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博文 岳陸靈 鄧健劍 周雅蘭 于曉英 李炎林
(1.湖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設計學院,湖南長沙 410128;2.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湖南長沙 410128;3.湖南省中亞熱帶優質花木繁育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長沙 410128)
紅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 Yieh)為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檵木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具有枝條柔軟、萌芽力強、耐反復修剪、生長旺盛等特點,被稱為“全能綠化品種、植物中的熊貓”[1]。其葉、花均為紫紅色,是現代園林美化色彩布景中不可多得的彩葉灌木材料,在營造色塊、色籬、橫紋花壇、花境、隔離帶等各方面得到廣泛應用[2]。
目前園林景觀建設中古樁景的應用主要以樹樁盆景為主,其常以木本植物為制作材料,在不違背樹木生長習性的條件下,運用摘葉、摘心等方法,抑制植物生長。該應用過程中可根據自己的意圖將植物加工成各種藝術造型,市場應用廣泛。通過該技術形成的樹樁盆景主要以中小型景觀為主,缺乏大型古樁景觀的應用。
紅花檵木野外廣泛分布,資源豐富,樹形多變,是上好的樁景材料[3],園林景觀應用形式中關于紅花檵木造型上的發展尤為迅速,古樁景將成為今后紅花檵木園林應用形式中的重要發展方向,為解決現階段紅花檵木大型古樁景觀的匱乏,通過創新紅花檵木古樁景成型快且成本低的紅花檵木仿生古樁景快速成型技術[4],采用科學的培養管理措施和造型技藝,利用豐富的紅花檵木資源,以仿生材料為樁,進行造型設計,并移栽紅花檵木苗,短時間內快速形成大型紅花檵木仿生古樁景觀[5-6]。
研究擬探索固定式和移動式兩種紅花檵木仿生古樁景的快速成型技術,創新紅花檵木古樁景快速成型制作程序。
1.1.1 仿生材料的選擇 根據目前現有的仿生材料,經挑選對比,選取耐腐蝕性好、水化熱小、抗滲性好的復合硅酸鹽水泥[7]作為仿生古樁的主要制作材料。
1.1.2 植物材料的選擇 湖南省紅花檵木苗木資源豐富,在仿生古樁景苗木的選擇上,應綜合考慮苗木的樹齡、品種、生長趨勢等因素,應選擇生命力旺盛,枝干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的紅花檵木苗作為仿生古樁景的植物素材。
1.1.3 填充基質的選擇 采用櫟樹鋸木屑、蛭石、珍珠巖以2∶1∶1混合的基質進行基質的填充,效果優良,且在上述混合基質中加入適量的動物糞肥或泥炭,效果更佳[8]。1.1.4其他材料 8 mm鋼筋若干、細鋼絲若干、著色劑、滴灌管、彈性抗氧化材料、苗木移植所需工具等。
1.2.1 固定式紅花檵木仿生古樁景的制作
(1)放樣開線:依據場地現狀及景觀需求確定仿生古樁位置。一般將仿生古樁景作為主景,栽植形式和空間位置可參考孤植樹的造景形式,如圖1—4簡單列舉幾種常見的空間種植形式,其樣品位置的確定可參照這幾種形式而定。
(2)基礎開挖:以仿生古樁為中心,向四周垂直下挖方形基礎,其基礎大小隨仿生古樁大小一定程度擴大或縮小,一般方形基礎的對角線長度為仿生古樁胸徑的2.0—2.5倍為宜。以制作胸徑為1.5 m的紅花檵木仿生古樁為例,則開挖的方形基礎的對角線長度為3.00—3.75 m即可,基礎深度一般以1.2—1.5 m為宜,若古樁景體量較大,可做適當增加。
(3)基礎扎筋及混凝土墊層澆筑:選用8 mm鋼筋進行基礎捆扎,捆扎過程中應注意預留有與仿生古樁鋼筋骨架相銜接的預埋筋,保證后續施工仿生古樁能與底部基礎連為一體。扎筋完成后,將混凝土澆筑在基礎中,預留仿生古樁粗細的中空內部,不做澆筑,使仿生古樁內部基質與地表土壤相連,以保證樁基內部栽培基質與土地之間的水肥循環,增大紅花檵木根系的后續生長空間。
(4)焊接鋼骨架及分塊鋼架制作:選用8 mm鋼筋,按照所需仿生古樁外形進行鋼筋焊接,構建仿生古樁鋼骨架。以制作1.5 m胸徑的仿生古樁為例,首先焊接以1.5 m直徑的圓圈作為樹干胸徑部分的支撐骨架,以豎向距離20 cm為單位,以胸徑圓形骨架為中心,向上圓環直徑逐漸縮小,向下直徑逐漸增大,直至樹干的樹冠以及近地面。豎向筋以20°的角度為單位,均勻捆扎于橫向圓環的周圍。整體鋼骨架構建完成后,再進行細部種植槽及預留滴灌口的細部鋼架制作,在鋼骨架上鋪設鋼絲網,使其形成完整的仿生古樁鋼架結構。
(5)雙面混凝土打底、面層批蕩及上色修飾:首先將混凝土敷設在搭建好的鋼筋骨架兩側,待混凝土干透后,再敷設一層混凝土于底層混凝土之上,待其未干透前,進行仿生古樁表皮紋理雕刻,待其干透后,用與紅花檵木枝干顏色一致的著色劑進行仿生古樁著色或在其表面覆蓋由樹木、木屑等混合形成的仿生樹皮,形成自然逼真的仿生古樁。
(6)種植槽、滴灌口修飾:在構建好的仿生古樁材料上將預留的種植槽及滴灌口進行打磨修飾,使其周邊光滑自然。
(7)基質的填充及紅花檵木苗的移植:將選用的基質從仿生古樁預留種植槽填入中空內部,填充完成后,將紅花檵木苗移栽至預留種植槽中。移栽前需保證移栽種植的生存環境與紅花檵木原有的生存環境相似或優于原有的生存環境,以此提高紅花檵木的成活率。移栽過程中,應遵循樹勢平衡原則,結合根系受損情況,修理紅花檵木枝干,保證上下部分平衡[9-10]。移栽后,為避免出現苗木胸徑較種植槽小,出現基質外漏,導致不美觀的情況,可在種植槽內部使用一種富有彈性、抗氧化的材料進行覆蓋,一方面使紅花檵木枝干與仿生古樁自然緊密結合,另一方面不影響紅花檵木正常生長,其形態隨紅花檵木苗胸徑的增大而逐漸縮小。

圖1 于廣場一角孤植

圖2 于建筑前廣場孤植

圖3 于廣場中央孤植

圖4 于建筑庭院內孤植
1.2.2 移動式紅花檵木仿生古樁景的制作
(1)扎筋、焊接鋼骨架及分塊鋼架制作:選用8 mm鋼筋進行捆扎、焊接,按照所需古樁外形構建仿生古樁鋼骨架與古樁盆相連。以制作1.5 m胸徑的仿生古樁為例,首先焊接以1.5 m直徑的圓圈作為樹干胸徑部分的支撐骨架,以豎向距離20 cm為單位,以胸徑圓形骨架為中心,向上圓環直徑逐漸縮小,向下直徑逐漸增大,直至樹干的樹冠及古樁盆底,豎向筋以20°的角度為單位,均勻捆扎于橫向圓環的周圍并與古樁盆相連。整體鋼骨架構建完成后,再進行細部種植槽及預留滴灌口的細部鋼架制作,在鋼骨架上鋪設鋼絲網,使其形成完整的仿生古樁鋼架結構。
(2)雙面混凝土打底、面層批蕩及上色修飾:首先將混凝土敷設在搭建好的鋼筋骨架兩側,待混凝土干透后,再敷設一層混凝土于底層混凝土之上,待其未干透前,進行仿生古樁表皮紋理雕刻,待其干透后,用與紅花檵木枝干顏色一致的著色劑進行仿生古樁著色或在其表面覆蓋由樹木、木屑等混合形成的仿生樹皮,形成自然逼真的仿生古樁。
(3)種植槽、滴灌口修飾:在構建好的仿生古樁材料上將預留的種植槽及滴灌口進行打磨修飾,使其周邊光滑自然。
(4)基質的填充及紅花檵木苗的移植:將選用的基質從仿生古樁預留種植槽填入中空內部,填充完成后,將紅花檵木苗移栽至預留種植槽中,移栽過程與固定式仿生古樁景紅花檵木苗的移栽過程相同。
2.1.1 固定式紅花檵木仿生古樁景的構架特征分析 圖5為固定式紅花檵木仿生古樁景整體及細節剖面示意圖。
該仿生古樁基本構架主要由鋼筋混凝土基礎、鋼筋混凝土仿生層及栽培基質所構成,其特征在于該仿生古樁構架是將仿生古樁基礎按景觀需求定點建構于地表,其仿生層與底部混凝土基礎連為一體,預留中空內部,使仿生古樁內栽培基質與地表自然土壤相連,是固定式的古樁景觀形式,運用仿生古樁材料制作而成的大型古樁基礎,在其預留的種植槽內移栽紅花檵木苗,并使用一種富有彈性、抗氧化的材料進行覆蓋,防止基質外漏,該景觀后期澆水與施肥等養護措施可在預留的滴灌口進行。
該構架優點在于一方面便于后期澆水時多余的水分可以直接滲透進地底,減少根系的腐爛,保證紅花檵木的存活率,另一方面樹體干旱時,植株也可通過毛細管作用向上從土表吸取水分,不會影響樹根后期的縱向生長。
2.1.2 固定式紅花檵木仿生古樁景的管理養護特征分析
(1)枝干的固定:在紅花檵木苗移栽至種植槽后,需對其枝干進行固定,避免在遭遇強風或震動時,出現傾斜甚至傾倒現象,直接造成枯萎死亡。為保證紅花檵木的正常生長,通常情況下,選擇木桿、竹竿等作為支撐物,在其四周1/3—1/2處進行固定,其固定方式主要有單支式、雙支式以及三支式[11]。
(2)灌溉與控水:在紅花檵木苗移栽后,由于根系破壞嚴重,水分的吸收能力變弱,因此,需要定期對植株進行灌溉,尤其是在陽光充足的夏季,為避免植株枯死,需要將灌溉與噴水相結合,控制好水量與次數,以保證植株正常生長。噴水時,應保證噴水均勻,覆蓋樹木周圍空間。
控水是指在紅花檵木苗移栽過程中,由于根系遭受破壞,不能吸收深層次的地下水,因此,必須合理控制表層水分,以此保證植株正常水分的供應。在實際控水過程中,應注意保持土壤濕潤的同時,又不能使土壤的水分過大,防止水分過大影響土壤的通透性,抑制根系呼吸作用,從而導致根系發生腐爛[12]。

圖5 固定式紅花檵木仿生古樁景整體及細節剖面示意圖
(3)遮陽與施肥:在紅花檵木苗的移植栽種初期或高溫干旱季節,需對植株進行遮搭建蔭棚進行整體景觀遮陽措施,如制作遮陰棚、遮陰傘等,保證紅花檵木健康生長(固定與遮陽工具在紅花檵木適應其生長條件,且自身對外界環境有一定調節能力時方可撤去以保證景觀效果)
施肥應根據紅花檵木的生長需求,不定期將肥料通過預留的滴灌口進行施肥,或在仿生古樁四周撒播肥料,有效促進植株獲取營養物質,恢復生命力,從而快速生長。
(4)病蟲害預防:在紅花檵木苗移栽過程中,根系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一定損傷,導致自身的抗害能力降低,易發生病蟲害。應加強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以防預為主,發現病蟲害時,應及早做出應對措施,避免病蟲害進一步擴大[13-14]。
2.2.1 移動式紅花檵木仿生古樁景的構架特征分析 圖6為移動式紅花檵木仿生古樁景整體剖面示意圖。
該仿生古樁基本構架主要由古樁盆、鋼筋混凝土仿生層及栽培基質所構成,其特征在于該仿生古樁構架是將古樁仿生層與古樁盆連為一體[15],與樹樁盆景類似,都是在古樁盆中進行植株體態的構建。栽培基質由預留種植槽填入中空內部并將地表自然土壤填入古樁盆中,是移動式的古樁景觀形式,運用仿生古樁材料制作而成的大型古樁基礎,在其預留的種植槽內移栽紅花檵木苗,并使用一種富有彈性、抗氧化的材料進行覆蓋,防止基質外漏,該景觀后期澆水與施肥等養護措施可在預留的滴灌口進行。
該構架優點在于運用仿生材料做樁,較樹樁盆景體量大、耗資少、成型快,且可提前進行景觀的構建,作為景觀商品進行產業化生產,可隨意移動,景觀效果好,隨機應變性強。
2.2.2 移動式紅花檵木仿生古樁景的管理養護特征分析

圖6 仿生古樁景整體剖面示意
(1)枝干的固定:在紅花檵木苗移栽至種植槽后,在其四周1/3—1/2處進行固定,運用支撐物將單株紅花檵木苗分別固定在仿生古樁之上。
(2)灌溉:在紅花檵木苗移栽后,需要定期對植株進行灌溉,尤其是在陽光充足的夏季,為避免植株枯死,需要將灌溉與噴水相結合,控制好水量與次數,在預留的滴灌口處進行灌溉,以保證植株正常生長。
(3)遮陽與施肥:在紅花檵木的移植栽種初期或高溫干旱季節,需對植株進行遮搭建蔭棚進行景觀遮陽措施,如制作遮陰棚、遮陰傘等。如有充足條件,則可將構建好的仿生古樁景及時移至陰涼處,避免暴曬。移動樁景的施肥應根據紅花檵木的生長需求,不定期將肥料通過預留的滴灌口進行施肥。
本技術通過對仿生古樁景產品的創新與應用,運用仿生材料制作仿生古樁,短時間內形成大型仿生古樁景觀,該景觀較現有古樁景成型速度快、成本低、活動性強,一方面擴大了紅花檵木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范疇,升級現有景觀產品,另一方面很好地利用了仿生古樁自然協調的景觀特性,解決了目前紅花檵木在園林應用中形式單一、古樁景觀匱乏的缺陷,減少了古樁大樹的移植,保護了現有的古樁景觀資源[15]。根據該技術建構出的紅花檵木仿生古樁景可廣泛應用于園林景觀綠化中,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及商品性,大幅度提升紅花檵木的景觀價值及經濟價值,提升景觀質量,實現快速成景的景觀效果,提升紅花檵木的生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