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丹,陳 斌,蔡衛紅
尿道狹窄是指尿道管徑窄縮,導致排尿困難。 常見的淋病雙球菌性尿道炎、年輕男性受外傷或盆腔骨折導致尿道斷裂、尿道接受治療后長期放置導尿管或自行導尿等均易引發尿道狹窄,輕癥患者可先行尿道擴張術以擴張尿道,重癥患者需接受尿道內切開術治療[1-3]。 對于再發性的尿道狹窄,無論尿道擴張術或尿道內切開術成功率均較低,根本治療需施行尿道重建手術,其對于多次尿道切開術無效的患者能夠起到有效治療作用。
陰莖皮瓣尿道成形術是經典的尿道重建手術之一,能徹底治愈患者,但由于術中創傷較大導致預后時間較長。 因此術后護理非常重要,其中能否有效并及時地排出泌尿道分泌物決定了患者傷口的愈合情況[4-5]。 傳統情況下,醫生、護士在患者術后一段時間內會協助其進行尿道分泌物的排出及清創操作,但傷口愈合恢復需持續性維持創口潔凈與尿道通暢[6]。 傳統護理模式下,個體差異導致個別患者無法自行完全排出分泌物,且患者及其家屬對于傷口護理的認知較差,無法完全了解適合傷口擠壓排液的手法及施力程度,易造成二次傷害。 基于臨床手術及護理經驗,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醫護人員自創術后滾筒式按摩尿道擠壓排液手法對患者進行術后護理,提高了患者及家屬的護理意識和能力,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 本研究旨在觀察滾筒式按摩尿道擠壓排液手法宣教在前尿道狹窄患者術后護理中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 年10 月至2017 年9 月于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泌尿外科接受陰莖皮瓣尿道成形術治療的前尿道狹窄患者100 例作為研究對象,按入院順序隨機分為2 組。 觀察組50 例,年齡17 ~68 歲,中位年齡40 歲;既往手術史:1 次16 例,>1 次7 例;既往尿道擴張史:1 次5 例,>1 次25 例;既往感染史中,病因:龜頭苔蘚樣硬化31 例,尿道下裂術后13 例,醫源性損傷6 例。 對照組50 例,年齡19 ~67 歲,中位年齡42 歲;既往手術史:1 次20 例,>1 次4 例;既往尿道擴張史:1 次9 例,>1 次18 例;既往感染史中,病因:龜頭苔蘚樣硬化26 例,尿道下裂術后16 例,醫源性損傷8 例。 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1)手術實施方案為陰莖皮瓣前尿道成形術;(2)年齡范圍18 ~60 歲;(3)初中以上文化水平;(4)無精神異常、殘疾、心肺疾患情況;(5)肢體活動度良好。
排除標準:(1)術后會陰部因其他非正常因素出血(如拉傷、摔倒等);(2)術后出現異常高熱,且需藥物干預,體溫≥38.5 ℃并持續1 天以上;(3)術后切口裂開;(4)術后出現嚴重尿路感染癥狀,需藥物干預且導致再次進行相關手術;(5)術后不配合。
1.2 方法 對照組護理方式:常規宣教,包括入院介紹、術前宣教、術后指導(觀念宣教、局部衛生、行為注意、自我檢查)和出院指導;術后3 天內由醫生每日1 次行常規尿道擠壓排液和傷口換藥,之后患者自行擠壓排液,并及時告知醫生有無敷料濕透、尿道口出血、分泌物溢出、陰莖腫脹等情況發生;術后均常規給予口服雌激素抑制勃起,減少出血的可能。
觀察組護理方式:在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個性化健康宣教,包括術前發放尿道擠壓手法的資料并進行講解與教學。 術后第1 天由醫生評估患者會陰處切口情況,示范尿道擠壓手法早晚各1 次。 術后第2 天起,責任護士根據醫生示教的尿道擠壓手法結合相關圖譜資料進行宣教,并監督患者及家屬操作,及時糾正錯誤,直至患者出院。 操作時注意觀察陰莖皮膚顏色和局部有無腫脹等情況,要求患者每日至少進行2 次,若分泌物較多,可相應增加次數,同時報告醫生。 詳細操作步驟如下:(1)患者取平臥位,雙腿屈曲外展;(2)將無菌紗布展開呈長條狀,一手固定陰莖及陰囊背側,一手持長紗條由會陰部至尿道外口連續滾動,保證動作輕巧,力度適中,滾動過程中參照疼痛數字評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評估患者疼痛程度, >6 分時停止操作;(3)及時擦凈分泌物,重復2 次操作視為1 次擠壓尿道完成。
1.3 觀察指標 術后第3 天以非勃起狀態的手術局部陰莖周徑變化值評估術后患者局部腫脹程度,觀察患者有無出血、體溫異常、膿性分泌物、嚴重漏尿情況發生,并結合血常規、局部分泌物及中段尿培養結果評估患者術后感染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 檢驗,P <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術后陰莖局部腫脹程度比較 術后第3 天觀察組陰莖周徑變化值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 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陰莖周徑變化情況比較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陰莖周徑變化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相比aP <0.05
組別 例數 陰莖周徑變化值(cm)觀察組 50 0.8 ±2.3對照組 50 2.0 ±3.1a
2.2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術后感染情況比較 術后第3 天,觀察組局部出血和嚴重漏尿情況發生率與對照組無差異(P>0.05);觀察組體溫異常、膿性分泌物、局部分泌物培養陽性、尿培養陽性情況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 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術后感染情況發生比較(例)
行陰莖皮瓣尿道成形術患者術后會放置導尿管或膀胱造廔管,以預防尿道損傷變形和傷口感染。 常見的術后護理包括靜脈點滴補充體液,以敷料及彈性膠布固定傷口,及時輔助排出傷口滲液、尿道分泌物以保持尿道暢通等。 同時確認傷口有無滲血、陰莖陰囊有無腫脹等情況發生,及時處理以免造成尿道組織壞死。 為避免手術部位受壓,患者需合理臥床休息5 ~7 天,防止導尿管脫落或敷料脫落[7-8]。 目前國內醫患配比率低,醫護人員無法完全兼顧所有患者,且患者個體差異大,術后恢復能力不同,可能因護理不周導致未能及時清理傷口滲液、排除尿道術后分泌物。 分泌物的堆積會引發感染,導致傷口、尿道、陰莖陰囊腫脹,嚴重堵塞會導致尿道組織壞死。 患者術后需預防手術部位重壓,但由于患者及家屬對重壓沒有明確概念,壓力過度會導致傷口損傷,影響其愈合進度。
基于以上臨床常見情況,本研究對患者及家屬進行滾筒式按摩尿道擠壓排液手法宣教,旨在增加護理行為,改善部分患者感染發生情況。 現階段,由于醫護人員的工作量較大且配比不足,難以做到每日2 次以上的操作,而教會患者或家屬自行采用尿道擠壓手法排出分泌物可有效緩解醫護人員的壓力,同時可實現個體化自主護理,使患者出院后亦能維持護理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陰莖周徑變化值明顯小于對照組(P <0.05),提示滾筒式按摩尿道擠壓排液手法能夠緩解陰莖腫脹程度。 觀察組體溫異常、膿性分泌物、局部分泌物培養陽性、尿培養陽性情況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 <0.05),提示該護理方法能夠降低術后感染發生率。
在護理宣導教育方面,前尿道狹窄患者大多來自全國各地,病人的文化水平和科學素養參差不齊,部分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常常不能有效地進行自我管理,主要表現為不能及時發現相關癥狀,無法有效地與醫生和護士進行交流,以及不能充分理解和完成醫護人員的囑托等。 故對前尿道成形術后的患者進行尿道擠壓手法的宣教和指導非常必要。 該尿道擠壓手法的宣教與指導主要以資料和口頭宣教方式為主,成本較低,實施方便,可于術前和術后同時進行,實際操作中具有可行性。 因此,本研究成果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