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楓
當代中國,大師不多。他是與楊振寧齊名的大師之一。
他是中國最早接觸互聯網的一批人;他的演講被好友馬云稱為“院士單口相聲”。

從1994年到2020年,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26年,他也在互聯網界辛勤耕耘了26年,直到今天,沒有止息,持續精進。
他說,互聯網時代,機遇與挑戰并存。
擁有一大幫互聯網大佬好友的鄔賀銓說過,如果自己發朋友圈,朋友們的反饋是這樣的——馬云可能是點贊最勤的,馬化騰要稍微謹慎一點,李彥宏會表現出一種高端大氣,而周鴻祎可能會最快回復,雷軍也會很快,這都和他們的性格有關。
互聯網是如何改變了我們所處的生活和時代?他知道答案。
“院士單口相聲”
已近耄耋之年的鄔賀銓精神矍鑠、精力充沛,講一口廣式普通話,每天的工作日程都排得很滿。中國工程院宣傳部的年輕工作人員感慨道:“每天來約他的媒體太多了,找他的人也特別多。”
鄔賀銓出生于1943年1月16日,廣東番禺人,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他于1964年畢業于武漢郵電學院,曾任信息產業部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大唐電信集團副總裁。現兼任國家863計劃監督委員會副主任、國家973計劃專家顧問組成員、國家信息化專家組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通信協會副理事長。他是國內最早從事數字通信技術研究的骨干之一,光纖傳送網與寬帶信息網專家。2014年,這位權威“國寶級”大師曾經當選中國全面小康杰出貢獻人物。
擅長表達,是鄔賀銓給人的特別印象。他總是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闡釋一個科學上的核心問題。
在央視撒貝寧主持的《開講啦》中,他的口頭科普看似隨意,實則嚴謹、通俗易懂。一位觀眾提出問題:“您說5G時代即將到來,那么,我們剛買的4G手機怎么辦?”他如此回答:“雖然5G大規模建網的時間間隔比前幾代移動通信都短,但是也需要一段時間。而且,5G手機看起來和4G手機外觀一致,你不用擔心自己的手機看起來落后。”眾人皆樂。
談到互聯網時代創業者該如何發展,鄔賀銓表示:“痛點就是起點,互聯網的成功是不可復制的,你必須要有你的創新。”
以“碼農”自嘲的程序員對鄔賀銓提出困惑:“互聯網現在非常接地氣,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是不是有朝一日,互聯網就會取代人?”鄔賀銓回答:“人始終是互聯網的主人,互聯網智能化發展得好,人的智能還會更好。互聯網說到底都是個工具,是為我們服務的工具,我們才是它的主人。”
在以年輕人為主要受眾的B站,也有鄔賀銓的身影。
2020年4月,在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組織的“信息技術大講堂”上,鄔賀銓作為第一期的演講嘉賓,講了題為《圍繞新基建講述我國大數據發展現狀和面臨的機遇挑戰》的公開課。
在時長73分鐘的線上課里,鄔賀銓作為一個77歲的老人,幾乎沒有停頓,邏輯清晰,一氣呵成,而切入點是“醫療大數據是如何在新冠疫情暴發時發揮作用的”。在年輕人熱衷的彈幕里,許多人都在發“向大師學習、向大師致敬、大師每天工作時間比我們還長”,諸如此類的贊語,滿屏比比皆是。
“我接觸過一些年輕人,他們抱怨生不逢時,說要是我生長在馬云、馬化騰、李彥宏的時代該多好。現在,大樹底下不長草,我要辦個互聯網公司,他們動不動地給我滅掉了,或者收購了。確實,互聯網成功是不可能靠復制的,你必須要有創新,我們中國的互聯網發展比美國晚了25年,可是現在全球的互聯網大企業里頭,美國有,中國有,歐洲沒有,日本沒有,韓國沒有,這就說明中國的環境,還是很吸引互聯網發展的。”鄔賀銓講了馬云的一個故事,“馬云曾經到一個企業應聘銷售員,但是那個企業說,你長得這么瘦、這么矮,這個樣子能當售貨員嗎?我想這個可能對他后來要搞電子商務有很大的推動。但一開始馬云到北京找北京發改委,北京發改委覺得,什么企業?太小,不理他。到上海,結果財政廳和稅務局說,這玩意偷稅漏稅,他在上海就沒辦成。他到了杭州,杭州覺得這是新事物,就讓他試。所以我覺得,正是一種非常寬松的環境才有了我們現在的發展。”
“互聯網之路永遠是什么?挑戰機會同存,風光風險同在;未知多于已知,永遠都有故事;顛覆不是新聞,一切皆有可能;成功不靠復制,唯有創新永恒;英雄不問出處,希望寄托草根;大智移云之峰,網絡強國圓夢。”在鄔賀銓看來,未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還會更快,互聯網發展是一個接力的過程,后面還需要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其中。
“新基建”持續升溫,被視為新一輪產業革命關鍵要素的5G如何發力?又面臨哪些挑戰?備受各界關注。
2020年4月28日,未來移動通信論壇組織召開的5G和網絡發展戰略研討會上,鄔賀銓作了《5G發力新基建,創新應對新挑戰》的主題報告。他說,“新基建對中國的5G不僅是建設工程,也是技術創新的急需,更是對中國5G引領的真正考驗。”
鄔賀銓指出,從目前產業發展現狀來看,5G新基建依然面臨著技術、運維、產品、市場和安全成熟性等五方面挑戰;但是機遇同樣存在,5G一定會進化出我們想象不到的新應用,將催生新興業態。5G作為新基建不僅運營商要擔當作為,更需要產業鏈各方共同發力,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中,甚至在整個國家的新基建中,5G是首選。”鄔賀銓指出,5G有很強的產業鏈,包括芯片、終端、天線、鐵塔、基站、網絡、邊緣計算、儀器儀表等,這些細分領域都會因5G新基建而獲得很好的市場前景,他舉例說,“比如芯片,就包括終端的芯片和基站的芯片,終端有觸摸屏、攝像頭、麥克風、揚聲器、電池、天線等。此外,網絡建設則需要網絡優化軟件,5G網絡不僅需要包括光纖、光纜和光傳輸設備、IPv6下一代互聯網底層基礎網絡的支撐,還需要嵌入網絡安全檢測工具、防護工具、保護與恢復系統等。”
因此,5G新基建既是基建工程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也是信息服務項目。它不僅帶動基站建設、機房建設、線路工程建設,還會帶動電子信息制造業的發展、信息消費,促進垂直行業數字化轉型,同時推動電子政務的發展及智慧城市的建設。
盡管5G新基建面臨很多挑戰,但對5G的用戶發展速度不應該悲觀。每一代移動通信新啟動時,都會因為網絡覆蓋不足、終端款式不多、價格偏高等因素導致新一代移動系統的用戶數增長不快。
鄔賀銓認為,盡管我們目前面臨很多挑戰,但還是可以看到未來5G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新的機會:“回顧移動通信的發展歷程,在2G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并不知道會有一些新業務出現。但是基于數字終端的能力,短信、QQ、支付寶出現了。3G,全球是2001年發的牌照,中國是2007年。在3G出來以后,智能手機、移動電子、微博、O2O、微信都出來了。4G,全球是2010年開始,中國是2013年開始的,在4G出來以后,掃碼支付、網約車、社交、電商、智能搜索、短視頻陸續出來。”
鄔賀銓強調,現在5G中國跟世界先進國家同期啟動,5G最重要的特點是云端的融合能力。預計到5G有超高清視頻、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智聯網、互聯網、車聯網,但是這些可能不是5G的全部。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未來,5G一定會產生出我們現在還想象不到的新應用。
“5G 背后承載的絕不僅僅是移動通信,它承載了中國高技術產業的希望。”關于5G的未來,這是鄔賀銓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