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在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研究中,“忠實度”依然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隨著改編研究的發展,文學與影視的互文對話漸漸走入人們的視野。影視改編作品在傳播的過程中產生了多重文本的互文性,文本與影視生成一種互文關系,改編應該是一種不間斷的對話過程。
【關鍵詞】文學;影視;改編;互文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6-0079-02
在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中,嚴歌苓的作品文學性與電影性兼具,《陸犯焉識》《芳華》等諸多作品都被導演改編。2019年6月,由嚴歌苓的長篇小說《媽閣是座城》改編的同名電影又在中國大陸上映,從小說到電影的改編是多方互文對話的過程,文學作品的主題敘事、情節構造、視覺營造、聽覺藝術等與電影的鏡頭語言有相通之處,但是又有獨屬于文學的藝術內涵。在傳媒時代,文學與影視的融合發展是一個趨勢,但是在發展過程中,要結合媒介本身的特點。本文將從《媽閣是座城》的影視改編入手,分析嚴歌苓文學作品的電影性、改編電影中的文學性和電影改編的過程,以期探究文學與影視互文過程中所衍生出的新意義。
一、文學的電影性
文學是一種訴諸文字的抽象化表達,以線性思維見長,擅長心理描寫,留給觀眾想象的空間,注重修辭描寫等;電影則是依靠畫面、聲音的具象表達,具有時空造型特征,以視覺、聽覺的呈現來占據觀眾的時間、空間,注重氛圍場景和形象塑造等。隨著信息傳媒的發展進步,兩者在相互滲透、融合中發展。
《媽閣是座城》是一部現實題材的作品。與現實切合,永遠是影視作品競相追逐的目標之一。小說中,嚴歌苓對澳門賭場的眾生賭相進行了精準描寫,“人的欲望總比運氣大那么一點兒,人渴望獲得的比能夠獲得的總多那么一點兒。”[1]這“一點兒”,在賭場中被無盡放大,大到傾家蕩產、妻離子散、傾覆一生。男人賭錢,女人賭感情,“賭性”是人性的一部分,都難以戒掉,不分勝負。題材敏感,力道強大的現實主義風格被嫁接到電影之中。
從劇本和改編的刪改考量中不難發現,文本和電影之間互動的橋梁,建立在作者和導演的藝術考量、時代經驗之上,文本與影視之間形成了緊密的共振氛圍。小說對澳門景色的描繪頗為細致,畫面感極強。幾十年間發生的故事十分巧妙地 連接在一起,蒙太奇手法的運用,在作品中極為常見。文中有大量的人物對話,更是為電影的改編減少了障礙。嚴歌苓的作品電影性很強,畫面、色彩、光影、時空、蒙太奇等,無不顯示出嚴歌苓對于文字鏡頭式的安排和組接,這也正是作家極強的影視思維邏輯的表現。
從2010年開始,嚴歌苓就反復強調要寫“抗拍性”強的小說,不希望讀者將她的文學創作與影視編劇混為一談,更希望保持文學的純潔性。這或許可以看作是偏向電影化敘事的自我矯正。面對電影的沖擊,很多學者對文學的純潔性進行了反思,“我覺得電影跟一種嚴格意義上的經典的文學,有著自己的敘事方式的各種節奏、各種模式的文學,它是越來越遠。因此,我覺得現在重要的不是提文學,而是提文學性。”[2]作為一種古老的敘事方式,文學有著自己獨特的內涵,小說不可一味商業化,要在尊重自身特征的基礎上表現出獨屬于文學的意蘊。
二、電影的文學性
電影是一門兼具藝術性和文學性的綜合藝術,文學性對整部電影的藝術表達來說,不可或缺。由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電影,其文學性更強。電影《媽閣是座城》像一部文學性強的文藝片,充斥著梅曉鷗大量的心理獨白,文字富有哲理性,畫面清新文藝。雖然電影的文學內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但像是緊跟原著的記錄和翻拍,沒有根據影視媒介本身特點,表現出獨屬于電影的“好”。
從敘事上來說,小說的時間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橫跨到2012年,跳躍性非常大。電影的時間敘事就像一部編年體紀錄片,抹平了原著小說中錯時敘事造成的時空褶皺,壓平了觀眾的觀影興趣。影片中穿插著大量以梅曉鷗為第一人稱的旁白。通過旁白式心聲與觀眾保持“互動”,借助嚴歌苓深厚的筆力,文學性得到了提高,但是拋棄了影視的敘事特征。作為一部關注時代女性在現代社會的經濟困境、情感困境、生存困境的作品,小說中充滿了對現實的批判和對人性的探討,電影卻僅僅強調了男女關系這一感情線。
“隨著影視技術的發展和審美觀念的變化……不同的藝術美取決于不同的形式或媒介。改編要忠實于媒介的特征。”[3]要提高電影的文學性,不僅依靠作家深厚的筆力,更要看影視團隊的整體把握和創造性轉換。尊重原著不是亦步亦趨,而是充分尊重各自的符號系統,又創造性地把各自的潛能發揮到極致。
三、改編是互文對話的過程
小說是作家的主體性行為,電影是導演、編劇等多方參與的集體性行為。改編是電影創作者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語境下與原文本的對話。嚴歌苓的《少女小漁》《天浴》等從改編思路到拍攝方式,都有她獨特的風格。影片《媽閣是座城》,在陳少紅、蘆葦、陳文強、嚴歌苓把握改編大方向的前提下,眾多電影創作者參與其中,才得以面世。
文學改編電影自面世以來,爭議頗多。在眾多的爭議之中,“忠實度”是討論最多的一個方面。直到如今,談到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忠實度”依然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但是,何謂“忠實”?忠實的標準是什么?影片《媽閣是座城》在很大程度上忠實了原著,但票房不盡如人意。“一部文學經典作品之所以能世代傳承,它的‘永恒價值就在于它能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語境下一再被重讀,一再被闡釋。改編的價值不僅在于重現原著自身的審美和社會意義,而且還在于影片本身向觀眾傳達的不同審美趣味和社會意涵。”[4]我們不應該僅僅關注改編過程中刪改、丟失的部分,更要去關注因為有意義的刪改而收獲的部分,關注影片向我們傳達的深刻意涵。影視改編作品在產生以及傳播的過程中產生了多種意義,個體想象和集體想象產生一種互動的關系,文本與影視產生一種互動的關系,改編應該是一種不間斷的對話過程。
電影是一種商業產品,它的接收端是大眾。要想獲得商業收益,還要看受眾是否接受。因此,改編不僅是影片制作團隊與作者、影片與文本的對話,還要注重與受眾的對話。作為傳播的接受端,觀眾并不是被動接收,他們對改編的電影文本所要傳達的意義產生或抵制或接受的反應。改編是一門值得研究的藝術。
四、結語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電影是影像的藝術,改編不僅僅是將文字轉換成畫面,它在多方對話的過程中,更像是一篇評論,結合原著的理解發表新的觀點。改編是重讀的過程,既要繼承原著的精神,又要有自己的理解。有了文學的支撐,電影的敘事更加具有文學性。對于文學作品的改編,原作者、影視制作團隊、受眾缺一不可。從小說到電影的改編,是一種藝術對另一種藝術的回應,小說作者、電影制作團隊、觀眾和文本,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語境下,產生跨文本的、對話式相遇,其間的互文對話協商決定了原文本和電影的價值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美]嚴歌苓.媽閣是座城[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127.
[2]張濤,陳旭光.文學電影及新力量導演散論[J].文藝爭鳴,2018,(10):140-143.
[3]張沖.文本與視覺的互動 英美文學電影改編的理論與應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24.
[4]張沖.文本與視覺的互動 英美文學電影改編的理論與應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