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 李 龍, 施文杰
(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公路交通節能環保技術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安徽 合肥 230088)
東河大橋位于甘肅省南部、隴南市東北部的“千年古縣”成縣。本橋位于城區,如圖1所示,為典型市政橋梁,對景觀要求較高,建設單位要求“橋融景,景含橋”。

圖1 東河大橋位置圖
主橋跨徑布置為2×80 m,雙向四車道布置,為項目控制性工程,線位與河道正交,大樁號與濱河路平交。
橋梁景觀設計應綜合考慮上下游橋梁或附近河道橋梁的結構形式,做到整體協調一致,突出景觀特色,又融入橋梁群之中。
本項目上下游共有橋梁4座,分別為金和大橋、賢德大橋、東河一橋和東河二橋,具體的項目位置如圖2所示。

圖2 上下游橋梁位置圖
金和大橋等4橋的結構形式見表1。

表1 現狀橋梁結構形式一覽表
由表1可知,成縣東河河道上的現狀橋梁多位梁橋。
根據調查內容,現狀橋梁多為梁橋,形式單一,因本項目地處東河和南河交匯處,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應考慮選用高聳結構橋梁,以形成地標。
考慮到小跨徑懸索橋經濟性差,因此本次方案設計著重考慮斜拉橋方案,同時融合當地人文景觀特色。
景觀的設計理念,應注重從地理、人文和風景中提取,本次選擇當地最具代表性的三個因素:水、景和人文。
成縣有西漢水、東河、南河、洛河等以“一江三河”為主的水系,豐富的水系孕育著成縣千年的歷史。
為此,杜甫在成縣創作詩詞《萬丈潭》,“青溪合冥莫,神物有顯晦,龍依積水蟠,窟壓萬丈內”,以歌頌成縣的大江大河。
本項目充分利用水的元素,將水滴的造型融入主塔中,提出水滴塔斜拉橋方案,如圖3所示。

圖3 方案一:水滴塔斜拉橋
本方案橋塔似水滴,造型優美,水滴塔和東河水融為一體,一氣呵成。
成縣擁有雞峰山國家森林公園、西狹頌風景名勝區,其中的山頂閣樓為大家所熟知,杜少陵祠更以古典門樓為經典。為其中的體現成縣風景名勝里經典的古典門樓,本方案將門樓造型與主塔結合,提出門樓塔斜拉橋方案,如圖4所示,彰顯成縣的歷史悠久,人杰地靈,鐘靈毓秀,正所謂“東河門樓,王將諸侯”。

圖4 方案二:門樓塔斜拉橋
本方案主塔氣勢恢宏,造型別致,橙色的主塔配合灰色的門樓,遠遠望去,猶如一座歷史之門矗立在成縣之東。
成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偉大詩人杜甫在此留下許多經典詩篇。成縣的歷史猶如畫卷,描繪、承載著成縣輝煌,又猶如書卷,展現著“千年古縣”的深厚文化底蘊。
本方案將書卷的形象具體化,橋塔、拉索形成三維變化的結構組合,如圖5所示,立體感強,富有韻律,猶如卷軸打開,逐步展示成縣的輝煌過去和美好未來。

圖5 方案三:書卷塔斜拉橋
合起的書卷創意十足,造型簡潔,建成之后必將成為地標性建筑。
根據以上方案,進行充分比選,詳見表2。

表2 三種施工方案比選
通過比較,三種方案都和成縣的特色完美融合,各具特色,考慮到施工難度等因素,推薦采用方案一,即水滴塔斜拉橋方案。
東河大橋地處千年古縣,歷史悠久,水系豐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本橋景觀設計充分考慮上下游橋梁結構形式,推薦斜拉橋方案,繼而根據水、景和人文的關鍵因素設計了三種斜拉橋方案,充分契合當地特色,并最終選用水滴塔斜拉橋方案,達到了安全、經濟、使用、美觀的高度融合。設計方案得到了建設單位的高度認可。本文的設計思路對后續市政橋梁的景觀設計也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