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根炎
浙江省桐廬縣橫村小學勝峰校區,浙江杭州311512
數學學習意義重于記憶,理解重于知覺。本課學習筆者力求“放”,把時間空間交給學生,借助四單的導,讓學生在思考,討論,交流等數學活動中主動提出數學問題,主動獲得數學知識,主動暴露學生思維。教學中,筆者以學情,“緊抓”探究問題,層層遞進,問題不斷加深,方法逐步顯現,使知識的掌握與理解水到渠成。
生活中,學生對找次品已經有了自己的一點理解,對五年級的學生而言,找次品并不難,那么,我們能讓學生在預學單中自己提出數學問題嗎?讓學生在探究單的探究過程中經歷操作甚至看到找次品的過程嗎?是不是可以通過四單導學讓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地暴露出來呢?教學中是不是可以讓學生覺得找次品挺好玩呢?如何讓學生充分理解為什么盡量平均分成3份的稱法最優?基于以上分析,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認識并經歷找次品的過程,理解為什么盡量平均分成3 份的稱法最優。
(2)貫串“猜測—驗證—調整”的數學思維方法,充分利用導學單開展有效教學,附之辯論式學習使學生在思維能力,語言表達,情感態度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1.實踐中的歡愉
【教學片段一】教學內容在預學單中體現
師:同學們昨天完成了一份預學單,張老師也細細品讀了大家的學習內容,心里很有感觸,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同學們的預學成果吧!(PPT 緩緩呈現學生作品)
生:(緊盯著大屏幕,靜靜的看,當屏幕中出現自己姓名時是激動的)
師:針對同學們的發現、疑惑和學習期望,老師進行了整理,總結出了以上幾個問題。(PPT 先出示四個問題)
1.次品一定是輕的嗎?
2.如果有許多物品,只稱一次就能找到次品嗎?
3.至少要稱幾次才能保證找到次品是什么意思?
4.用什么方法可以清楚的表示找次品的過程?
師:請大家獨立思考一分鐘。
師:(一分鐘后)合作的力量是強大的,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開始交流吧!(合作交流,匯報員進行匯報)
……
設計意圖:學生的預學產生了許多學習中所需的內容,這些內容是學生經歷思考,經歷探究,經歷交流得出的,是原生態的,是數學學習中的寶貴財富。這些內容是學生自己提煉出的真發現,真疑惑,屬于學生自我的學習期望。而巧合的是這些學習內容與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不謀而合!針對學生的“作品”,進行整合,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思考之后,合作交流,讓學生的預學“財富”融合于生生之間。先學后教,知識內容的來源是純天然的,是原生態的,是來源于學生是這一主體的,富有人文情懷的。
【教學片段一】根據主問題,由繁思簡,模擬天平找次品
如果有許多個物品,其中只有一個次品,怎樣可以最快速的保證找到那一個次品?(PPT 出示學生的第5 個問題)
師:許多個可能是多少呢?(學生眾說紛紜,有的說是5個,有的說是8 個,等等。
師:再多幾個!(學生說15 個)
師:如果我們每位同學都有一罐糖果,那有幾瓶。
生:48 瓶!
師:今天我們的目標就是從48 瓶糖果中找出這一瓶次品,48 這個數字有點大,當我們碰到數據比較大的時候,我們往往采用什么策略,你知道嗎?
生:先少幾個!
師:對,就是由簡單到復雜!最簡單是幾?
生:2 瓶!
設計意圖:提出本課核心教學內容,即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優策略。提出48 瓶這一探究目標,激起學生深入探究的欲望,提出由簡單到復雜這種解決問題的策略,以此展開探究。
師:好!我們就從2 瓶開始!兩瓶糖果中,其中有一瓶少了兩顆,怎樣找到次品?老師忘記帶天平了!(故做焦急狀)
師:(尋找)呦!這里有一架天平(拉起一個男生),你知道天平長什么樣嗎?(男生伸起了雙手)瞧!人工智能天平!(全班呵呵大笑)
師:誰上來擺一擺!(拿出兩瓶糖果)
生1:哪瓶重啊,你顛一顛啊!(有點著急)
師:哈哈,張老師給個小提示,你可以使用“如果……那么……”來造句。
生1:(點了點頭)如果天平左邊高,右邊低,那么次品就在左邊。
師:有別的情況嗎?
生1:如果天平右邊高,左邊低,那么次品在右邊。(邊說邊在黑板上畫圖)
師:可以這樣說嗎?
生:可以!(掌聲鼓勵)
師:接下來研究幾瓶?
生:3 瓶。
師:從3 瓶糖果中找到一瓶次品至少要稱幾次才能保證找到呢?(看著“人工智能天平”,微笑示意其上臺!其余學生笑嘻嘻地聽著)
生1:我是這樣稱的,如果天平不平衡,那么翹起的一端的就是次品!
師:真棒,還有補充嗎?
生2:如果天平平衡,那么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
師:為什么?
生3:因為3 瓶里面只有一瓶次品,如果天平平衡,那么天平上的這兩瓶肯定一樣重,剩下的這一瓶不用稱也能知道它是次品了!(學生們紛紛點頭)
師:你點頭是什么意思?說說!
生:(總結以上兩種稱法,教師黑板上畫圖)
設計意圖:2 瓶糖果是最簡單的一種情況,通過尋找“人工智能天平”讓學生建立天平稱物的基本思想。由一把“人工天平”,學生靜靜地觀察,比較,傾聽,使得對找次品有了最初的形。學生的思考都是結合“形”,是來自于課中的生成的,是看的見、摸的到的。學生結合實際理解2 瓶,3 瓶這兩種最基本的模型,為后續探索“許多物品”做好鋪墊。
教學片段二:利用探究單,主動探究最優策略
(探究一:5 瓶糖果中有一瓶少了2 顆,假如用天平稱,至少要稱幾次才能保證找到次品?)
師:桌上有許多小紙片,自己試著擺一擺,說一說。
師:(巡視)同桌之間可以竊竊私語一番?
生:(踴躍交流)
師:需要人工天平嗎?不能再折磨你了(學生忍不住笑了起來),請同學們自己扮演天平,面向大家說說!
生1:天平兩邊各放一瓶,如果不平衡,那么輕的就是次品。(學生們紛紛議論)
生2:但是這是在運氣好的情況下,不能保證。(臺上學生若有所思的點點頭)
師:你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1:同意!如果天平平衡,再拿兩瓶繼續稱,如果平衡,那么剩下的就是次品;如果不平衡那么次品就是輕的那瓶。(邊說邊擺了起來)
師:(在黑板上板書:5(1,1,1,1,1))幾次才能找到次品!
生1:2 次。
師:那么復雜,誰聽懂了?
生:(再次敘述)
師:可以這樣寫嗎?(在黑板上板書:5(1,1,3);3(1,1,1)共2 次)
生3:我還有補充,在天平兩端各放2 瓶,如果平衡,那么次品就是剩下的一瓶,但不能保證;如果不平衡,那么次品就在向上一端的兩瓶里。再把這兩瓶放在天平上,輕的就是次品。(邊說邊擺)
師:(板書:5(2,2,1)2(1,1))稱了幾次?
生3:也是兩次。
師:帶著大家總結了兩種方法。提問:以上兩種不同的稱法,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設計意圖:學生動手操作后,有了操作的經驗,相互之間交流,合作學習,這是一個獨學與群學交融的過程。從5 瓶中找一瓶次品,鼓勵學生方法的多樣化。提問不同稱法有什么相同之處,意在讓學生體會至少……保證找到的意義和用天平找次品時天平兩端需放置相同數量的物品,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教學片段三:利用探究單,深入探究最優策略
(從9 瓶里面找一瓶次品,至少要稱幾次才能保證找到次品?探究二)
師:同學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如:畫一畫,擺一擺,說一說,寫一寫(思考:你是怎么稱的,有其它稱法嗎?)
生:(獨立思考,思考后同桌之間交流)
生1:先在天平兩端各放一瓶,天平如果不平衡,那么次品就是輕的這一瓶,但是這不能保證。如果天平平衡,再拿兩瓶稱,天平仍然平衡,像這樣繼續稱,不管平不平衡,再稱一次就能找到次品了。一共稱了四次。
師:站著的同學注意了,現在你們在同一個陣線,如果有同學稱的次數比你們少,還能找出次品,當你們被說服的時候,就可以坐下去,好嗎?說服不了,我們就堅守陣地,好嗎?(站著的學生點點頭)
生2:我是這樣稱的。先在天平兩端各放4 瓶,稱一次,平衡,那么次品就是剩下的這瓶,但這不能保證。如果天平不平衡,那么次品就在輕的這一端的四瓶里,再把它們放在天平的兩端,各放兩瓶,那么次品在肯定在翹起一端的兩瓶中。剩下兩瓶稱一次就能找到次品了。
生3:不一樣!我是這樣找的,在天平的兩端各放2 瓶,平衡則次品在剩下的5 瓶里,從5 瓶里找次品,剛剛我們找過了只要2 次,那么一共也是三次!
生4:老師,我只要稱兩次就可以找到次品。
師:我也覺得,人家搞了半天,也要三次,你確定你只要兩次就可以找到次品了!
生5:是的,我確定。我是這樣稱的,把9 瓶糖果平均分成3 份,一份有3 瓶,如果天平平衡,那么次品就在剩下的3瓶里,稱一次就能找到。(教師板書:9(3,3,3)3(1,1,1))可以這樣表示嗎?好像是的呢?都被說服了嗎?(有人舉起了手)
生6:我覺得這樣稱也要三次啊,如果第一次不平衡呢?
生7:是的,如果天平平衡,那么次品就是在剩下的3 瓶里,找一次夠了;如果不平衡,次品一定在其中的一份中,也就是向上翹起的這3 瓶里,那么再稱一次也能找到次品了!(生6 靜靜地坐了下去)
生6:……
設計意圖: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探究,本課不要求學生會用數學符號表示稱次品過程,更強調的是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經歷找次品的過程。獨立思考時提出思考要求,學生的操作是有目的性,是有意義的。讓學生完整表述找次品的全過程,配合紙片的演示,圖文結合,學生的表達不斷規范化,對找次品的過程理解不斷升華。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適時組織,形成辯論陣營,通過生生交流不斷建構找次品的最優策略,學生形成聯盟,敢于開口,看似平常的話語卻道出找次品的本質:當把總瓶數分成3 份,每份越接近,那么找次品的次數就越少。學生勇敢地與不同陣營的對手“對抗”,不停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最終獲得了令人欣喜的“勝利”,而筆者亦靜靜的享受這份純天然的學習過程。通過學生“打乒乓”式的交流問答,深入理解找次品的核心環節。利用導學單的教學著力抓住學生的不同理解,展開及時有效的辯論教學,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對數學的情感都得到升華。
教學片段四:深入構建(找次品的最優策略)
(探究三:為什么找次品的過程中要盡量把物品平均分成三份?)
師:同學們相信“火眼金睛”嗎?(突然認真了起來)老師相信!
師:比較四種稱法,哪種稱法次數最少?
生:最后一種。(9(3,3,3)3(1,1,1))
師:誰來揭開其中的奧秘!
生1:最后一種稱的次數最少,因為它把9 瓶分成了三份。
生2:最后一種是均分的。
生:(靜靜地思考)
師:可以交流一會會!
生1:我知道,平均分成了三份,稱一次后,就只剩下了三瓶。
生2:這樣分淘汰了6 瓶,它和其它方法去比,稱一次后剩下的瓶數最少!
師:了不起,看來大家真的有“火眼金睛”。
師:平均分成三份,淘汰其中的兩份,可以使剩下的瓶數最少,真是好方法!可不可以這樣呢?把瓶數平均分成4 份,一次性淘汰其中的3 份,這樣剩下的不是更少了嗎?可以嗎?(PPT,出示天平的構造)……
設計意圖:深入挖掘找次品的最優策略,通過設置問題,讓學生陷入思考。靜靜思考過后,再組織交流,順勢而導,順勢而學。為什么要平均分成三份?出示天平的構造,學生直指問題根源,學習的深度凸顯。
師:今天我們的目標是幾瓶呢?還差的好遠,我們得抓緊了。
練習單:(1.27 瓶糖果中有1 瓶是次品(輕一些),至少稱幾次就能保證找到次品?2.81 瓶呢?3.48 瓶至少要稱幾次呢?)
生:……(出示當物品數不是3 的倍數,盡可能平均分)
設計意圖:導學單中練習單的使用結合了本節課的內容,讓學生靜靜地練習,有效的學習離不開適度地練習,學生自然地鞏固了新知。組織學生先思考,再交流,凸顯交流的有效性。
的確,數學知識并不是可以輕松習得,數學的學習過程中需要孩子善于發現、勇敢的去猜想、不斷的去推理演繹、反復的收集驗證,很多時候還需要學會接受其他的孩子和老師們的批判與辯論,既要學會說服自己,也要學會說服他人。伴隨著課堂的推進和知識的深入學習,孩子們才能真正地走進數學嚴謹的邏輯和抽象世界。而導學單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先自己去探究、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通過學生的預學、探究、辯論、總結來解決問題。通過先學后教,讓學生自己去感知,去體驗,獲得更豐富的學習機會和學習感悟。當學生的想法不斷呈現時,筆者欣喜的發現學生的潛力和創造力是無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