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曉莉 楊曉莉 王菲
摘要:20世紀50年代,波普藝術作為一種新穎的藝術表現形式開始出現,它以迥異的形式出現在文化藝術和生活中,帶有與生俱來的后工業化商業社會的特點。大眾傳媒和商業文化是使波普藝術成為快速消費社會主流文化形態的重要條件,同時在整個消費社會中起到了引導作用,成為后工業化社會具有象征意義的重要特征;年輕消費群體對藝術的態度、價值觀和人生觀是波普藝術的主要內容;商業活動是促成了波普藝術這一相對非傳統的新型藝術模式。波普藝術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消費熱潮,波普藝術家使用后工業化技術將廣告、標識、電影、海報和其他宣傳媒介為基礎,利用重疊,組成、分解技術進行藝術創作,徹底顛覆公眾對傳統藝術和手工設計的理解,藝術家使用現代技術建立現實生活與虛幻藝術之間聯系的橋梁,讓藝術生活和商業化。波普藝術的出現直接體現了上世紀中葉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后工業化社會的藝術特征。
關鍵詞:波普藝術? ?流行藝術? ?商品社會? ?快餐文化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9-0182-02
波普(pop)是“棒棒糖”(lollypop,lolly是舌頭,pop是涂抹)的一個簡化的口語詞。一般認為,波普藝術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英國由一群自稱“獨立團體”(Independent Group)的藝術家、批評家和建筑師開始,由評論家L.阿洛維酌定。他們對于新興的都市大眾文化十分感興趣,以各種大眾消費品進行創作,將社會中流行的文化和通俗的文化作為自己的創作資源加以運用,并且與消費社會緊密相連,創作出新的藝術形式。波普藝術也是流行藝術(popular art)的簡稱,又稱新寫實主義和新達達主義,在20世紀60年代鼎盛于美國,在美國現代工業文明的影響下,發展成為一場國際性的藝術運動,取代了流行于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的抽象表現主義而成為主流的前衛藝術。
波普藝術它的特點是:將大眾文化中的一些細節,如連環畫、快餐及印有商標的包裝進行放大和復制。在波普藝術作品中藝術家將商業藝術和現代藝術聯合在一起,通常以上層階級的形象或戲劇中的偶發事件作為表現內容。它反映了戰后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力求表現個性,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特點。波普藝術的主要方面是新時期藝術家將商業藝術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一種表現形式。
波普藝術開始在英國發展。在實踐中大力提倡這種思潮的藝術家是英國畫家R.漢密爾頓。1956年,他在首屆“這是明天”的個人展覽會上陳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網球運動員的一組拼集作品:《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這幅作品成了波普藝術的一面旗幟。1957年,漢密爾頓為“波普”這個詞下了定義并作出了定義的解釋,即:“面對大眾普及的流行的、短暫的,易忘并且可隨意消耗、低廉的,可批量生產的、詼諧風趣的、性感的、浮華惡搞的,魅惑人的,以及大商化業。”
美國在二戰后,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社會財富快速增加,迅速進入消費社會,波普藝術在美國進入鼎盛時期。“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實際需求的滿足,而是不斷追求被制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欲望的滿足。換句話說, 人們所消費的,不是商品和服務的使用價值,而是它們的符號象征意義。”這是戰后美國經濟和商業高速發展背景下人民消費心態的寫照,藝術家把大眾普遍使用的商品和流行文化元素融入波普藝術。消費社會商業文明是現代城市文化的標志,波普藝術家把現代城市流行的大眾文化符號作為現代藝術創作的優秀素材,后期的波普藝術幾乎都在探討美國的大眾文化。
美國波普藝術的開創者是:J.約翰斯還有羅伯特·勞申伯格,影響最大的藝術家有安迪·沃霍爾、羅伊·利希滕斯坦、奧登伯格、湯姆·韋塞爾曼、羅森奎斯特等藝術家。他們都十分贊同并理解流行文化和商業文化是大眾中最常見的內容并且可以拿來做創作素材。并且對這一流行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和使命感。一種新型的消費文化在美國迅速發展起來,并逐步推出了一系列匹配快速消費文化的科學和技術模式和商業媒體推廣方式,使消費觀念根植于日常生活。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藝術開始逐步走進大眾日常生活中去。
同時,美國藝術家在藝術追求上也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創作中中大量運用了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各種報刊圖片用來拼貼和組合,所以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王受之在《世界當代藝術史》中強調:“達達對于與藝術原則的動搖, 卻為波普藝術提供了基礎。波普藝術既是對達達主義的呼應和發展, 也是對達達主義的一種顛覆。”其中,最具波普藝術風格代表性和最有影響的畫家是安迪·沃霍爾。它是美國波普藝術的發起人和倡導者。他植根于社會發展的文化現狀,緊密結合社會時代發展,呈現出波普藝術的面貌。安迪·沃霍爾說過:“我想成為一臺復制機器。”1962年他因展出湯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他把那些來自大眾傳媒的圖像,如坎貝爾湯罐、可口可樂瓶子、美元鈔票、名人頭像等,作為創作基本元素在畫上重復排列,完全取消藝術傳統創作中手工操作的手法,利用絲網印刷技術創作,形象進行了無數次地重復,給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畫面效果,使鮮明的社會時代特征完美融入藝術作品。
沃霍爾作品中一個最令人關注的是在1967年所作的《瑪麗蓮·夢露》。他以好萊塢性感影星瑪麗蓮·夢露的頭像作為畫面中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進行組合重復,追求迥異于傳統繪畫的視覺沖擊。安迪·沃霍爾說過一句話:“Every thing is beautiful. Pop is everything”,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切都是美麗的,波普就是一切。陳丹青在《安迪·沃霍爾的哲學》序中也曾評價過安迪·沃霍爾說,“沃霍爾以無辜的自私、病態的天真、備受困擾的好奇心以及對任何外部信息與內心活動的天然的平等意識, 向我們證明什么才是自由和誠實”贊揚了波普藝術獨一無二的坦誠和直率。又如:利希滕斯坦他的藝術創作《溺水的女孩》中:在現有的廣告形式的基礎上,對不同的藝術作品進行拼貼和重疊處理,通過商業技術的重復復制、挪用和轉換呈現給大眾,從而實現藝術形式的創新。
波普藝術家人為藝術存在于生活中,生活是藝術的主題思想,因此,波普藝術在公眾中獲得廣泛支持,不會讓欣賞者因太深奧,難以理解而產生恐懼。波普風格增加了藝術的親和力,可以更好地與生活結合,以更通俗的形式表現在日常生活中,體現了流行風格的藝術特征。阿洛韋總結了這種藝術形式,認為波普藝術不是技巧,而是一種思想理念,這種理念思想來自生活的細節,而不是脫離實際的空幻想,盡管波普藝術并不高貴,但更接近生活,出生在普通的人之中,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的反映。就像凱奇認為的那樣“生活就是藝術,藝術就是生活”。波普藝術對藝術全新的注解,拋棄傳統的藝術創作,喚醒新的藝術姿態,打破生活與藝術的界限鴻溝。使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具象物品成為藝術表現符號及賦予日常生活形象藝術表現形式。
波普藝術打破藝術作品中的傳統藝術因素和藝術分類明顯的界限。突破了傳統藝術和解放了傳統藝術理念。不再是單一畫出來的,傳統意義上的繪畫性不再明顯甚至于簡單純粹直白地彰顯出來。使藝術作品不再拘界在畫框中。比如勞申伯格的實物拼貼作品就完美的打破這一界限,是繪畫與雕塑,架上藝術和實物藝術不再拘謹小心具體分類。可以說波普藝術成為一種嶄新的令其很難具體分類的藝術。
波普藝術的影響波及全世界,也影響了中國藝術界。美國波普藝術大師羅伯特·勞申伯于1985年11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后,深深影響了一些中國藝術家的創作,為一些中國藝術家提供了新的創作思路。使這些中國的藝術家也開始采用波普的創作方式進行創作藝術作品。例如谷文達、吳山專等藝術家。不過這一波普畫風形成于90年代以后,以王廣義為標志。王廣義創作的三副領袖肖像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但與美國波普不同,中國的波普藝術家強調對具有歷史與政治符號的借用,具有強烈的特色。九十年代的波普藝術家主要分布在湖北和上海兩個地區,出現了一些個性十足的波普作品,同時也受到了世界的關注。直到現在中國當代藝術中依然還能找到波普藝術的影子。
參考文獻:
[1]劉曼.波普藝術裝飾圖形生成與流變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2]王受之.世界當代藝術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3]萬金良.簡明西方美術史.[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