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心園, 王 琳, 施文杰
(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公路交通節能環保技術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安徽 合肥 230088)
合肥繞城高速集賢路互通立交工程是合肥繞城高速新增的互通立交,位于繞城高速公路與集賢路(城市快速路)交叉處。項目的建設,不僅能夠緩解相鄰兩座互通立交的交通壓力、提高高速公路運行效率;而且能夠改善互通周邊城市道路的快速出行。
作為銜接高速公路與城市快速路的互通立交,集賢路互通路交面臨如下制約因素:繞城高速上跨合九鐵路立交橋、互通周邊廠房建筑群、集賢路快速化規劃、城市支路網等(圖1)。

圖1 繞城高速區域鳥瞰圖
針對現狀區域局促的建設條件和控制因素,借鑒其他繞城高速類似條件互通立交成功經驗,最終采用變形雙喇叭全互通立交方案[1-3]。本方案充分利用高速公路兩側綠廊有限的空間,進出口收費廣場分別設置在高速公路兩側,巧妙地實現無拆遷條件下緊湊區域的緊湊布線。
互通立交范圍內,主線雙向八車道高速公路長約1.533 km,新建匝道全長約6.518 km,其中C、D匝道下穿高速公路,F匝道上跨集賢路,G匝道上跨繞城高速和集賢路,A、B匝道依次上跨C、D匝道和香樟大道。
本項目共新建:主線橋梁80 m,1座;匝道橋1 573.7 m,5座;主線老橋利用拼寬橋梁16 m,1座;涵洞15道。限于篇幅,論文僅以G匝道橋梁為例(圖2)。綜合考慮現場自然條件、施工難易、造價及整體景觀等制約因素,確定合理的橋梁設計方案[4-6]。G匝道橋梁跨徑布置為:2×(4×25)+57.3+(20+22+18.2+16.1+17)+(30+2×25) m,全長430.6 m??缋@城高速主橋上部結構為鋼桁架梁橋,其余為預應力混凝土現澆箱梁[7]。

圖2 G匝道橋總體布置圖
根據G匝道縱坡及上跨繞城高速凈空高度要求,上跨繞城高速橋梁主梁高度不能大于1.8 m;同時原繞城高速合九鐵路分離立交橋中央分隔帶中間縫寬1.0 m,且主梁外側設置了通訊箱,不能設置橋墩,使得必須一跨跨越繞城高速合九鐵路分離立交橋,橋梁跨徑約為56 m??紤]到以上限制因素,綜合分析比較了鋼箱梁橋、拱橋、鋼桁架橋等方案,主跨最終采用1孔57 m低高度鋼桁架梁橋[8-10]。
上跨原繞城高速鐵路橋的鋼桁架橋,位于R=130 m平曲線上,采用彎橋直做,即鋼桁梁防撞護欄按道路平曲線布置。
主桁采用無豎桿華倫式體系,節間長度3.4 m,主桁高度7.2 m(含主梁)。兩片主桁橫向距離為15.2 m,橋面行車道寬度10.5 m。
上弦桿采用φ800單圓鋼管混凝土,壁厚18 mm;下弦桿為等截面矩形鋼箱,跨中段尺寸為1.2 m(寬)×2.0 m(高),端部弦桿尺寸為1.2 m(寬)×2.5 m(高)。端斜桿采用壁厚20 mm的φ600鋼管混凝土結構;中間斜腹桿采用φ600鋼管,壁厚分20 mm、14 mm和12 mm三種。
主橋橋面系為正交異性橋面板,荷載經橫梁傳遞至下弦桿;端橫梁為箱型橫梁,中橫梁為倒T型橫梁,中橫梁標準間距為3.4 m,腹桿與下弦桿結合處與下弦桿節點板焊接,節點板與箱型下弦內部兩個橫隔板連接,通過橫隔板將荷載傳遞到桁架下弦的腹板上(圖3、圖4)。

圖3 桁架橋立面布置圖(單位:cm)

圖4 桁架橋橫斷面布置圖(單位:cm)
現狀集賢路為城市主干道,下穿合九鐵路繞城高速上跨橋。依據合肥市規劃,集賢路遠期改造為城市快速路。為保障集賢路無障礙快速通行需要,G匝道第四、五聯橋梁設計時充分考慮了集賢路主、輔道及H匝道的凈空要求。兩聯跨徑不同,考慮到市政橋梁景觀要素,兩聯橋梁主梁采用統一的梁高,高1.8 m?,F澆箱梁頂板寬10.5 m,底板寬6.5 m。為提高曲線段匝道橋的抗傾覆性能,橋梁下部結構每一聯均設置一個固接墩,其余橋墩為雙柱墩。
依據環評報告要求,繞城高速采用聲屏障+封閉式隔聲棚、隔聲窗、降噪林等環境保護措施降低噪聲污染。G匝道第四聯尾跨和第五聯橋梁設置全封閉式隔音棚(圖5),以減少項目建設運營對沿線環境的負面影響。

圖5 全封閉隔音棚完成后橋梁實景圖
封閉式隔音棚側面及頂部透明板采用15 mm加筋亞克力板,周邊采用鋁合金型材邊框;金屬吸隔聲板外殼采用鋁合金板,厚度1.5 mm,表面鈍化后噴塑;內部填充高性能吸音材料。橋上封閉式隔音棚設置在現澆箱梁防撞護欄上,寬度10 m,高度6.33 m,橋梁上部投影高度共計9.43 m。橋梁設計時除了要考慮橋梁自身的恒載和活載外,尚需計入曲線匝道橋偏心及偏載、全封閉式隔音棚傳遞荷載與作用。常規構造尺寸已不能滿足設計要求,為此對第四聯和第五聯箱梁進行了特殊設計(圖6):

圖6 墩頂處箱梁斷面圖(單位:cm)
(1)為提高結構整體剛度和承載力,現澆箱梁梁高加至1.8 m;同時箱梁懸臂翼緣根部加高至70 cm。
(2)為提高風荷載和曲線段偏載下橋梁抗傾覆性能和抗扭性能,第五聯箱梁設置一處固接墩,橋臺處采用雙支座,同時另外兩個橫梁加寬至與主梁等寬,支座橫向距離加大至8.7 m。
(3)下部結構也相應優化設計,由常規雙柱墩優化為矩形雙柱接蓋梁,墩柱接承臺樁基礎。雙柱橋墩采用1.8 m×1.8 m矩形截面,固接墩根部尺寸為1.2 m×1.8 m。橋墩采用型鋼混凝土,以提高墩柱承載力和耐久性。
跨繞城高速主橋過渡墩采用三柱式墩接蓋梁接承臺樁基;跨集賢路第四聯橋梁,考慮橋下凈空、綠化帶及中分帶等合理布置橋墩,設置一個獨柱固接墩和一個獨柱雙支座墩;上跨H匝道和集賢路輔道的第五聯橋梁設置一個固定墩;其余橋墩均為雙柱墩。
運用MIDAS Civil對跨線主橋進行總體結構計算分析,根據現場施工工序進行有限元模擬分析(圖7)。

圖7 橋梁有限元模型
桁架橋計算結論如下:
(1)荷載標準組合工況下,上弦桿鋼管最大應力158 MPa,腹桿最大應力151 MPa,下弦桿最大應力104 MPa,橫梁最大應力170 MPa,均小于設計值,滿足規范要求。
(2)在汽車活載作用下,鋼桁架橋下弦桿最大最小豎向位移和為12 mm 2018年3月,集賢路互通立交工程正式投入運營,有效改善區域城市出行壓力,提高了高速公路運行效率,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與此同時,本項目的成功落成和運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圖8 建成后的集賢路互通全景圖 (1)面對現狀區域局促的建設條件和控制因素,因地制宜,成功運用變形雙喇叭全互通立交方案,為類似互通立交提供寶貴經驗。 (2)跨線低高度桁架橋,具有低高度、便于快速施工等特點,可有效減小橋梁整體規模、減小造價、縮短工期。它不僅在互通立交跨線橋梁發揮優勢,同時對平原區公路和市政立交橋設計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3)針對市政跨線橋梁,橋下受限因素較多,應因地就勢合理落墩。曲線匝道橋應盡可能少用或不用獨柱墩;不得已必須要采用獨柱墩時,可考慮采用固接墩或者獨柱墩設置雙支座,并加強抗傾覆計算。 (4)本項目G匝道設置封閉式隔音棚橋梁設計經驗,對其他環境敏感區同類橋梁設計具有較強參考價值。5 結束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