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見,龔海榮
江蘇省徐州仁慈醫院麻醉科,江蘇徐州 221000
外科麻醉領域中,椎管內麻醉、神經阻滯以及局部浸潤等區域麻醉方式在老年患者麻醉過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且臨床越來越研究顯示,以上麻醉技術在減輕血流動力學波動、緩解圍術期應激反應、鎮靜以及鎮痛方面具有明顯優勢[1-2]。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技術不僅能夠確保麻醉操作過程中準確定位,同時還能將局部麻醉藥物用量減少[3-4]。鑒于此,該研究主要針對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在老年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究,選取2015年1月—2019年7月在該院行老年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中選取96例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選取在該院行老年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中選取96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知情同意;②確診為髖關節疾病;③ASA為Ⅱ~Ⅲ級;④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因嚴重視聽障礙、心理疾病并或者精神障礙等原因導致無法將術后相關評估完成;②術前2周采用麻醉性鎮痛藥物或者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治療;③術前存在心腦血管疾病;④過度肥胖;⑤存在髖關節手術史或者脊柱手術史;⑥中途退出。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患者年齡 60~80 歲,平均年齡(71.05±3.28)歲,共48例,男性24例,女性24例;對照組患者年齡61~79歲,平均年齡(70.98±3.27)歲,共 48 例,男性 25 例,女性23例。對比兩組基礎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入室后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測,在彩色多普勒便攜式超聲儀(型號:SONIMAGE HS1)引導下行股神經阻滯操作,探頭頻率設置為3~6 MHz;常規消毒手術部位,患者采取仰臥位,消毒腹股溝區皮膚,將耦合劑均勻涂抹在超聲探頭上,將腔鏡套套上,將超聲探頭放置腹股溝水平,然后再緩慢移動,將低回聲股動、靜脈找到,股神經的位置在髂筋膜深面、股動脈外側,對股神經進行仔細辨別之后,進針位置選擇在探頭外側平面,在超聲下對針尖位置進行調整,發現針尖到股神經鞘時,將針芯取出,在超聲下給予患者10 mL生理鹽水置入,并將導管置入,確保導管超出針尖10 cm以上;回抽無血,并且在超聲直視情況下觀察到導管位置滿意時,將導管妥善固定好,等到結束手術時,將一次性彈性鎮痛泵連接好;喉罩置入,術中給予患者吸入七氟烷,泵注丙泊酚,同時間斷性配合使用舒芬太尼,以此來對麻醉所需深度進行維持。
對照組:入室后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測,行常規靜吸復合全麻氣管插管,給予患者靜脈注射0.2 mg/kg順式阿曲庫銨、0.5~1.0 mg/kg丙泊酚以及0.3 μg/kg舒芬太尼,以此來行麻醉誘導;以靜吸復合麻醉麻醉維持,給予患者泵注丙泊酚,吸入七氟烷,給予其順式阿曲庫銨間斷靜注,維持BIS在40~49之間。
麻醉效果:對比兩組蘇醒時間、拔管時間以及恢復室停留時間。
鎮痛效果:對比兩組患者術后2 h、術后6 h、術后12 h以及術后24 h時的VAS評分,總評分在0~10分之間,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疼痛劇烈[5-6]。
不良反應:包括認知功能障礙、切口感染、呼吸抑制以及惡心等。
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蘇醒時間、拔管時間以及恢復室停留時間更短(P<0.05),見表 1。
表1 兩組麻醉效果對比[(),min]Table 1 Comparison of anesthetic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min]

表1 兩組麻醉效果對比[(),min]Table 1 Comparison of anesthetic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min]
組別 蘇醒時間 恢復室停留時間 拔管時間對照組(n=48)觀察組(n=48)t值 P值6.99±1.52 5.16±0.28 8.203 0.000 39.68±1.85 32.12±1.05 9.634 0.000 15.12±3.28 12.02±1.28 12.633 0.000
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術后2 h、術后6 h、術后12 h以及術后24 h時的VAS評分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VAS評分對比[(),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表2 兩組VAS評分對比[(),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組別 術后2 h 術后6 h 術后12 h 術后24 h對照組(n=48)觀察組(n=48)t值P值3.39±0.85 1.92±0.25 9.633 0.000 2.79±0.88 1.56±0.52 12.633 0.000 2.15±0.26 1.12±0.35 9.633 0.000 1.35±0.18 0.72±0.09 8.126 0.000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25%,低于對照組的27.08%(P<0.05),見表 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Table 3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是臨床用來對髖部疾病進行治療的常見手術方式之一,手術效果不僅和臨床醫生操作技能相關,同時和麻醉藥物、麻醉方式的選擇存在密切相關性[7-8]。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屬于新型區域麻醉技術之一,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老年髖關節置換術中[9-10]。在超聲引導下,能將髖關節置換術中股神經等目標神經位置直觀性看到,進而將穿刺針具體位置確定,將股神經阻滯之后,能夠達到麻醉鎮痛效果,將交感神經傳導阻斷,促使穿刺損傷減少[11]。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麻醉效果有對照組,且觀察組術后2 h、術后6 h、術后12 h以及術后24 h時 VAS 評分分別為(1.92±0.25)分、(1.56±0.52)分、(1.12±0.35)分、(0.72±0.09)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25%,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老年髖關節置換術中應用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的效果理想,能有效鎮痛,且安全性高。朱俊峰等[12]學者的研究也顯示,觀察組麻醉效果有對照組,且觀察組術后2 h、術后6 h、術后12 h以及術后24 h時VAS評分分別為(1.1±0.3)分、(1.2±0.5)分、(1.7±0.7)分、(1.3±0.5)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5%,低于對照組(P<0.05),這與該研究結果高度相似,進一步證明了老年髖關節置換術中應用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的效果理想。
綜上所述,老年髖關節置換術中應用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的效果理想,能有效鎮痛,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