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相偉,魏丹丹,宿樹蘭,嚴輝,趙明,郭盛,謝倩茹,尚爾鑫,錢大瑋,孫曉東,段金廒*
1.中國藥科大學 中藥學院,江蘇 南京 211198;2.南京中醫藥大學 江蘇省中藥資源產業化過程協同創新中心/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資源循環利用重點研究室/中藥資源產 業化與方劑創新藥物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蘇 南京 210023;3.江蘇鶴鄉菊海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有限公司,江蘇 鹽城 224335
菊花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morifoliumRamat.的干燥頭狀花序,是藥食同源的大宗中藥材,具有疏散風熱、平肝明目、解毒消腫的功效[1]。隨著我國菊資源產業鏈的拓展延伸,其采收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根、莖、葉等廢棄物,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利用[2],不僅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也增加了環境承載壓力。因此,在當今社會資源愈來愈短缺的嚴峻形勢下,開展菊非藥用部位的綜合利用和開發研究是亟待解決的科學及社會民生問題。研究表明,菊莖葉中同樣含有種類多樣、含量豐富的黃酮類、酚酸類、多糖類、揮發油類、核苷類、氨基酸類等多種資源性化學成分[3-5]。而且菊莖葉在歷代本草中也有大量藥用或食用的記載,如《本草綱目》稱[6]:“(菊)其苗可蔬、葉可啜、花可餌、根實可藥、囊之可枕、釀之可飲,自本至末,罔不有功”。《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7]引《肘后方》治疔腫垂死方:“菊葉一握,搗絞汁一升,入口即活,此神驗。冬用其根”。這些本草典籍的記載為菊莖葉的資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目前對菊花的研究多集中于其花序[8-10],而對其莖葉部位的研究則較少,菊非藥用部位的資源價值尚未充分體現。亳菊、滁菊、貢菊、懷菊、杭菊、福白菊、祁菊、嘉菊等是我國菊花的主栽品種[11],基于資源化學的研究思路與方法,本研究系統地收集了產自安徽亳州、安徽滁州、安徽黃山、河南鄭州、江蘇射陽、浙江桐鄉、湖北麻城、河北安國、山東嘉祥9個菊花產區的菊莖葉,采用現代分析方法對不同產地菊莖葉中總黃酮、總酚和可溶性糖類成分(總多糖、單糖和寡糖)等多類型資源性化學成分進行分析與評價,以期為菊莖葉資源的精細化利用與產業化開發提供數據支撐。
Sartorius BT125D型電子分析天平(德國塞利多斯科學儀器有限公司);Enspire多功能酶標儀(美國Perkin Elmer 公司);KH-500DV 超聲波清洗器(昆山禾創超聲儀器有限公司);M67013渦旋振蕩器(北京克格儀器有限公司);Anke LXJ-ⅡB離心機(上海安亭科學儀器廠);Milli-Q Integral 5超純水系統(默克密理博公司);HH-S數顯恒溫水浴鍋(金壇市醫療儀器廠);Waters 2695 Alliance高效液相色譜系統,配備自動進樣器、四元泵溶劑系統以及EmpowerTM色譜工作站軟件;Waters 2424型ELSD檢測器。
實驗用水為自制超純水;甲酸、甲醇、乙腈(色譜純)(德國默克公司);對照品蘆丁(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批號:LGNR-5N77L);沒食子酸(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批號:G131992);標準品葡萄糖醛酸、葡萄糖、果糖、蔗糖、鼠李糖、甘露糖、麥芽糖、棉籽糖、水蘇糖(阿拉丁試劑公司);其他化學試劑購自上海國藥化學試劑公司,均為分析純。
菊花莖葉樣品于2018年10—11月采自安徽亳州、安徽滁州、安徽黃山、河南鄭州、江蘇射陽、浙江桐鄉、湖北麻城、河北安國、山東嘉祥9個菊花產區,每個產地均采集10批次。經南京中醫藥大學段金廒教授鑒定為菊科菊屬植物菊ChrysanthemummorifoliumRamat.的莖葉。不同產地菊莖葉標本存放于江蘇省中藥資源產業化過程協同創新中心。菊莖葉樣品采集后,45 ℃烘干,粉碎后過80目篩,備用。不同產地菊莖葉樣品信息見表1。
2.1.1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蘆丁和沒食子酸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后分別置于10 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后稀釋至刻度,混勻。即得質量濃度分別為0.39、0.48 mg·mL-1的蘆丁和沒食子酸對照品儲備溶液,4 ℃保存,備用。
2.1.2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定樣品粉末1.0 g左右,按照1∶20(g·mL-1)料液比精密加入70%甲醇-水溶液,稱質量,30 ℃超聲提取1 h,補足減失質量。16 060×g離心15 min,取上清液,即得總黃酮和總酚含量測定供試品溶液,4 ℃保存,備用。
2.1.3標準曲線的建立
2.1.3.1蘆丁標準曲線的繪制 采用硝酸鋁-亞硝酸鈉比色法[NaNO2-Al(NO3)3-NaOH]測定總黃酮含量,參考相關文獻[3,12-14]對測定方法進行適當優化。精密吸取0、0.1、0.2、0.4、0.8、1.2、1.6、2.0 mL的蘆丁對照品儲備溶液,分別置于10 mL離心管中,各加純水補足至2.0 mL,搖勻。再各加5%NaNO2溶液1.0 mL,搖勻,放置6 min。接著各加10%Al(NO3)3溶液1.0 mL,搖勻,放置6 min。再各加4% NaOH(1 mol·L-1)溶液5.0 mL,搖勻,放置15 min。以相應試劑作為空白對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510 nm 處測定吸光度,以吸光度為縱坐標(Y),蘆丁對照品溶液的質量濃度為橫坐標(X)繪制標準曲線,得標準曲線回歸方程Y=1.28X-5.50×10-3。結果顯示蘆丁在19.65~393.00 μg·mL-1吸光度與含量呈良好的線性關系(r=0.999 3)。
2.1.3.2沒食子酸標準曲線的繪制 采用福林-酚法(Folin-Ciocalteu method)測定總酚含量,參考相關文獻[13-15]對測定方法進行適當優化。精密吸取質量濃度為0.48 mg·mL-1的沒食子酸對照品溶液0、10、40、60、80、100、150、200 μL,分別置于5 mL離心管中,各加純水補足至200 μL。接著加1.5 mL Folin-Ciocalteu試劑,搖勻,放置4 min;隨后再緩慢加入800 μL 7.5% Na2CO3溶液,搖勻,避光靜置2 h。以相應試劑為空白對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760 nm處測定吸光度,以吸光度為縱坐標(Y),沒食子酸對照品溶液的質量濃度為橫坐標(X)繪制標準曲線,得標準曲線回歸方程Y=4.78X+1.45×10-2。結果顯示沒食子酸在23.80~476.00 μg·mL-1吸光度與含量呈良好的線性關系(r=0.999 4)。

表1 不同產地菊莖葉樣品信息
2.1.4方法學考察
2.1.4.1精密度試驗 按2.1.3.1和2.1.3.2項下方法,精密吸取1.0 mL蘆丁對照品儲備溶液以及0.2 mL沒食子酸對照品儲備溶液,分別依法連續測定6次吸光度。結果顯示,總黃酮和總酚精密度試驗的RSD分別為0.64%和0.59%,表明儀器的精密度良好。
2.1.4.2重復性試驗 取射陽杭白菊莖葉樣品粉末(SYHBJ-JY 1)6份,每份1.0 g左右,精密稱定,按2.1.2項下方法制備總黃酮和總酚含量測定供試品溶液。再分別按2.1.3.1和2.1.3.2項下方法操作,測定吸光度,并分別計算其平均含量和RSD。結果顯示,總黃酮和總酚平均質量分數分別為5.50、4.71 mg·g-1,RSD分別為1.91%和1.84%,表明方法的重復性良好。
2.1.4.3穩定性試驗 精密吸取射陽杭白菊莖葉(SYHBJ-JY 1)供試品溶液2份,于0、4、8、12、24、48 h時分別按2.1.3.1和2.1.3.2項下方法操作,顯色完成后立即測定吸光度。結果顯示,總黃酮和總酚在48 h內RSD分別為1.75%和2.11%,表明供試品溶液在48 h內穩定。
另再取上述供試品溶液2份,分別按2.1.3.1和2.1.3.2項下方法操作,顯色完成后分別在 0、15、30、45、60、90 min測定吸光度。結果顯示,總黃酮和總酚在90 min內RSD分別為1.53%和1.89%,表明顯色后的供試品溶液在90 min內穩定。
2.1.4.4加樣回收率試驗 取已知含量的射陽杭白菊莖葉樣品粉末(SYHBJ-JY 1)6份,每份約0.5 g,精密稱定后再分別精密加入蘆丁對照品適量,按2.1.2項下方法制備總黃酮含量測定供試品溶液,并按2.1.3.1項下方法操作,測定吸光度,得總黃酮平均回收率為98.9%,RSD為1.83%,表明方法的準確性較好。另取相同樣品粉末6份,分別精密加入沒食子酸對照品適量,按2.1.2項下方法制備總酚含量測定供試品溶液,并按2.1.3.2項下方法操作,測定吸光度,得總酚平均回收率為100.7%,RSD為2.01%,表明方法的準確性較好。
2.1.5不同產地菊莖葉中總黃酮和總酚含量測定 精密吸取不同產地菊莖葉供試品溶液350 μL,各加純水補足至2.0 mL,分別按2.1.3.1項下方法操作,測定吸光度,并根據標準曲線計算出不同產地菊莖葉中總黃酮的含量(以蘆丁計)。另精密吸取不同產地菊莖葉供試品溶液50 μL,各加純水補足至 200 μL,分別按2.1.3.2項下方法測定吸光度,根據標準曲線計算出不同產地菊莖葉中總酚的含量(以沒食子酸計)。
不同產地菊莖葉總黃酮和總酚含量測定結果見表2。結果顯示,不同產地菊莖葉中總黃酮含量存在較大差異,其中祁菊莖葉中總黃酮含量最高,高達(37.89±4.17) mg·g-1;而射陽杭白菊莖葉中總黃酮含量最低,僅為(5.52±0.94) mg·g-1。此外,不同產地菊莖葉中總酚含量同樣存在較大差異,結果表明,祁菊莖葉中總酚含量最高,高達(17.12±2.00) mg·g-1;而滁菊莖葉和桐鄉杭白菊莖葉中總酚含量相對較低,分別為(3.96±0.64)、(3.85±0.70) mg·g-1。

表2 不同產地菊莖葉中總黃酮、總酚和可溶性糖類成分含量測定結果 mg·g-1
注:—表示低于檢測限而未檢出。
2.2.1對照品溶液制備 取葡萄糖、葡萄糖醛酸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分別置于10 mL量瓶中。加純水溶解后稀釋至刻度,混勻,即得到質量濃度分別為0.70、0.36 mg·mL-1的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對照品儲備溶液,4 ℃保存,備用。
2.2.2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樣品粉末約0.5 g,精密稱定,置于100 mL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80%乙醇50 mL,90 ℃加熱回流提取2 h,趁熱濾過,棄去濾液,濾渣用熱80%乙醇洗滌2~3次。濾渣連同濾紙置于錐形瓶中烘干,精密加入超純水50 mL,100 ℃加熱回流提取2 h[16-17]。16 060×g趁熱離心10 min,取上清液,即得總多糖含量測定供試品溶液。
2.2.3標準曲線的建立 分別以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為對照品,參照文獻[16-17]對中性和酸性多糖測定方法進行適當優化,采用苯酚-硫酸法測定不同產地菊莖葉中中性多糖含量,采用咔唑-硫酸法測定不同產地菊莖葉中酸性多糖含量。
2.2.3.1葡萄糖標準曲線的繪制 精密吸取0、0.1、0.2、0.4、0.6、0.8、1.0 mL葡萄糖對照品儲備溶液,分別置于15 mL具塞試管中,加純水補足至1.0 mL,混勻。另取純水1.0 mL作為空白對照,平行操作。加入5%苯酚溶液2.0 mL,混勻,沿管壁緩緩加入濃硫酸7.0 mL,稍冷卻后充分混勻,置沸水浴中加熱20 min。然后迅速冷卻至室溫,混勻。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490 nm處測定吸光度[16-17]。以吸光度為縱坐標(Y),葡萄糖的質量濃度(X)為橫坐標繪制標準曲線,得回歸方程Y=3.12X+4.40×10-3。結果顯示,葡萄糖在70.1~701.0 μg·mL-1,吸光度與含量呈良好的線性關系(r=0.998 0)。
2.2.3.2葡萄糖醛酸標準曲線的繪制 精密吸取0、0.1、0.2、0.4、0.6、0.8、1.0 mL葡萄糖醛酸對照品儲備溶液,分別置于10 mL具塞試管中,加純水補足至1.0 mL,混勻。另取純水1.0 mL作為空白對照,平行操作。加入12.5 mmol·L-1的四硼酸鈉硫酸溶液5.0 mL,混勻,置沸水浴中加熱10 min。趁熱加入0.125%咔唑無水乙醇溶液0.2 mL,混勻,置沸水浴中加熱15 min,迅速冷卻至室溫,混勻。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512 nm處測定吸光度[16-17]。以吸光度為縱坐標(Y),葡萄糖醛酸的質量濃度(X)為橫坐標繪制標準曲線,得回歸方程Y=7.31X+3.46×10-2。結果顯示,葡萄糖醛酸在35.5~355.0 μg·mL-1,吸光度與含量呈良好的線性關系(r=0.998 8)。
2.2.4方法學考察
2.2.4.1精密度試驗 取2.2.1項下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對照品溶液各0.5 mL,分別按2.2.3.1和2.2.3.2項下方法操作,連續測定6次吸光度。結果顯示,中性多糖和酸性多糖精密度試驗的RSD分別為1.13%和1.24%,表明儀器的精密度良好。
2.2.4.2重復性試驗 取射陽杭白菊莖葉(SYHBJ-JY 1)樣品粉末6份,每份 0.5 g左右,精密稱定,按2.2.2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分別按2.2.3.1和2.2.3.2項下方法操作,測定吸光度,并分別計算其平均含量和RSD。結果顯示,中性多糖和酸性多糖的平均質量分數分別為49.30、20.19 mg·g-1,RSD分別為1.89%和1.99%,表明方法的重復性良好。
2.2.4.3穩定性試驗 精密吸取射陽杭白菊莖葉(SYHBJ-JY 1)供試品溶液2份,于0、4、8、12、24、48 h時分別按2.2.3.1和2.2.3.2項下方法操作,顯色完成后立即測定吸光度。結果顯示,中性多糖和酸性多糖在48 h內RSD分別為1.94%和2.05%,表明供試品溶液在48 h內穩定。
另取上述供試品溶液2份,分別按2.2.3.1和2.2.3.2項下方法操作,顯色完成后分別在0、15、30、45、60、90 min測定吸光度。結果顯示,中性多糖和酸性多糖在90 min內RSD分別為1.75%和1.91%,表明顯色后的供試品溶液在90 min內穩定。
2.2.4.4加樣回收率試驗 精密量取6份已知含量的射陽杭白菊莖葉供試品溶液各400 μL,分別置于15 mL具塞試管中,再分別精密加入0.70 mg·mL-1的葡萄糖對照品溶液200 μL,加純水補足至1.0 mL,混勻,制成加樣回收供試液。按2.2.3.1項下方法測定吸光度,得中性多糖平均回收率為103.0%,RSD為2.45%,表明方法的準確性較好。
另精密量取6份已知含量的射陽杭白菊莖葉供試品溶液400 μL置于10 mL具塞試管中,再分別精密加入0.36 mg·mL-1的葡萄糖醛酸對照品溶液200 μL,加純水補足至1.0 mL,混勻,制成加樣回收供試液。按2.2.3.2項下方法測定吸光度,得酸性多糖的平均回收率為104.1%,RSD為2.27%,表明方法的準確性較好。
2.2.5不同產地菊莖葉中總多糖含量測定 精密吸取不同產地菊莖葉供試品溶液800 μL,各加純水補足至1 mL,分別按2.2.3.1和2.2.3.2項下方法操作,測定吸光度,并根據標準曲線計算出不同產地菊莖葉中葡萄糖及葡萄糖醛酸的含量。
總多糖含量=中性多糖含量+酸性多糖含量
(1)
測定結果見表2,結果表明不同產地菊莖葉中總多糖含量存在較大差異,其中懷白菊莖葉和射陽杭白菊莖葉中總多糖平均含量較高,分別高達(70.84±1.08) 、(70.32±2.90) mg·g-1;而嘉菊莖葉中平均總多糖含量最低,僅為(27.47±2.29) mg·g-1。
此外,中性多糖平均含量最高的為射陽杭白菊莖葉,高達(49.79±0.40) mg·g-1;中性多糖平均含量最低的為嘉菊莖葉,僅為(15.43±1.24) mg·g-1;酸性多糖平均含量最高的為懷白菊莖葉,高達(30.41±0.06) mg·g-1,而滁菊莖葉、桐鄉杭白菊莖葉和嘉菊莖葉中酸性多糖含量相對較低。結果顯示,祁菊莖葉中酸性多糖與中性多糖含量的比值為1∶0.86,其余產地菊莖葉中酸性多糖與中性多糖含量的比值在1∶1.19~1∶2.43,表明除祁菊外多數產地菊莖葉中中性多糖含量高于酸性多糖含量,中性多糖和酸性多糖均為菊莖葉中總多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僅以單一的中性多糖或者酸性多糖含量作為指標評價菊莖葉中總多糖含量缺少全面性,需要將兩者結合,綜合評價。
2.3.1對照品溶液制備 取8個單糖和寡糖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水溶解制成質量濃度分別為鼠李糖(1,1.31 mg·mL-1)、果糖(2,1.28 mg·mL-1)、甘露糖(3,1.17 mg·mL-1)、葡萄糖(4,1.25 mg·mL-1)、蔗糖(5,1.23 mg·mL-1)、麥芽糖(6,1.33 mg·mL-1)、棉籽糖(7,1.19 mg·mL-1)、水蘇糖(8,1.25 mg·mL-1)的混合對照品儲備液,經0.22 μm的微孔濾膜濾過,4 ℃保存,備用。將上述制備的混合對照品溶液逐級稀釋制成系列質量濃度,用于線性關系考察。
2.3.2供試品溶液制備 分別取不同產地菊莖葉粉末0.5 g,精密稱定,置于50 mL 錐形瓶中。精密加入超純水 20 mL,稱質量,25 ℃超聲提取 1 h,補足缺失質量。16 060×g離心15 min,取上清液,0.22 μm微孔濾膜濾過,取續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4 ℃保存,備用。
2.3.3色譜條件 色譜柱:GRACE Prevail Carbohydrate ES 色譜柱(250 mm×4.6 mm,5 μm);流動相:水(A)-乙腈(B);梯度洗脫:(0~7 min,75%B;7~17 min,75%~55%B;17~19 min,55%~50%B;19~21 min,50%~75%B;21~25 min,75%B);流速1.0 mL·min-1;柱溫25 ℃;進樣量5 μL。ELSD漂移管溫度80 ℃;增益8;載氣流速2.5 L·min-1。
2.3.4方法學考察
2.3.4.1線性關系、最低檢測限(LOD)和最低定量限(LOQ)試驗 取混合對照品儲備液,加純水分別稀釋制成系列質量濃度的混合對照品溶液,按2.3.3項下色譜條件進行HPLC分析。以峰面積的對數值為縱坐標Y,對照品溶液質量濃度(μg·mL-1)的對數值為橫坐標X,進行線性回歸分析,計算r。在信號對噪音比值(S/N)分別為3和10時測定LOD和LOQ。
線性關系、LOD和LOQ測定結果(見表3)顯示:所測定的果糖、葡萄糖、蔗糖3個糖類成分在測定范圍內均展現較好的線性關系(r>0.997 6),其LOD和LOQ值分別在18.30~19.00、38.40~40.00 μg·mL-1。
2.3.4.2精密度、重復性和穩定性試驗 精密度試驗:取混合對照品溶液,按2.3.3項下色譜條件,分別在1 d內重復進樣6次和在連續3 d內重復進樣3次。以測定各待測成分的峰面積,以各峰面積的RSD來評價日內及日間精密度。結果顯示(見表4),日內精密度和日間精密度試驗的RSD均小于3.2%,表明儀器的精密度良好。

表3 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線性關系、檢測限和定量限 μg·mL-1

表4 精密度、重復性、穩定性和回收率試驗結果 %
重復性試驗:取福白菊莖葉樣品粉末(FBJ-JY 1)6份,每份約0.5 g,精密稱定,按2.3.2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經HPLC分析,計算供試品溶液中各待測成分的含量及其RSD。結果顯示,果糖、葡萄糖、蔗糖的平均質量分數分別為94.04、33.18 和20.90 mg·g-1,RSD均小于2.70%(見表4),表明該方法重復性良好。
穩定性試驗:取重復性試驗中的一份供試品溶液,分別于0、4、8、12、24、48 h時注入液相色譜儀,計算各待測成分的峰面積及其RSD。結果顯示(見表4),各待測成分峰面積的RSD均小于3.2%,表明供試品溶液在48 h內穩定性良好。
2.3.4.3加樣回收率試驗 取已知含量的福白菊莖葉樣品粉末(FBJ-JY 1)9份,每份約0.25 g,精密稱定,分別按樣品中待測成分質量分數的50%、100%、150% 3個水平加入各對照品,每個水平平行測定3份,按2.3.2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并注入液相色譜儀按2.3.3項下色譜條件測定,計算平均回收率。結果顯示(見表4),各待測成分的平均回收率為99.82%~105.43%,RSD均小于3.4%,表明該方法準確性較好。
2.3.5不同產地菊莖葉中單糖和寡糖含量測定 根據線性范圍以及預實驗結果,將上述制備的不同產地菊莖葉供試品溶液稀釋2倍。應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分別測定9個不同產地菊莖葉樣品中單糖和寡糖的含量。對照品及9個產地菊莖葉樣品代表性HPLC-ELSD圖見圖1。結果顯示(見表2),菊莖葉中含有的單糖類成分主要是果糖和葡萄糖,寡糖類成分主要是蔗糖(雙糖)。其中,果糖是菊莖葉中主要的糖類成分,3種糖類成分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為果糖、葡萄糖、蔗糖。相比果糖和葡萄糖,蔗糖在菊莖葉中的含量相對較低,僅在福白菊莖葉和祁菊莖葉中檢測到,而在其他7個產地的莖葉中未能檢測到。3種糖類成分在不同產地菊莖葉中的含量差異顯著,其中尤以果糖為最,其平均質量分數最高可達(94.22±6.20) mg·g-1(福白菊莖葉),最低僅為(15.72±1.39) mg·g-1(嘉菊莖葉)。在9個產地的菊莖葉中,福白菊莖葉中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的含量均最高,嘉菊莖葉中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均最低。湖北麻城產的福白菊莖葉呈高果糖含量特點,提示其可作為制備果糖的新資源,該研究結果為我國制糖戰略資源的發現提供了理論基礎。

注:1.鼠李糖;2.果糖;3.甘露糖;4.葡萄糖;5.蔗糖;6.麥芽糖;7.棉籽糖;8.水蘇糖。圖1 對照品及不同產地菊莖葉樣品溶液HPLC-ELSD圖
不同菊花種植區海拔變化較大,其中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洋馬鎮海拔最低,僅為2 m;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北岸鎮呈西村海拔最高,高達154 m。本研究利用R包“corrplot”對菊莖葉中總黃酮、總酚、可溶性糖類成分以及種植區海拔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海拔與菊莖葉中總黃酮、總酚、中性多糖、酸性多糖、總多糖、果糖和葡萄糖均呈正相關性,但是r<0.5,相關性較弱;總黃酮與總酚呈顯著正相關性,r>0.9,表明菊莖葉中總黃酮和總酚積累趨勢與規律相似;而中性多糖與總黃酮和總酚均呈負相關性。此外,可溶性糖類成分之間(中性多糖、酸性多糖、總多糖、果糖和葡萄糖)均呈較強正相關性,r>0.6,表明菊莖葉中可溶性糖類成分之間具有相互協同,促進積累的關系。

圖2 菊莖葉中總黃酮、總酚、可溶性糖類成分 以及種植區海拔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中藥資源類群中資源性化學成分的多途徑、多層次、精細化利用是中藥資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策略[18]。本研究表明,菊莖葉中黃酮類、多酚類、可溶性糖類等資源性化學成分含量豐富,并且不同產地之間含量差異顯著,據此可依據各類型資源性化學成分的潛在利用價值進行產業化開發,以提高菊莖葉的利用效率。黃酮和酚酸類成分是菊花中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菌[19]、抗炎[20]、抗病毒[21]、抗氧化[22]、心血管保護作用[23]等多種藥理活性。本研究顯示,祁菊莖葉中總黃酮和總酚含量均最高,分別為(37.89±4.17)、(17.12±2.00) mg·g-1,提示其具有開發成食品/化妝品天然抗氧化劑、飼料添加劑以及作為中獸藥原料藥的潛力。已有研究顯示,菊花多糖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和功能,尤其是對機體具有免疫調節功能[24]。本研究結果表明,懷白菊莖葉和射陽杭白菊莖葉中總多糖平均含量較高,分別高達(70.84±1.08)、(70.32±2.90) mg·g-1,提示其可作為功能性涼茶等保健產品開發的原料。研究結果尚顯示,果糖是菊莖葉中主要的糖類成分。在甜度相同的條件下,能量值比葡萄糖、蔗糖的能量值低,且不易造成齲齒,是果糖廣泛用于食品業中的主要原因,提示菊莖葉可開發作為一種功能性甜味劑,還能適用于糖尿病患者。此外,果糖在福白菊莖葉中含量最高,提示其可作為制備果糖的新資源。
綜上所述,菊莖葉同樣具有含量豐富的多類型資源性化學成分,本研究分析評價了我國不同產地菊莖葉中總黃酮、總酚以及可溶性糖類成分的含量差異,明確了不同產地菊莖葉中多類型資源性化學成分的組成與特點,為菊莖葉的資源價值發現以及合理綜合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