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燕
江蘇省方志館展廳主題——方志之鄉
自2010年開館以來,江蘇省方志館秉承面向社會、服務當代、傳承文明、繁榮文化的理念,積極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推進地方文化事業發展和創新、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十年,全國各級方志館建設乘勢而起,呈現出建設速度不斷加快,實力日益提升、社會影響力不斷提高的良好發展勢頭。2017年6月,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印發《方志館建設規定(試行)》,對各級方志館建設的功能定位、申報立項、設計布局、建設發展等做出明確規定。2018年9月21日,江蘇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江蘇省地方志工作條例》,以法律形式對方志館的建設與發展做出了具體規定。新時代為江蘇省方志館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作為江蘇省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必將大有可為、大有作為。同時在注重發揮和突出方志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產品的需求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江蘇省方志館是一個集收藏保護、展覽展示、信息服務、開發利用、宣傳教育、業務咨詢、文化交流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方志館建設得再好,如若無人知曉,方志館建設的意義何在?方志館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何在?如何解決目前參觀者多數為全國地方志系統人員及與地方志有業務交流的機關、學校、研究機構等人員,社會公眾人數較少的問題。如何提升方志館的影響力,發揮方志館的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酒好也怕巷子深,酒好還要學會吆喝。
發揮方志館展示一方歷史文化和地域文明的這個窗口作用,方志館的展廳展陳不可或缺。要在有限的空間內盡可能為觀眾展現寬廣的地情歷史和文化內涵,有趣的內容、新穎的形式、新鮮的創意不僅可以帶給觀眾美好的參觀體驗,而且能提高地方志的社會知曉度和影響力。
方志館展廳更新的經費保障機制還在推動階段,在短時期內也不可能破舊立新,對展陳進行大規模升級改造。但是展陳如果一成不變,展陳的持續吸引力就會降低,所以我們應該練好內功,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舉辦系列主題展。目前有不少好的做法,如廣州市方志館舉辦“名城之光——廣州之最”展覽以配合慶祝廣州建城2210年活動;北京市方志館舉辦的“老北京商業民俗文化展”;湖州市方志館舉辦的湖州家譜展、湖州兩院院士成就展等,每季度一個主題展陳活動。這些展陳或緊跟時代步伐,或緊貼群眾生活,或緊系公眾需求,以常開常新方式對觀眾始終保持一種新鮮的吸引力,使方志館始終保持旺盛活力。2019年,省方志館籌劃江蘇省省情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成就圖片展,是很好的舉措。
各類活動是提升人氣的重要手段,通過各類講座推動公眾對地方志、地方歷史文化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拓展方志館的利用空間,提升方志館的價值。北京方志館舉辦《京華講壇》系列講座,以“傳播北京文化,開辦思想盛宴,享受智慧人生”為宗旨,以傳播優秀的北京傳統文化,學習、發展北京時代新文化,推動“北京夢”的實現為目的。從2013年開辦至今,堅持每月一期。每期講座均邀請北京史地民俗專家、考古文博專家、修志專家和各領域政策與熱點問題研究專家,就《北京城到底是如何產生》《文化梅蘭芳》《地方志中的北京故事》《讀懂長城的偉大》等題目展開詳盡、生動的解說,吸引大批市民進館,產生積極的社會影響,大大提升了方志館的影響力。
只有多渠道開展方志在社會群體中的宣傳,才能讓群眾接觸方志、接受方志。組織方志館工作人員走進社區、走進校園,開展現場宣傳活動,一方面發放編印的宣傳冊,另一方面請工作人員現場講解,讓群眾了解什么是方志,宣傳方志文化、地情文化,鼓勵和倡導全社會讀志、用志。余杭方志館組織方志講解員走進幼兒園及中小學宣講余杭人文歷史,近三年給3000多名師生上課、講座;把“流動方志館”搬到各個社區,讓群眾在家門口了解余杭文化。“方志進社區進校園”活動,面對不同的社會群體,進行針對性的宣傳教育活動,是進行愛國教育、愛鄉教育生動而富有活力的做法,可以喚起人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增強人們愛國愛鄉的榮譽感和認同感。
方志館事業的發展既離不開方志人自身的力量,同時也要學會借助外力來尋求方志館事業新的突破。我們要主動“走出去”,促進館校、館際交流,與其他文化機構共享發展,尋找合作契機。2018年8月24日至9月2日杭州方志館依古籍志書記載,將皮影戲這項古老的藝術搬上館內自制小舞臺,受到了廣大市民尤其是孩子們的熱烈追捧。家長們抓住暑期的尾巴,紛紛帶著孩子來體驗“指尖上的非遺”。短短一周時間,就吸引了來自13所中小學350多名孩子親身體驗皮影戲這項傳統民間藝術,參與觀看和體驗皮影的市民游客更是達到1200多人次。這類活態展陳,既與靜態展陳互補,又能挖掘傳統文化內涵,進行傳承教育,同時是對方志館展陳形式的一種創新。當前,江蘇省方志館正與南京莫愁職校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學院接洽,該校設有南京絨花、雕版印刷、撒金紙、扇面繪、拓片、無錫泥人等課程,計劃邀請莫愁職校老師和一定數量的學生到方志館合作舉辦非遺展演。配合展陳,策劃相關主題的親子活動。這類活動既是來源于地方志,同時也是對地方志的一種普及和升華,讓群眾更易了解地方志、接受地方志,激發公眾對方志文化的興趣。
另外,我們可以與同類場館合作,彼此進行臨時展的交流,將兄弟場館成熟的臨時展“搬到”方志館,并配合開展相關活動。
利用豐富的方志資源,對其進行挖掘、整合、加工和利用,開發出具有方志特色的公共文化產品,積極服務于當地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將方志館的公共文化服務職能落到實處。只有讓地方志資源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中起到作用,才能真正激發地方志資源的內在動力。
為了發揮地方志的文化價值,為了更好地提供社會服務,方志館不能也不應該僅僅滿足于提供館藏資料,而是要依托自身優勢,開發利用館藏資源。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展示出方志文化的獨特魅力。省方志館依托豐富的館藏資源、完善的設備設施,開展歷代舊志的整理、影印、出版工作。先后影印出版了《江蘇珍稀方志叢刊》《江蘇名勝志三種》《寶應圖經》,選編出版《江蘇歷代方志地圖選》《江蘇歷代方志名勝圖選》等。特別是2014年10月,在深入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省方志館精選自唐代以來江蘇歷代舊志600余種,影印出版《江蘇歷代方志全書》,以傳承弘揚江蘇獨特燦爛的地域文化。目前,已出版省部、江寧府部、蘇州府部等共395冊,下一階段,將陸續完成直隸州(廳)部,小志、專志部中的官署廠局志等的出版。
編纂通俗易讀的地情讀物,既是開發利用地方志的重要途徑,也是方志館發展的重要舉措。例如杭州市方志館從2016年8月開始《杭州精覽》編纂工作,于2018年1月印刷出版。該書定位為杭州市情普及讀物,其主要內容是反映杭州歷史和杭州市情,旨在成為社會各界人士了解杭州、認識杭州的好名片。該書以杭州市方志館展陳內容為骨架,全面且精煉地展現了杭州8000年文明史、5000年建城史,有望成為宣傳介紹杭州的一本“暢銷書”。又如蘇州市方志館利用征集的蘇州老照片,出版了“蘇州老照片”系列叢書,包括《百年舊影》《百年歷程》《蘇州舊街巷》《蘇州百姓》等。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方志館除了收藏和對外開放外,還承擔著如何將所館藏的地情資料服務于本地政治建設、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任務。例如省方志館配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編纂出版《江蘇好家訓》,被列入省“十三五”重點出版規劃項目,收錄江蘇歷代名人家訓47則,世家大族家訓25則,對于引領崇善向德、奮發向上的時代風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項工作得到江蘇省委領導和中央“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辦公室的肯定和推廣,中央電視臺專題到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采訪。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又如蘇州市方志館借助舊志資料《虎丘山志》《五畝園小志》和《桃塢名勝記》等先后為虎丘地區綜合改造工程、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綜合整治保護利用工程等,提供咨詢服務。
方志館作為新形勢下廣大人民群眾共享地方文化成果的公益性文化基礎設施,是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場所。因此,服務工作必須要做好。江蘇省方志館自開館時,就樹立“讀者第一,用戶至上”的服務理念,用心接待好每一位參觀者,服務好每一位讀者。只有把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真正落到實處,方志館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
方志館建設的目的之一是“用志”,所以借閱服務是方志館的基本功能,只有這樣才能將束之高閣的志書發揮作用。進入方志館的讀者多為研究型讀者,對借閱志書有特定需求。一方面,方志館工作人員對藏書情況了然于胸,具備相應的服務能力,必要時協助讀者代檢、代查相關信息和書籍。另一方面,完善館內圖書檢索系統,為讀者提供計算機數據檢索和多媒體閱覽服務。
目前,方志館展廳展陳的內容大部分還是靜態的甚至是枯燥的,這就要依靠講解員以生動、活潑的語言將這些靜態的內容傳遞給參觀者。只有經過繪聲繪色的講解,方志館才能產生“精彩紛呈”的效果,從而激起參觀者的興趣。為達到此目的,講解人員不僅要深入了解各個展廳展陳內容的內涵和外延以及有關方志的專業知識,同時要熟悉參觀者,針對不同的參觀群體,有重點、有選擇地講解展廳內容,并適時與參觀者互動交流。講解人員在普及知識、做好服務的同時,依托方志館當好文化傳播的使者,充分發揮方志館文化傳播平臺的作用。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我們已經不可逆轉地進入數字化時代,而數字方志館正是順應時代趨勢的產物。數字方志館要更新現有的服務理念,以用戶需求為根本,使服務由被動轉為主動。通過大數據技術對用戶瀏覽的數據庫、檢索的方志信息、下載的數字化資源進行分析,發現用戶的信息需求、方志資源的利用率、信息檢索熱點等,為用戶提供更細致,更個性化的信息服務。同時,在提供信息服務的過程中,和服務對象展開交流,以提供更為專業、高效的服務內容,實現多維交互。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生參觀江蘇省方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