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婷
【摘 要】融媒體的廣泛使用給中國傳統戲曲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如何實現中國傳統戲曲的現代化傳播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電視戲曲綜藝欄目運用跨媒介傳播方式在滿足觀眾審美和娛樂需求的同時,擴大了傳統戲曲的影響力,最終實現傳播效益的最大化。中國傳統戲曲需要充分了解融媒體的傳播特征,探索出一條未來電視戲曲綜藝欄目的傳播之路。
【關鍵詞】傳統戲曲;戲曲綜藝;融媒體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6-0024-01
戲曲作為我國傳統文化,能夠擁有強大的生命力正是由于群眾基礎。傳統戲曲節目的觀眾相對小眾且固定,如果想通過電視節目進一步推廣戲曲,要做到保持現有觀眾并擴大收視群體。
首先是拉近觀眾與舞臺的距離,讓觀眾切實參與到節目中來,才能吸引觀眾收看節目,進一步提高節目關注度?!督莾簛砹恕纷鳛?017年中央電視臺全力打造的國內首檔大型融媒體互動戲曲節目,在制作過程中創造性地利用了新媒體網絡直播平臺,網友可以通過實時彈幕與主持人、嘉賓直接溝通,真正成為節目的參與者。這種讓觀眾即時參與節目的制作方式對于電視節目來說是一種新的嘗試。另外,電視節目的播出也可以通過公眾號與觀眾互動討論,觀眾可以通過公眾號發表評論,而電視欄目的編輯人員可以將優秀觀點插播在電視中,進一步增強電視欄目、公眾號以及受眾三者之間的黏合度。同時《角兒來了》節目組與微博達成長期合作意向,為關注節目的觀眾提供交流平臺,在節目結束后觀眾仍然可以參與節目?!督莾簛砹恕饭澞窟€與“唱吧”APP合作,為戲曲愛好者提供平臺,戲迷朋友可以通過APP將自己的視頻上傳并與其他愛好者進行分享交流,同時節目組擇優在其微信公眾號和節目上推送播出?!督莾簛砹恕穼㈦娨?、網絡、移動端全面打通,形成了完整的融媒體閉環,進一步拓展了戲曲受眾。
其次,打造電視戲曲新型綜藝模式,優化以往電視節目的收視結構,將節目受眾瞄準年輕人。2015年在中央電視臺亮相的節目《??﹪颠藛堋吠黄屏嗽袘蚯C藝模式,以來自中韓兩國的10位不同年齡層次、不同角色定位的當紅人氣明星拜師學藝的方式進行戲曲文化傳播。因此《??﹪颠藛堋返膬热葸x取也是新穎的,節目組并非將節目打造成傳統的戲曲綜藝風格,創造性地將節目落腳點放在了真人秀,編導組邀請了沒有任何戲曲基礎的嘉賓,使之從“唱念做打”四項基本功學起。另外邀請了戲曲專家老師們進行指導、講解和點評,讓觀眾可以通過節目學習成長,可以結合專家老師們更加通俗的點評講解去透徹理解戲曲文化,《??﹪颠藛堋吠ㄟ^這種更加休閑娛樂的方式讓觀眾不僅可以了解戲曲表演本身,而且更多地了解了戲曲表演者背后的故事。節目組將戲曲元素解構并娛樂化,將戲曲中晦澀難懂的程式化內容進行分解,將枯燥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功融入游戲中,例如“穿越藤蔓”訓練的是戲曲演員的柔韌性,“尋找臉譜”是為了科普川劇基本知識。對于沒有深入了解過戲曲的觀眾而言,能夠更加迅速地參與節目,成為固定觀眾。這種更具有敘事性、娛樂性的戲曲節目,在展現傳統戲曲博大精深的同時,更容易讓觀眾產生代入感,從而提高節目的質量以及大眾對戲曲藝術的關注度。
最后,電視戲曲綜藝欄目在放大創新元素的同時,仍應以“戲曲”為重點,在電視節目的制作中,增加戲曲元素的比例?!抖?﹪颠藛堋纷鳛橐粰n體驗類真人秀節目,娛樂性成了節目的最大特點之一,一味地追求娛樂使節目失去了最重要的文化內涵,變成了一檔披著傳播文化外衣的綜藝娛樂節目。一方面,中國傳統戲曲的娛樂化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戲曲藝術的瓶頸,使戲曲生動化、活潑化,使得觀眾更容易去接受傳統戲曲;另一方面,過度娛樂化的傾向已經完全失去文化傳播與傳承的初心,不但沒有受到觀眾的喜愛,反而造成受眾產生反感心理,最終會使戲曲的傳播徹底失去年輕觀眾,導致戲曲發展陷入困境。
從目前發展狀況來看,戲曲文化的電視傳播仍然面臨眾多挑戰,如戲曲綜藝欄目的泛娛樂化、節目定位的雷同化等。但從近幾年電視節目的發展來看,電視戲曲綜藝欄目有很大的發展前景,運用跨媒介的傳播方式在滿足觀眾審美的和娛樂需求的同時,全面打通電視、網絡、移動端,形成了完整的融媒體閉環,擴大了傳統戲曲的影響力,最終實現了傳播效益的最大化。在傳統戲曲傳播遇到瓶頸的今天,電視媒介作為現代傳媒更應承擔起傳播、發展戲曲文化的責任與使命。古老的傳統戲曲與前沿的融媒體技術相碰撞,有助于傳統戲曲重新煥發活力。
參考文獻:
[1]盧偉敏,鄭艾倍.新媒介視域下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播——以戲曲電影為例.江西社會科學,2019年(10):244-251
[2]楊玉.電視戲曲節目的融媒體探索——以央視戲曲欄目《角兒來了》為例.中國電視,2019年(11):50-54
[3]李暢然.戲曲文化類電視節目《叮咯嚨咚嗆》的傳播研究.湖南師范大學,2018年(01)
[4]趙慧芳.《喝彩中華》:戲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當代電視,2018年(10):58-59
[5]沈毅玲.我國電視戲曲真人秀節目發展的觀察與思考.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03):1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