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映雪
【摘 要】《四面之鏡》是一個基于中國美術大師徐悲鴻生平的經歷創作的舞臺劇本,一個標簽化的徐悲鴻及三個不同時期的徐悲鴻,構成了四面之鏡,劇本試圖從多個維度解讀徐悲鴻,呈現徐悲鴻個人的情感迷失和藝術困惑,創作一個在世人眼中熟悉又陌生的徐悲鴻。
【關鍵詞】徐悲鴻;解構;詩意
中圖分類號:J80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6-0025-01
一、立意脫俗
《四面之鏡》將戲劇的主要情節建構在虛構的時空當中,設置了一個標簽化的徐悲鴻1。在他的自我認知里,他唯一知道的是自己是近代著名的畫家,但是除此之外他不具備情感和生平記憶的認知。這個“平面化”的徐悲鴻象征著大多數人對于這位畫家標簽化的印象。在虛無的時空中,徐悲鴻1感到對自我認知的困惑,試圖通過各個不同情感和性格維度的自己來喚起完整的自我意識。與此同時臺上依次出現三個不同年齡和身份的徐悲鴻,他們與標簽化的徐悲鴻對話,每個不同的徐悲鴻都象征徐悲鴻人生當中的一種情感維度和經歷。第一位是青年時期經歷友誼和前途抉擇的徐悲鴻,第二位是創作中的徐悲鴻,第三位是根據他的傳奇愛情而塑造的徐悲鴻。在這四個人物不斷地碰撞中,激發觀眾對一個真實的徐悲鴻的思考。
劇作回避了徐悲鴻生命中的現實負累。試圖從精神層面抽離其困惑并思考其人生,試圖深入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及他與自己藝術創作之間的關系,展現藝術成就背后的徐悲鴻。劇本從三個維度著手,第一個維度是友情,作者結合徐悲鴻在早年留學日本的經歷,虛構了一位與他交好的日本青年小田,兩個人就“美”這一話題展開討論,但最終卻因為徐悲鴻在民族情結上與小田難以跨越的鴻溝。第二個維度則是藝術創作,作者將徐悲鴻作品中的鐘馗實體化,這象征在抗戰時期徐悲鴻的作品風格和路線。讓這位大師與自己的作品對話,也象征著自我的探索和挖掘。第三個維度是結合徐悲鴻和才女孫多慈的情感糾葛,通過孫多慈的視角,表現當時的徐悲鴻在愛情里的迷失。
二、詩化的語言風格
整體劇本語言優美靈動,用詩化的語言烘托情緒的變化。大段的比喻和象征抒發了徐悲鴻每一段經歷中的心境變化,目的是為觀眾留白使作品產生余味。同時,劇作運用了表現主義的手法,通過運用內心獨白,幻象和夢境等主觀外化的表現方式,對徐悲鴻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形象,進行了深入探索。例如在第一幕當中,作者通過徐悲鴻和小田的獨白,表現他們不同的經歷和性格,童年的缺失和補償也決定了兩個人截然不同的出發點,為后面的矛盾做了鋪墊。再比如第三幕中孫多慈對于過去的回憶和自我的矛盾,通過她臨終前與徐悲鴻1的對話和幻象,來表現兩人之間的不同選擇和遺憾。回憶承載著沉重的情感,而在劇本中,這些情緒都化成幾個不同維度的徐悲鴻之間的互相碰撞,來象征在這位美術大師生命中,內心的彷徨,迷茫和堅定。他人生不同維度的縮影,更多是對于私人情感的揣摩,細膩地將一個更加豐滿的大師呈現在我們面前。人并不是完美的,美術大師的標簽不足以讓世人真正了解徐悲鴻的內心,將他解構成幾個看起來毫不相同的角色,恰是想讓他更飽滿的形象呈現在我們面前,和普通人一樣,每位徐悲鴻都有著自己的困惑,他們或留下遺憾,或得到領悟,這也是每個普通的個體在人生旅途中都會經歷和選擇的。
三、結構優勢
從戲劇結構的角度來看,《四面之鏡》的戲劇結構不同于一般的戲劇結構,看似松散,實則有內在的聯系,劇本設置了徐悲鴻1作為線索人物串聯徐悲鴻的生命思考。劇本設置了序幕和尾聲,序幕和尾聲前后呼應,都是由幾位不同的徐悲鴻在一起,互相討論和補充。而中間三幕分別針對三個具體的維度,徐悲鴻1作為串聯作用的人物出現在每一幕。通過一種游歷和觀察的方式,去探索徐悲鴻先生真實的人生。而在和另外幾個不同時期的徐悲鴻進行對話的同時,徐悲鴻1這個角色也試圖將每一種不同的認知融入自己單薄的意識層面,來擴建自己。這個人物是符號化的,但同時他的戲劇動作是尋找自己,所以他充當著一個和其他的自己對話的任務,也象征著大眾在對徐悲鴻的真實人生進行探索。用這種形式將大師徐悲鴻的生平貫穿起來,也同時間離了人物與觀眾,讓觀眾在觀看劇情的同時,保持著對于徐悲鴻先生的生平,一種理性的思考。
《四面之鏡》這部戲劇作品,從一個別致的角度展現了徐悲鴻先生內心世界,也從一個更加私人化的視角去把他的喜怒哀樂和藝術成就緊密結合。雖然其中有作者的一些猜測和過濾,但作為藝術作品來說,這種潤色和想象的空間是能夠被理解的。例如在第一幕時,日本青年小田就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因為徐悲鴻本人在日留學期間的日本朋友并不多,也沒有詳細的記載,但是同時日本的留學經歷也給他的作品風格及美術教育思想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所以小田這個人物的設置,實際上是基于徐悲鴻東渡日本學習繪畫的事實,將他縮小在一個人物身上去進行設置的。除此之外,《四面之鏡》整體還是參考了徐悲鴻大師的生平經歷和不朽的成就,在此基礎上去構建他的內心,來展現徐悲鴻先生更為個人的藝術形象。在藝術特色方面,對大師多維度的解構,表現主義的模式加上風格化的語言類型,是這部戲劇習作的主要藝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