療設備需求供給、法律環境和項目運營經驗,加快整合國內外原材料供應、加工裝配、中間品生產、物流、研發品牌、投融資、專業服務等上下游資源,剝離或外包非核心業務和運營環節,提升價值鏈競爭力。預計疫情過后,拉丁美洲國家會出臺一波促進戰略物資生產的政策和舉措,企業可抓住機遇,擴大與拉丁美洲國家在醫療設備和生物制藥方面的國際產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