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積會
摘要: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外傳播將促進大慶城市的發展、提升大慶文化自信。研究表明,通過外宣翻譯、國際旅游平臺、高校群體、海外工作人員和國民教育體系多種途徑能提高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跨文化傳播能力。
關鍵詞:跨文化 大慶精神 鐵人精神 對外傳播
引言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具有本土化特征的同時,也體現著鮮明的民族傳統和民族特征。習近平同志在大慶油田發現50周年慶祝大會上強調:“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寶貴精神財富。”隨著時代的變遷,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隨之成長并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新世紀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具有更鮮明的人本意識和創業意識。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組成部分,是大慶得以振興和發展的推動力,是弘揚大慶文化自信的一張名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對外傳播無疑會推動大慶的國際化發展。因此,在跨文化傳播的視域下研究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對外傳播的多維路徑有其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對外傳播的可行性分析
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內涵的大慶精神和濃縮了“鐵人”王進喜崇高思想、優秀品德以及我國石油工人的精神風貌的鐵人精神,被時代賦予了永恒的價值及生命力。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對外傳播是順應時代發展和地域發展的需要。首先,在“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背景下,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是中國對外交往的重要內容。國家提倡提高文化軟實力和文化走出去的戰略,各個領域開展了文化對外傳播的研究與實踐。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是民族精神、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借助國家搭建的平臺,一方面給對外傳播的中國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另一方面也借此平臺讓世界了解大慶。其次,大慶的城市建設和大慶的對外發展為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對外傳播提供了契機。松基三井、鐵人紀念館、石油科技館、大慶博物館、大慶城市規劃館等實踐環境以及大慶作為溫泉之鄉、百湖之城的生態環境為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對外傳播提供了重要的載體。
二、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對外傳播的多維路徑研究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對外傳播意義重大,在跨文化傳播的視域下,應考慮傳播的雙向性和互動性,具體傳播路徑如下文所示:
2.1 外宣翻譯傳播
有針對性地編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對外宣傳資料,保證對外宣傳數據多樣化的同時,注重提高外宣翻譯的質量和受眾的接受度。首先,創作多種形式的宣傳作品,除了占對外宣傳主體地位的外宣文本,還可以采用影視作品,藝術作品,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的表現形式,多模態、立體化地建構外宣作品。其次,組織以高校教師為主體的外宣翻譯團隊,培養外語復合型人才,保證對外翻譯的質量。翻譯團隊譯前搜集整理現有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英譯資料;在翻譯的過程中,一方面對石油行業術語、地域歷史發展、民俗、文化、經濟話語進行語言處理,另一方面對有中國特色的思想、文化等話語進行跨文化轉換。譯后關注跨文化傳播的受眾,根據其回饋調整翻譯策略,進行譯后校驗。再次,外宣翻譯策略必須考慮跨文化傳播因素,確保譯文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文化傳播是交互式的跨文化交流,譯者應該從受眾的角度建構傳播內容和考慮使用哪種翻譯策略。語義補償翻譯策略和等值翻譯考慮了跨文化交流的需要,但源語言保留翻譯策略對于中國特色的對外傳播也是必要的。還有的譯者提出從語篇、句組、句子和詞語四個層面對外宣文本進行建構,在對外傳播的同時,有利于保持中國特色的文化元素。總之,對于雙向的對外傳播而言,翻譯的質量和受眾的認同將決定傳播的效力。
2.2 國際旅游平臺傳播
旅游業有助于文化的對外傳播并塑造城市形象,而承載文化內涵的旅游才能取得長久的發展。在文化對外傳播力的提升上,大慶應著力打造以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引領的國際旅游品牌,并建設國際旅游網絡平臺。首先,國際游路線應包括讓國外游客感受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各種物質載體:鐵人紀念館、石油科技館、大慶博物館、大慶城市規劃館等。提高各展館的講解和服務質量,讓國外游客在參觀的過程中了解相關知識的同時,能對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有所感悟。其次,相關部門可以嘗試建設國際旅游網絡平臺,通過建設虛擬的展覽館和博物館并積極宣傳,讓越來越多的全球受眾隨時隨地瀏覽并感受大慶文化。
2.3高校群體傳播
高校教師和學生是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主要群體之一。教師通過開發相關的網絡課程、組織相關的培訓、對外語人才進行針對性的培養;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相關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對外傳播大慶精神鐵人精神。2016年4月,國家印發了《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加大品牌專業和品牌課程建設力度,打造“留學中國”品牌,通過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作為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積極傳播中國理念。因此,大慶地區的高校教師群體可以整合中國傳統文化和大慶文化的相關資源,開發適合外籍教師和留學生學習的傳統文化系列課程,通過課程向其介紹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同時,高校教師在開發互聯網+課程的同時,可以開展以了解和體驗“中國文化+大慶文化”為目的的短期培訓,幫助外籍教師和留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和體驗大慶文化,進而提高其跨文化適應力。高校外語專業的教師在人才培養上應以復合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自覺意識,加強漢語文化輸入,協調雙語文化關系,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進而提高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力。
大慶地區的大學生群體可以在與外籍教師和留學生的交往中,對中國文化進行顯性的和隱性的傳播;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以傳播大慶文化為目的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搭建平臺。比如研究大慶文化在外籍教師和留學生中的傳播路徑。通過制作并發放大慶文化對外宣傳手冊,和外籍教師、留學生一起體驗大慶文化,創建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幫助外籍教師和留學生接受和理解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增強大慶文化的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提高外籍教師和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力,更好地開展教學與學術的交流。
2.4海外工作油田人傳播
隨著海外石油項目的開展,越來越多的大慶油田的員工在海外從事石油勘探和建設工作。一方面,海外油田人腳踏實地的工作方式以及攻堅克難的干勁踐行著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所在國家的工作人員,向他們傳播大慶的精神文化。另一方面,對海外油田人進行培訓,使其能夠準確地講解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內涵并進行積極的傳播。組建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宣講團,利用歷史圖片、音頻和視頻數據宣講石油大會戰的歷史,大慶的現代化進程,傳播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時代內涵。除此之外,加強與所在國家的工作人員的交流,組織各種活動,體驗各自的文化,講述各自的故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傳播。
2.5國民教育體系傳播
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實現社會主義價值體系與國民教育的融合,充分發揮精神文化的育人力量。具體推進過程中,開展主題化、階梯式的系列教育活動:故事大賽(小學)、知識競賽(初中)、演講比賽(高中)、研究項目(大學)、征文比賽(各學段),鼓勵學校進行個性化的課程設計。納入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國民教育體系將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意識,無論是日后與外籍人士接觸還是出國留學,這些受眾都將成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中堅力量。
三、結語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是大慶這座城市的精神文化,其對外傳播是這座城市現代化發展的內驅力。利用多種途徑推動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對外傳播在增強大慶文化自信的同時,將推動大慶經濟的發展。但跨文化傳播應考慮文化傳播的雙向性和互動性。因此,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對外傳播在提高傳播質量的同時,應關注受眾的認同度和可接受度。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文化傳播的效力,從真正意義上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為大慶的經濟發展乃至國家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基金項目:2018年度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外宣翻譯研究”,項目編號:18YYE688
2019年度大慶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大慶城市文化對外傳播的多維路徑研究”,項目編號:DSGB2019091
參考文獻:
[1] 于澤華.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基本特性淺析[J]. 大慶社會科學, 2010(01).
[2] 賈秋實. 新時代傳承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路徑研究[J]. 智庫時代, 2019(09).
[3] 周樹濤. 大慶精神域外傳播的跨文化適應研究[J]. 大慶社會科學, 2017(05).
[4] 孫明明. 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外宣翻譯研究[J]. 邊疆經濟與文化, 2019(03).
[5] 楊琨. 跨文化傳播學視角下的山東民俗文化外宣翻譯研究—以濰坊民俗文化為例[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19(07).
[6] 李彥. 對外傳播視角下傳統文化課程資源開發與實踐—以蘇旅財高職校為例[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 2019(03).
[7] 張旸. 提高對外傳播力背景下地方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研究[J]. 邢臺學院學報, 2019(04).
[8] 薛麗華.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實踐與思考[J]. 大慶社會科學,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