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賢,胡云天
三亞學院法學與社會學學院,海南三亞572022
養老,原為一種古代的禮制,擇取年老而賢能的人,按時供給酒食,并加以禮敬。另一層意思是年老在家休養,現在的養老政策多是這個意思。第三個意思是扶養年老而不能自給的人。學者左美云強調智慧養老從衣食住行、娛樂、健康等方面為老人提供全面的服務,在幫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不忘幫助其體現自身的價值與尊嚴[1]。我國已經進入以都市圈、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城鎮化發展階段,區域的一體化和協同發展是當前以及未來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點。
“空巢”,是小鳥離家后的形象比喻。空巢老人這個詞語不僅包含了老人的概念,還包含了空巢家庭的概念[2]。一種情況是指老人沒有兒女,家中只有老人獨自生活;另一種情況是指城鎮化給老人帶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子女因工作、學習、結婚等原因離家后,老人不得不獨自生活。
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 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者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據此可知,我國老齡化發展不均衡,特別是城鄉之間發展不均衡[3]。綜合圖1 圖2 來看,2015-2019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逐年增加,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尚未公布,但對于人口問題的討論熱度一直未減,我國人口結構轉型即將過渡到“低增長”階段,表達了對漸行漸近的老齡化和少子化危機的擔憂,第二個人口轉折點(即繼2010年勞動力人口達到峰值后,2025年總人口將達到峰值)即將到來。
如圖3 所示,2015-2019年我國老年人口撫養比比例增大,養老資源會逐漸不足,在2019年,老年人口撫養比為17.8%,意味著5.6 個人要養1 個老人,據此推測,2030年平均4.5 個人要負擔一個老人,2050年平均3.6 個人要負擔1 個老人,到2055年,90 后成為了那批老人。平均來講,贍養一個退休老年人的負擔是撫養一個未成年兒童的三倍,如此龐大的開支將來可能會成為經濟發展的負擔。
子女常年在外,工作繁忙,或者與父母有積怨已久的矛盾等,這不應該成為不贍養老人的原因,根據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條第二款規定,“成年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的,缺乏勞動能力或者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給付贍養費的權利。”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
生活方式不健康將對其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據多位學者在2017年對邯鄲市300 名空巢老人生活方式的調查發現,空巢老人當中有喝酒習慣的占66.67%,保持經常鍛煉習慣的不到總調查人數的1/3,經常參加娛樂活動的空巢老人僅有57 人,占比低至19%,并且超/3 的空巢老人對自我生活質量滿意度較低[4]。如今,食物種類豐富多樣,食物的"相生相克"如何搭配老年人并不完全了解,所以存在飲食不合理的情況。適當的運動有利于身體健康,那么如何是適當呢?老年人并不完全了解,所以還存在運動不科學的問題。保健意識有待增強。
活動空間隨之縮小,與社會漸漸隔絕了,越來越多地待在家這個狹小空間里,因此多數老人或多或少地患有抑郁癥。很多年輕人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關注度不夠,陪伴不夠,加上在生活中會遇到消極事件,很多老年人會低沉、心情郁悶[5]。部分老年人過去都曾生活在傳統院落或單位大院,在親密的鄰里關系和互相幫助中成長,隨著城鎮化發展,住進了樓房里,少了鄰里間熱鬧的氛圍,難免會出現精神空巢,精神空巢易引發心理問題,又無處傾訴,從而會有焦慮抑郁的情緒,空巢老人的負面情緒得不到排解,長期將會導致失眠、食欲不振、乏力等問題。
據調查數據顯示,空巢老人比非空巢老人的勞動強度要大,隨著農村勞動力外流,使農村家庭結構發生變化,農村勞動力短缺,因此導致農村老年人將過度參與勞動,對于老年人,本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退化而現在又與子女分離,所以要加強關注空巢老人的勞動參與程度和心理健康。
政府建立系統性可持續性的財政支持機制,在政策法規層面上,側重于空巢老人養老保障的法律法規較少。通過研究發現,子女對父母的贍養意識有待提高,政策法規將是保障老人權利的根本保障。贍養老人是法定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二章第十四條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贍養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負有贍養義務的人。贍養人的配偶應當協助贍養人履行贍養義務。”
生活方式不健康從而導致對生活質量產生影響,因此,老年人要有良好健康的身體,少受病痛的折磨,因此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尤為重要。在飲食上,“沒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專業護理人員依據個人身體素質,制定營養膳食計劃表,吃飽的同時還要吃好,做到營養均衡不挑食、不偏食,葷素搭配、粗細搭配;在作息安排上,睡眠好,精神飽,堅持早睡早起、勞逸結合;在運動鍛煉上,“生命在于運動”,有規律的運動,有利于增強身體的免疫功能。
研究發現,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突出,此類問題應持續被關注,大多數人包括老年人自己,認為老年期是一個衰退、老化、喪失的時期,但德國心理學家巴爾特斯卻認為人到了老年期要堅持畢生發展觀,強調人到成年以后心理仍持續發展,老年人的身上有衰退的地方也有發展的地方,這種發展與經濟條件、人生經歷、文化水平有關,年齡并非是影響心理發展的唯一因素。
子女經常性回家拜訪父母,定期打電話或者通過網絡視頻語音等形式保持聯系,主動和他們分享自己的近況,多關心他們,給予溫暖,讓他們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經濟文化事務和再學習活動,不僅可以彌補知識缺陷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還可以在學習互動過程中結交新朋友,增進人際互動,減少孤獨感,極大地豐富晚年生活。還可以組建社區志愿者愛心陪聊隊,定期到老人家里走訪、幫扶,老人最怕的也許不是生活條件不夠好,而是最怕孤單和被人忽視,愛心陪聊隊可以幫助他們排解情緒,讓老人感到社區的溫暖和大家的關懷,增強老人的幸福感。
由于專業服務人員群體欠缺,相關部門應順應居家和社區養老需要,加大對養老護理人員的考核力度,實施養老護理人員崗前和在崗培訓制度,強化消防知識在養老安全中的作用,嚴格按照《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實施,養老服務機構不僅有日常供養性能,還應具備醫療護理功能,各個部門之間權責明確,為老人養老營造良好氛圍,提高長期護理人員水平,促進養老護理員隊伍的規范化建設[6]。
老之將至,人人都希望安享晚年,知老尊老,倡導全社會優待老年人,幸福的晚年生活不僅要滿足"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物質基礎,還要滿足“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精神追求,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樹立尊重、關心、幫助老年人的社會風尚,把溫暖送給父母,讓情愛陪伴老人,提升老年人幸福感,讓更多的老人享受晚年的幸福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