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123 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謝熠勛

“嗒嗒嗒……”睡前一會兒的輕松時刻,老縫紉機的歌唱似又縈繞在耳畔,使人聯想到降調的《賽馬》里的馬蹄聲。靜謐的夜里,外婆的屋里是否燈火通明呢?
幼時的我,抱著布偶靜靜地坐在外婆的床沿上,看著外婆坐在縫紉機旁偏著頭編織玩具。銀針隨著外婆腳踩踏板的節奏“嗒嗒”作響,彩色的絲線不斷繃緊、牽動。老縫紉機的聲音穿過打開的窗戶飄到河面上,隨水波翩翩起舞,夕陽也不甘寂寞,透過窗戶溫柔地灑在她的面頰上,她黑亮的發卡伴著銀絲熠熠生輝。那是外婆在編織我幼時的夢。
如今,會用這種老縫紉機的人已經不多了。外婆年事已高,手腳也沒以前那么靈活了,時常織歪、織破,甚至織到手,所以外婆好久沒有織了。我還常去外婆的臥室里看看、轉轉,那臺老縫紉機擺在最顯眼的位置,上面已蒙上一層厚厚的灰塵。外婆不再用老縫紉機后,我時常聽到外婆發出一聲聲嘆息,時常看到外婆獨自待在臥室里,看著老縫紉機發呆。她深邃的眼眸里,有許多我讀不懂的東西。
“外婆,您在想什么呀?”
“唉,人老了,不中用了。只可惜這臺老縫紉機陪伴了我這么久,老祖宗的手藝就這么斷了啊!”
“外婆,那我能學嗎?”
“傻孩子,學這有啥用!這東西已經被時代淘汰,就像我這個不中用的老古董,已經沒多大用處了。”外婆失落地說。
后來我到外地上學,夜里昏昏欲睡之際,那“嗒嗒”的聲音總是在我的世界里悠悠回響。偶爾給外婆打電話,卻只能聽到外婆幾句含糊不清的噓寒問暖,外婆好像丟了什么重要的東西,魂不守舍的。
有一天,外婆突然給我打來電話,她在電話那頭高興地說:“有空多回來看看外婆,家里的老縫紉機又在用了。”我聽了有點納悶。后來聽媽媽說,村里有幾個姑娘想跟外婆學操作老縫紉機,雖不知她們要干什么用,外婆還是欣然答應了。外婆戴上厚厚的老花鏡,重新坐在老縫紉機前,銀針與踏板又開始了對唱,展現出它們之間獨有的默契。外婆又開始忙碌起來,眼里閃著清亮的光。
(指導老師 高良連)
簡 評
“興”是興致,人有興致才有生機。對于老一輩的人來說,脫離了社會生活的參與,就失去了快樂生活的興致,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小作者通過寫外婆的縫紉機的興衰史把這一層意義展現給讀者,頗能引人深思。縫紉機對于外婆,是一種生活的興致,也是一種價值的體現。每個人心里,都需要這么一臺縫紉機。
(高良連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