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摘要:本文以外交部副部長傅瑩答記者問為例,借助言語行為理論對傅瑩部長答記者問的言語片段進行邏輯分析,力證言語行為理論的實用價值。同時闡釋了言語行為理論中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取效三者之間的邏輯遞進和相互關聯性。
關鍵詞:言語行為理論 以言指事 以言行事 以言取效
1. 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通常是把言語與行為聯系起來加以研究,說話人一定帶有某種指示或者根據這種指示而產生某種行為的意圖會體現在言語中,讓聽者在心理或者行為上產生預期反應。
1.1 言語行為理論的闡釋
言語行為理論是把交際過程中的言語作為一種行為來研究的理論。行為反應論的產生與本世紀初心理學中以華生(J.B.Watson)、施金納(B.T.Skinner)為代表的行為主義學派的興起有關。這種理論的主要觀點是用“說話人的處境——言語——聽話人的反應”這樣一個代表因果序列的公式來解釋語言意義。語言學家布龍菲爾德在《語言論》中結合現實例證人類的言語行為是從刺激到反應的復合。人類想吃到東西用語言表達的這個過程,就是言語行為和完成事實,如圖所示。言語的刺激導致行為發生,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語言交際產生行為功效。
圖1.語言行為和實際事件
正如公交車上,如有老人上來,如果沒有空座,也沒有人主動讓座,售票員就會播放“請為需要幫助的人讓個座位”。那就看有座位乘客的反應了,讓與不讓就取決于這句話語的魅力,不一定以言取效,但是言外之意是一定凸顯。
2. 言語行為的邏輯解析
就言語本身而言,往往是言為心聲且帶有某種隱含用意,言語的交際功能也恰恰得以體現。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傅瑩始終面帶微笑,用柔和的語言回答記者的問題,面對日本記者的尖銳問題,她沒有慷慨陳詞而是以柔克剛,言語中表明了立場,且很有原則性。下面以外交部副部長傅瑩答記者問中的言語片段為例,借助語言學中的言語行為理論進行解析說明言語行為三種類型,同時展現外交部副部長傅瑩的語言魅力。
2.1以言指事
語言表面看來是就事論事,以言指事是交際過程中說話者用聲音或者文字表述出來,傳遞說話者的思想和信息,具有一定的含義所指。發言人傅瑩始終面帶微笑,言語溫和輕柔,富有親和力,但柔中帶剛,立場明確,原則性很強。個性化的語言傳遞出整個國民的心聲。比如:
[日本共同社記者]問了一個關于海洋的問題,說中國領導人帶領中國人民建設海洋利用海洋,提到如何緩和包括日本在內的周邊國家的關系,說中國的外交態勢強硬而且是咄咄逼人。
日本記者針對海洋問題,顯而易見,他關注的不是海洋生態,不是海洋環境的保護問題,更不是日本3·11大地震帶來的核輻射問題,而是中國和周邊有海洋搭界的摩擦問題,重點是自己所在的日本國。他最想了解的肯定是中國政府對中日關系,特別是釣魚島問題,而且他用“咄咄逼人”這樣的詞形容,似乎他用“以言指事”先設下圈套。但是我們的發言人用溫和而友善但不失強硬“回擊”了這個問題。
[傅瑩]:你一說到這個問題,中國記者笑了。其實你在中國聽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幾乎是與此相反的觀點,不少中國人現在是感到中國的對外政策有點柔和,希望我們的對外政策更加強硬一些才對,特別是有周邊國家進行挑釁的,希望有更加強硬的姿態展現給世界。我們要看到差距。
到底是中國外交咄咄逼人還是貴國姿態強硬?不言而喻。在中國國內聽到的意見基本是相反,其實我們國家政府和人民已經是感到自己有點過于“顧全大局而做出了不少讓步”,“希望國家更加強硬些,尤其是面對挑釁的時候,希望有更加強硬的姿態”這句話一語中的,說明我們隱忍的時候太多了,民眾都有些不滿了,而且面對“挑釁”,這個詞也是恰如其分,我們就算強硬也是非常適度,面對挑釁我們往往都過于謙讓了!顧全大局,韜光養晦,隱忍求和都是有限度的。日本國內的聲音和中國國內的聲音是有差距的,這是事實,不能偏信一方。差距一詞正好映射了在不同立場看問題的差距和分歧。言辭并不犀利,而且發言人始終是面帶笑容。這里的“以言指事”,強調事情的兩個方面,即事情存在差異和分歧,那就要求同存異!
2.2 以言行事
“以言行事”是說表達者在用詞指事的同時實施了超出該話語本身的引申意圖,希望能讓對方明白說話者的意圖,甚至是認同說話者的思想內涵,為下一步采取行動作準備。
[傅瑩]:首先我們國家政府一直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我們毫不動搖地維護中國的核心利益和主權權益,同時我們積極維護地區的和平、世界的和平,……在領土爭議問題上面對一些棘手的問題,有的國家斷然采取激烈的挑釁的行為,我們如何應對和處理這些問題。我認為這也是向這個地區釋放的一個重要信號,要堅定不移地維護地區和平,保持地區的和平秩序。亞太地區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一貫本著睦鄰友好、和平共處、彼此要有信譽、要信守彼此之間達成的既定協議和和平承諾,要堅決信守達成的共識,否則就亂了。
傅瑩首先陳述了中國一貫不變的外交立場和政策:獨立自主和維護和平。我們積極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但是有“挑釁”行為,我們要果敢應對。這就是說我們不能光用忍讓來換取和平,要“以言行事”就是要積極面對和處理這些問題,不容回避。我們釋放的信號還是維護本地區的和平與安全和亞太地區的共同利益。“國與國之間要有信譽,要信守彼此之間的承諾”這很顯然說明有些國家不守信用,不講信譽;我們不能讓這個和平的秩序亂了,我們要堅定地維護和平,所以我們所有的行動都釋放的是和平的信號,我們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這里傳遞的信息是說明中國是個負責任的大國,是維護和平的大國,但是負責任和維護和平絕對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和人民群眾的利益。發言人這里用“信號”一詞確實含義頗豐,這個信號包含:維護和平,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積極應對挑釁等等內涵,可以各自揣測捉摸。中國崛起向世界傳遞了一個信號卻被不同國家和地域的政治領導解讀出無數個千差萬別的“信號燈”。無論是威脅論還是霸權論,還是和平友好論都不能改變中國按照自己選擇的道路走下去,堅持獨立自主,維護世界和平。
2.3 以言取效
“以言取效”就是言語表達了意圖,希望產生影響和效用,能夠讓聽話者產生情感、思想、行為等方面的回應。
[傅瑩]你剛剛提到與鄰國之間的爭議問題怎么化解,中日之間問題分歧顯而易見,不用多講,中國希望通過對話、磋商,通過商談去解決分歧和矛盾。如果對方采取的是強勢和強硬對策,并且擯棄以前達成的諸多共識,那么中國有一句話叫“來而不往非禮也”。關于這個問題,希望共同社的記者可以帶給日本政治層面的人,帶給日本的有識之士。
從傅瑩副部長的言語中知道:我們中國人民是希望通過對話、協商來解決矛盾,中國人民有著良好的愿望和善意的出發點,和談協商要雙方都有此種意愿,才能坐到一起。我們希望談判,但是對方不希望談判,甚至是選擇強硬舉措,我們自然要選擇“來而不往非禮也”的做法。借這句中國俗語“正話反說”,言外之意,意在言中,這是帶有警告的意味。下面傅瑩又把釣魚島的歷史簡單陳述一遍,向這位日本記者證實要正視歷史。
[傅瑩]:關于釣魚島的問題,不存在所謂的爭議,歷史為證,事實清楚。就是1895年甲午戰爭后日本從清政府手中竊取了釣魚島,這是毫無疑問的,眾所周知的歷史事實,日本當局的各種文件和文獻檔案,乃至日本學者的書里,都有記載。真心希望日本民眾能夠聽到這些真實的情況和聲音。
[傅瑩]希望今天通過你的報道能夠實事求是地向日本社會傳遞這些信息。我們非常希望日本社會和民眾能夠仔細傾聽中國人民的聲音,能夠客觀理性地看待過去發生的事情,和當今發生的事情,只有這樣我們兩個國家才能相向而行,合作共贏,找到對話的基礎。謝謝!
從上兩段話中,看出我們中國盡管拿出足夠的誠意,但是對方一意孤行,那就希望日本記者把中國人民的心聲帶給日本的當局和有識之士,要有所行動,不能無動于衷。關于釣魚島的歷史事實,日本政府的文件里都有記錄。所以傅瑩說:“希望今天通過你的報道能夠實事求是地向日本社會傳遞這些信息。我們非常希望日本社會和民眾能夠仔細傾聽中國人民的聲音。”日本人民可能連基本的歷史事實都不清楚,日本的政治高層和右翼勢力蒙蔽日本人民。傅瑩言辭婉轉,但立場鮮明,希望能“以言取效”,但是這里的“言”能否取“效”要看對方的態度和實際行動。立場鮮明,意圖清晰,傳遞的信號是告知對方,也是告知全世界,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態度和立場。
3.結論
通過對傅瑩的回答日本記者的言語進行邏輯解析可以看出,言語行為理論并不是把語言分為三個彼此孤立的層面,而是對言語交際過程的縝密解析。言語行為多數時候就是表達一種想法,闡述觀點,表達意圖,至于能不能“以言取效”,那還要看對方的回應。大會發言人傅瑩答記者問,我們看到傅瑩的溫文爾雅,知性瀟灑,但是她的言語是綿里藏針,不亢不卑的,正是體現了言語行為理論的邏輯遞進和相互關聯性。
基金項目:菏澤學院雙語教改項目(2015);菏澤學院重點教改項目(2016014)
參考文獻:
[1] 劉潤清.《西方語言學流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2002/1:145
[2] 王健平.《語言哲學》,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1:191,192,209-212
[3] 傅瑩回答日本記者:你提問時中國記者都笑了,2013-3-6 00:17 http://www.czn.com.cn/article-5534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