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澳大利亞特約記者 李風向 王瀟 本報記者 李司坤 ●柳玉鵬 丁雨晴

近期,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涉港國安立法等“熱點”,“五眼聯盟”之一的澳大利亞顯得很活躍,總是跟著美國,處處與中國作對。更早之前,澳大利亞就像美國的“跟班”,在南海問題上顯示強硬,參與對華為的打壓……澳大利亞人自己承認,澳就是美國的“附庸國”。在一些中外學者看來,澳精英階層最推崇澳美同盟,這是一種“近乎神圣的宗教”,也是澳大利亞人的所謂“政治正確”。但實際上,當中美深陷戰略競爭時,作為一個“附庸國”,澳大利亞左右騰挪維護自身利益的空間正日漸局促。
澳把美國當“救世主”
談到澳大利亞,很多人會有一個疑惑:“為什么作為一個英聯邦國家和發達國家,澳要看美國的臉色行事?”澳美之間確實存在很多“天然聯系”。如,都是“航海大發現”的產物,都曾是英國殖民地,英國開始向澳大利亞流放犯人是因為美國取得了獨立,不能再向美國流放。兩國都以白人為主要及優勢群體、以英文為主要語言,當地原住民都曾受到外來群體的迫害。同根同源的兩國政治、經濟、文化、法律體制類似,兩地民眾亦在價值觀、思維方式上非常接近。從澳政治流派上看,現在執政的自由黨在政策上更偏向美國。
澳廣播公司一個名為“國際舞臺上的澳大利亞”的節目,專門探討過美對澳外交政策的深層因素。澳美建交于二戰期間的1940年3月6日。1942年2月19日,日本空襲澳北領地首府達爾文,這是歷史上外國軍隊對澳本土最大規模的一次襲擊,被稱為“澳版珍珠港事件”。有當地人告訴記者,二戰時期,自顧不暇的英國放棄了澳大利亞,而美國卻成了救世主。很多人都在學校學過二戰期間美澳聯軍成功阻擊日軍的歷史,如巴布亞半島戰役勝利等。
在堪培拉市的中軸線上,坐落著一座獨特的穹頂建筑,背靠安利斯山麓,面向國會大廈,氣勢恢宏,莊嚴肅穆,這便是著名的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紀念館內有一段文字這樣描述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當菲律賓淪陷時,麥克阿瑟將軍撤離至澳大利亞,并擔任西南太平洋地區盟軍總司令指揮反攻。澳對麥克阿瑟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其間,麥克阿瑟與時任澳總理約翰·柯廷建立友好關系,并直接指揮澳軍隊參與作戰……在澳昆士蘭州首府布里斯班,還有一座麥克阿瑟博物館??梢哉f,澳民眾把麥克阿瑟奉為電影明星似的人物。
隨著熱門美劇在澳大利亞的同步播出,澳大利亞人對美國當紅影視明星也不陌生?!俺思竟澫喾?,車道相反(澳車輛靠左行駛),美澳之間有太多相似性。”這是一個在美國出生長大、現在澳定居的華裔青年的經典總結。澳大利亞很多年輕人的口音與標準的美音非常接近,不再帶有“澳洲土味”。澳大利亞高校畢業生如果想出去發展,美國是首選。澳國立大學數學專業的一個學生告訴記者,澳國內很多頂尖的數學家都去美國發展了。
《環球時報》記者曾和一些澳大利亞白人民眾交流,他們并不回避“依賴美國”的這個話題。一位在地方報紙工作的澳白人女性說,澳國土面積龐大,人口不多,只有2500多萬,軍力自然也少,因此需要美國的軍事支援。當然,當美國發動對外戰爭時,澳也不能缺席?;羧A德·凱西是珀斯附近一家葡萄酒莊老板,在他看來,作為貿易出口國,澳需要國際航道保持穩定,英國衰落后只有美國有能力提供這種保障。他還表示,作為身處“亞洲的西方國家”,澳從心理上也對美國有所依賴,“如果不靠美國,不知道該靠誰”。對澳藍領階層來說,美國人是“自己人”,是“兄弟”,而和澳做生意的日本人、中國人分別就是“朋友”和“客戶”。也有一些澳大利亞人不喜歡現任美國總統,覺得美國“道德墮落”,很多地方甚至不如澳,如美國沒有“全民醫?!钡??!?/p>
“政治家想出人頭地,必須有美國支持”
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于鐳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澳大利亞的建國史看,它脫胎于英國殖民地,此后推行的白澳政策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宣告結束。在這種情況下,澳大利亞人主要是外來的歐洲人,他們內心更擔心有入侵者效仿他們,把澳大利亞的土地奪走。而日本在二戰期間恰好扮演了這樣的入侵者,這就促成了澳在安全領域對美國的依附。1951年澳、美和新西蘭簽訂安全條約,結成同盟關系,徹底消除了澳大利亞的安全憂慮。與此同時,澳要在南太建立地區霸權,但又沒有足夠的力量,因此必須要依靠美國。以此為對應,本來孤懸世界一隅的澳大利亞幾乎參與了美國發動或主導的每一場戰爭,從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到海灣戰爭,從來不缺席。
“9·11”恐怖襲擊事件后,澳大利亞啟動《澳新美安全條約》?!疤崆暗玫矫绹ㄖ钡陌拇罄麃喤杀鴧⒓恿嗣缹Π⒏缓购鸵晾说膬蓤鰬馉?。近幾年,美澳重建馬努斯島上的隆布魯姆海軍基地,還積極推動擴大版的“美日印澳四邊機制”。
在澳大利亞,政治人物如果想擺脫美國,將會面臨嚴重后果。美國MintPress網站6月1日揭秘稱,1975年11月11日,澳時任總理惠特蘭姆將要向國會通告美國中情局(CIA)在其國家的秘密存在,然而就在那一天即將結束時,他被澳總督解職。惠特蘭姆是位以改革家著稱的民選總理,他1972年至1975年執政期間,推動澳走向不結盟運動、與中國建交、呼吁在印度洋建立“和平區”、公開反對美國發動的越南戰爭以及提出“澳大利亞的資源不應被其他國家控制,經濟、外交政策更不應被其他國家主導”。文章說,英美兩國無法忍受惠特蘭姆讓澳大利亞成為一個“進步國家”,在一場與澳部分精英串通的不光彩丑聞中,英美發動的一場政變推翻了這個民選盟友,而很多澳大利亞人忘記了這場對“最忠實盟友的政變”。如今澳就是“無與倫比”的“附庸國”:其政治、情報機構、軍事和大部分媒體都融入華盛頓的“統治范圍”和戰爭計劃中。
“跟美國結盟,在澳大利亞相當于一種政治正確,特別是在澳上流社會和白人階層?!庇阼D這樣告訴記者。從澳國內政治的角度來看,澳任何一個政治家要想出人頭地,必須有美國支持,沒有美國的支持,甚至連總理的位子都坐不穩。近年來,陸克文下臺背后也有美國的因素——美國對陸克文跟中國接近心存不滿。特恩布爾下臺與其采取的大企業稅收政策有關,得罪了美國人的利益——澳許多工廠、礦山、農場背后的老板都是美國人。
對美國的依附還表現在澳大利亞學術圈。據了解,2013年以后,美國向澳高校派出不少老師,一些人通過公開演講影響澳學術界的對華認知。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是美國提供資金辦起來的,自2016年以來,很多澳盛行的“中國威脅論”,就是該研究所煽動起來的。同樣,澳國內媒體背后也有美國的資金支持,在言論上自然也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傳聲筒。▲
為了這塊“試金石”,就要聽命于美國?
甘做美國“附庸”的澳大利亞常引起國際輿論的嘲諷。英國《衛報》2019年10月刊文稱,澳總理莫里森訪美期間與特朗普共處時“就像在馬戲團里游走,一直在想方設法,以避免被獅子吃掉”。文章說,澳公眾的反應強化了一種觀念:我們或許不喜歡美國現任總統,但能維持對美同盟被視為澳總理工作任務的核心。
俄羅斯“真理報”網2016年8月25日題為“美國控制澳大利亞”的文章稱,盡管俄澳相距遙遠,但俄羅斯人還是知道,澳在政治上缺乏獨立性,簡單說就是“親美”,在亞太地區充當美國維持霸權的“有效工具”,甚至一味地跟隨美國采取反俄行動。在俄美對抗背景下,2014年9月澳大利亞發表聲明,終止向俄羅斯的鈾供應。文章說,澳已完全被美國控制,根本沒有自己獨立的政治和外交政策,就是美國的“附庸國”。
澳大利亞部分政要、學者、媒體也在反思澳大利亞的“附庸國”處境?!鞍拇罄麃喼皇敲绹囊粋€附庸。”澳前總理弗雷澤2006年在澳《世紀報》撰文,把《澳新美安全條約》形容為澳國防政策的“試金石”。弗雷澤提到,當上世紀80年代末冷戰結束時,澳原本有機會獲得更大程度的獨立性,包括與中國和日本等國打造“終將為我們所在的地區帶來永久安全的地區關系”,但澳并未抓住該機遇。如今,澳正“毋庸置疑”且不由自主地與美國的外交政策綁在一起。澳還支持美國其他存在問題的政策,包括“星球大戰”和合作對抗中國等。對澳來說,這是不明智之舉。弗雷澤表示:“美國人已肆意將我們視為聽命于他們的領土?如果現存的這種從屬關系是我們能與美國保持的唯一關系,我們寧愿放棄《澳新美安全條約》帶來的所謂好處?!?/p>
澳國立大學文化、歷史與語言學院名譽講師亞當·亨利2011年在“獨立的澳大利亞”網站撰文說,澳是美“附庸國”,澳精英階層最推崇澳美同盟,這是一種“近乎神圣的宗教”。亨利認為,澳美外交、軍事和情報關系檔案顯示,兩國關系從來沒有平等過,甚至連伙伴關系也算不上。對澳防務政策的任何誠實研究都表明,自從成立澳聯邦政府以來,澳的防務政策一直屈從于追求“與偉大和強大的朋友結盟”。但他認為,將澳美關系描述為一種“同盟”是對該詞定義的褻瀆,因為從實際表現看“澳就是附庸國姿態”。比如,從上世紀50年代起,澳就讓美英兩國將其領土用于情報目的,有關情報設施建設和安裝完全受控于美國。
2012年8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戰略研究教授、前澳大利亞國防部高官休·懷特出版新書《中國選擇:為什么美國應該分享權力》,其觀點引起美國的不滿?!栋拇罄麃喗鹑谠u論報》網站日前發表休·懷特的文章稱:“不要讓我們的對華政策聽命于華盛頓,我們需要認清亞洲力量的新現實,學會如何駕馭這些新現實?!弊鳛榘摹绊敿墖曳治鰩煛?,懷特認為,美國不再是可靠的盟友,因此,澳必須大幅增加軍費開支?!犊芭嗬瓡r報》網站一篇題為“在新冠時代,地緣政治這個不速之客又回來了”的文章,說“澳受美國指使,不斷向中國發難,自己沒撈到任何好處,這是荒謬而可悲的”。文章寫道:“澳不應充當美國攻擊中國的爪牙,要從頭反思,到底是什么讓我們不得不向自己最大的貿易伙伴開戰?”
俄“東方新觀察”網5日刊文說,莫里森總理就知道隨聲附和“特朗普先生”。俄軍事政治研究中心專家米哈伊爾·亞歷山德羅夫認為,為了當美國的“忠實盟友”,澳甚至不惜違背自己的國家利益。米哈伊爾表示,目前,在澳大利亞有一些美國利益游說者,因此,澳大利亞親美路線不會改變,但跟著美國對付中俄,會讓澳大利亞人面臨“被隔絕的危險”?!?/p>
環球時報20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