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桃秀,鄧海龍,謝亨旺,陳 昱
(江西省灌溉試驗中心站 江西省農業高效節水與面源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南昌 330201)
水價作為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促進有效節水的經濟手段,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開展灌區水價標準研究,測算灌區終端水價,科學核定灌區水資源保護和管理投入補償費用,探索水資源開發利用的資源成本,建立節水型生態灌區,非常迫切和必要。合理適用的水價標準測算方法,可以更好地實現水價的市場調節功能[1]。目前,根據不同的水資源價值論,出現了多種水價的制定方法[2-6],如環境價值論定價[7]、邊際成本定價法[8]、供求定價法、支付意愿法、影子價格法[9]、CGE模型法以及模糊數學法等。我國目前采用的水價核算方法主要有:機會成本定價法、邊際成本定價法、計劃定價法、成本核算法和完全成本定價法[10-13]。
測算灌區終端水價是實現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目標的基礎條件,合理的農業終端水價,可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進一步激勵促進節約用水,促使農業用水方式從粗放向集約化轉變,提高農民節水積極性、維護農田水利設施持續良性運行。
贛撫平原灌區是江西省最大的灌區,范圍包括贛江下游東岸和撫河下游東西兩岸的沖積平原,涉及南昌、進賢、豐城、臨川、南昌市郊區等縣(市、區)。區內總土地面積約21.41 萬hm2,耕地面積10.27 萬hm2,人口約156.41 萬人(不含南昌市區人口)。設計灌溉面積為7.95 萬hm2,有效灌溉面積為6.89 萬hm2。2018年審批的取水許可證許可的取水量為107 259 萬m3,2017年全灌區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474。近三年農業凈灌溉用水量為26 017.32 萬m3,工業用水706.19 萬m3,生活用水2 383.13 萬m3,環境用水10 195.08 萬m3,發電量1 952.99 萬kWh,糧食總產量約8.55 億kg。贛撫平原灌區是以灌溉、防洪、排澇為主,兼有航運、發電、供水、養魚等綜合效益的大型自流灌區。
贛撫平原灌區供水分類包括農業供水、工業供水、生活供水、環境供水、發電供水。灌區在2000年和2006年對農業成本水價進行過測算,分別為476.85和759.00 元/hm2。灌區農業水價目前執行贛發改收費字[2008]57號文件即:流灌381.45 元/hm2,提灌190.65 元/hm2。在執行過程中青山湖區和進賢縣按照灌區平均水價286.05 元/hm2來進行征收,南昌縣、臨川和豐城市按照流灌381.45 元/hm2和提灌190.65 元/hm2水價進行征收。
農業終端水價是整個農業灌溉用水過程中,農民用水戶在田間地頭承擔的經價格主管部門批準的最終用水價格。農業用水價格按照補償供水生產成本、費用的原則核定,不計利潤和稅金。在農業供水各個環節中,農業供水成本費用沿干渠、支渠、斗渠和農渠逐級累加,在農渠出口處達到最大,形成農業終端水價。
采用完全成本定價法對贛撫平原灌區農業水價進行計算,農業終端水價由國有水利工程水價和末級渠系水價兩部分構成。國有水利工程水價是指國有水管單位水利工程產權分界點以上所有骨干工程的成本、費用總和與產權分界點量測的農業供水量之比。末級渠系水價是指國有水管單位水利工程產權分界點以下末級渠系供水費用與終端供水量之比。
根據《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水利工程供水定價成本監審辦法》、《水利工程維修養護定額標準》及相關規范,結合供水水源工程(如水庫)近年來的運行狀況和實際,測算骨干工程供水成本和費用。國有骨干水利工程供水生產成本是指正常供水生產過程中發生的職工薪酬、直接材料、其他直接支出、制造費用以及水資源費等。供水生產費用是指供水經營者為組織和管理供水生產經營而發生的合理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等期間費用。
灌區國有水利工程農業供水價格由供水生產成本、費用構成,計算公式如式(1):
(1)
式中:P1為灌區骨干工程水價,元/m3或元/hm2;F為骨干工程供水成本、費用,萬元;Q為灌區斗口供水量,萬m3,或者灌區有效灌溉面積,hm2。
贛撫平原灌區骨干水利工程農業供水成本明細如表1。根據式(1)計算得出贛撫平原灌區骨干水利工程水價為:



表1 贛撫平原灌區骨干水利工程農業供水成本 萬元
末級渠系供水成本主要由運行成本和工程折舊費用組成,其中運行成本由管理費用、末級供配水人員勞動補貼、末級渠系維修養護費用3部分組成。末級渠系水價計算公式如式(2)所示:
(2)
式中:P2為灌區末級渠系水價,元/m3或元/hm2;a為灌區末級渠系運行成本,萬元;b為灌區末級渠系工程折舊費用,萬元;q為灌區斗口以下用水量,萬m3,或者有效灌溉面積,hm2。
本次斗渠及以下末級渠系工程水價測算以南昌縣黃馬鄉、八一鄉和向塘鎮及進賢縣泉嶺鄉為典型灌溉區進行分析。該典型灌溉區面積0.34萬hm2,涉及24個行政村,231個村小組,受益人口7.60萬人,轄區內有17個農民用水戶協會,完成總投資1 321.00萬元,其中完成中央補助資金1 125.00萬元,完成省、縣級配套資金196.00萬元。完成投資占到位資金的100%。農民投勞折資118.82萬元,灌區2017年農業灌溉用水量為:1 552.17 萬m3。典型灌區末級渠系供水成本如表2所示。

表2 典型灌區末級渠系供水成本 萬元
根據式(2)測算得出典型灌區末級渠系供水水價為:

灌區終端成本水價是骨干工程成本水價與斗渠及以下末級渠系成本水價。綜合以上兩部分水價的測算依據得出各供水終端水價,計算公式參照式(3):
(3)
式中:P為終端水價,元/m3;W1為國有水管單位計量點水量,m3;W2為終端計量點水量,m3;P1為國有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元/hm2;P2為末級渠系水價, 元/hm2。
贛撫平原灌區中W1和W2,其用水量以及按照渠系水利用系數折算成以斗口的取水量,并作為計量點水量。公式可簡化為:
P=P1+P2=850.54+849.53=1 700.07 元/hm2
與2000年和2006年兩次對灌區內農業水價測算比較,本次測算了灌區斗渠以下末級渠系的農業水價(表3)。本次測算農業終端水價為1 700.07 元/hm2,其中灌區國有骨干工程成本水價為850.54 元/hm2,較2006年測算的水價759.00 元/hm2,增加了91.54 元/hm2,增長幅度達到12.07%。

表3 贛撫平原灌區終端水價測算不同年份對比分析表 元/hm2
農戶水價承載力是指農戶對水價的承受能力,經濟承受能力是指用水戶支付水費的經濟能力,與用水戶的農業產值和經濟收益有關。心理承受能力考慮的是用水戶支付意愿,是指用水戶支付水費的主觀愿望。
水費承受能力常以水費占畝均產值的比例或占畝均純收益的比例為依據[14]。根據水費占單位面積產值V的比例R,或水費占單位面積純收益B的比例r合理范圍,分別確定水費承受能力,然后取兩者計算出的最大值作為水費承受能力。計算公式如下:
C=max(V×R,B×r)
(4)
式中:C為水費承受力;V為單位面積產值;R為水費占單位面積產值的比例;B為單位面積純收益;r為水費占單位面積收益的比例;2008年水利部在全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培訓講義中指出,在我國,R與r的合理范圍分別為5%~8%、10%~13%。
對南昌縣黃馬鄉、八一鄉和向塘鎮及進賢縣泉嶺鄉典型灌溉區農民生產情況進行了調研,如表4。根據計算得出農業水費占單位面積產值的比例為5.60%;占單位面積生產成本的比例11.81%,均在合理范圍內。作為一種主要生產資源,農業水費占成本的比例不高,占產值的比例更小,就經濟承受能力上來說,農民能夠承受1 700.07 元/hm2的農業水價。

表4 贛撫平原典型灌區農民生產情況Tab.4 Production of farmers in typical Irrigation districts of Ganfu Plain
通過調研發現,灌區大多數農民能夠接受現行水價,無法接受水費提價,并表示如果能夠進行“水費減負”就更好,少部分農民表示在現行水價的基礎上提價10%是對水費承受能力的極限。
贛撫平原灌區一直實行靜態水價,在國有骨干工程成本水價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和用水戶承受能力制定執行水價,即流灌381.45 元/hm2,提灌190.50 元/hm2,平均286.05 元/hm2。通過測算贛撫平原灌區國有骨干工程成本水價可知,現行農業水價遠遠無法滿足灌區水利工程運行維護費用,致使灌區長期處于虛盈實虧狀態。根據灌區用水戶水價承受能力計算結果可知,測算的每公頃平均水費占每公頃平均產值的比例為5.60%,占每公頃平均生產成本的比例為11.81%,在用水戶可承受范圍內。作為一種主要生產資源,農業水費占農業生產成本的比例不高,占產值的比例更小,所以測算的1 700.07 元/hm2農民是可以承受的。
但考慮到農戶長期享受“優惠水價”,甚至有部分地區水費由地方政府代繳,導致水資源有償使用的觀念削弱,如果按照全成本終端水價對農業用水戶征收水費,將大大超出農民心理支付意愿,勢必會制造供水方與用水戶之間的矛盾,打擊農民用水戶的生產積極性。
為保證贛撫平原灌區專管機構的正常運行以及國有骨干工程得到有效維修養護,綜合考慮農民用水戶承受能力,建議灌區農業終端水價實行兩部制,國有骨干工程水價按照其成本水價的60%,折合510.32 元/hm2收取,對高附加值的農作物可適當提高,其余40%由政府補貼,根據農民用水戶的實際承受能力逐步提高,力爭3-5年,對農民用水戶以國有骨干工程成本水價收取水費;末級渠系工程水費全部采取由政府補貼農業生產發展的形式承擔,不要求農民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