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兵
十九世紀,在東南亞許多港口都可以看到滿載貨物的中國帆船,中國帆船有粵幫“紅頭船”與閩幫“青頭船”之分,在粵幫紅頭船中又經常可以看見許多體形較小、載重量在五十噸左右的單桅或雙桅帆船,這些小型帆船基本都來自海南文昌和瓊海等地。與其他商船不同,這些海南籍船只多數是集漁業和商業于一身的漁船,它們在每年的冬季順著東北季風從海南清瀾港、潭門港等東部漁港出發前往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在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海域開展一段時間的漁業生產之后,負責管理船隊的“頭家”會指派兩三艘漁船滿載海產品前往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出售,而后再從當地購置一些生活用品于次年五六月份順著西南季風返航回海南島出售以賺取差價。海南漁民這段跨海流動與互動的歷史過去鮮為人知,近些年隨著學界對于南海史料的進一步挖掘,尤其是民問文獻《更路簿》的研究,我們才逐漸走進海南漁民的這段歷史往事中。
一九七四年,廣東省博物館在西沙群島考古調查時意外發現海南潭門漁民蘇德柳的手抄本《更路簿》。一九七七年,廈門大學韓振華教授在海南東部沿海地區開展調查期間又再次發現多本由當地漁民書寫和傳抄的《更路簿》,由此引起學界的關注和研究。據統計,目前面世的《更路簿》版本共有三十余種,這些《更路簿》篇幅長短不一,內容基本相似,都是關于海南文昌、潭門等地漁民出海前往東沙、西沙和南沙海域以及海島東南亞地區開展漁業生產和貿易的航行線路。雖然《更路簿》中記錄的信息較為簡單,但是其蘊含的歷史記憶卻十分豐富,對于重新認識和研究南海區域族群與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過往關于南海交通史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主要是圍繞閩粵商人群體展開,如今我們通過對《更路簿》內容的分析同時結合田野調查發現,在風帆時代的南海上曾經還長期存在一個以漁民群體為主體的海洋網絡。在這張由漁民編織而成的海洋網絡中,同時包含著許多可見和不可見的亞網絡,比如海上交通網絡、生產貿易網絡、移民網絡、宗教網絡、族群網絡等,這些形式各異的亞網絡構建的最終結果都是將作為區域的南海塑造為一個聯系緊密的整體。今天,民族國家的海洋劃界行為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南海漁民的自由流動,但是歷史傳統沒有因此完全中斷,比如,海南漁民與東南亞漁民之間的互動傳統就并沒有因為南海邊界劃分和爭端而消失,大多數漁民之間依然保持著友好相處的傳統與習慣,彼此之間的生產與合作在轉換策略和方式之后也依然得以保留和延續,從而更好地適應當下南海爭端不斷的海洋環境。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在面對南海權益爭端時,國內普遍是通過對諸如《更路簿》等民問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來主張歷史性權利,卻忽略了這些歷史資源所凸顯的本質是聯系而非斷裂,結果不僅無益于問題的解決,反而會引發新的矛盾沖突。
回望歷史,作為區域的南海不像現在這樣邊界分明、壁壘森嚴,相反是一個通過族群、宗教和貿易而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網絡,重新梳理和研究區域南海的歷史聯系和網絡對于南海問題的化解以及南海治理無疑將具有重要意義。在杜贊奇的近作《全球現代性的危機:亞洲傳統和可持續的未來》中,他所做的工作正是通過對區域亞洲歷史的當代解讀來強調亞洲內部聯系和網絡的重要性及其對于解決現代性危機的意義。在這本書的開頭,杜贊奇就指出,當代競爭性的民族國家體系在資本主義和科學技術的雙重加持下,導致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張,并嚴重威脅了人類整體的生存和發展。但面對這一全球現代性危機,幾乎所有民族國家都不愿意犧牲自己的發展速度來拯救人類,自然也就無法尋求合作。杜贊奇是一位歷史學家而非政治學者,所以他無意在此書中為化解全球現代性危機提供一份可行性的對策,他的目標是想通過對“亞洲傳統”的追尋來啟發當代民族國家,進而為所有國家和人民尋找一個“可持續的未來”。雖然杜贊奇所言現代性危機是指困擾整個地球和人類的生態危機,但是他關于亞洲傳統及其流轉歷史和網絡的分析對于思考區域性危機和問題的解決(如南海問題)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和意義。
在區域亞洲的研究中,雖然歷史學家已經通過對前殖民時期和近代早期海上貿易的大量研究說明了亞洲內部的聯系性和整體性,但是一般而言,亞洲的二十世紀卻并沒有被看作一個聯動持續發展的階段,而杜贊奇的目的正是希望通過對亞洲傳統的進一步挖掘和分析來解釋這種連續性和斷裂性。然而,要想明白區域亞洲的歷史和流變,首先必須要弄清楚“區域”這一概念。在杜贊奇看來,區域的形成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自下而上”形成的區域(region formation),它更多偏向于自然而非社會性的形成,就像季風和海上貿易推動亞洲內部的關聯,進而自然地建立了經濟上和知識上的交流和關系網;第二種是“自上而下”的區域主義或區域化(regionalism or regionalization),它指的是政治家通過政治的、物質上的和知識上的方式創建的一個區域,這種區域概念在二十世紀以后變得日益重要。兩個概念雖然有一些差別,但是共同說明了區域內部的聯系性,更為重要的是這兩種區域形成皆是以網絡的形式呈現。因此,網絡成為杜贊奇解釋上述連續性和斷裂性的關鍵概念。
網絡的概念借用自當代法國知名學者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的“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Theory,ANT),是杜贊奇論述流轉歷史和區域亞洲的重要支撐。在“行動者網絡理論”中,社會的各種發展變化都是因為行動者的互動聯結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網絡造成的,網絡是決定世界發展的重要力量。網絡的形成是建立在行動者之間的互動基礎上,這里的行動者既可以是human,也可以是non-human,不同行動者的地位是平等的,發揮的作用都只是促成聯結。當行動者的行動愈加活躍,不同行動者之間的聯系就會愈加緊密,網絡同樣會愈加復雜。當然,網絡并非固定不變,應該在變化中去觀察網絡。從網絡的視角出發,可以讓我們重新檢視那些對文化轉型和社會變遷產生影響但又容易被大寫的文化和制度所遮蔽或模糊掉的因子(行動者)。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網絡既可以看作共享歷史的承載者,也可以視為歷史的塑造者。
杜贊奇認為,網絡化的流轉歷史在“海洋亞洲”(Maritime Asia)上體現得十分明顯。網絡是海洋亞洲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因為網絡不僅流轉各種信息、資本、技術、人群、材料、物種和思想,而且還會引入其他異域網絡的網絡,進而重塑原有的區域結構和網絡構成。當現代的空間生產和民族國家取得主導地位之后,傳統網絡自身在很多方面就被資本主義和領土的組織性系統所招募,但是傳統網絡中的一部分依舊在維持著它們跨邊界和多維度的特征。比如,前殖民時期海洋亞洲網絡的典型體現就是中國主導的朝貢貿易網絡,朝貢貿易在現代海洋亞洲網絡的構建過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朝貢貿易網絡具有多重結構的性質,通過進貢與回賜的方式,中國與日本、越南等周邊國家間形成一種核心的貿易往來,而各個朝貢國之間又形成一種錯綜復雜的貿易關系,這種以中國為核心的貿易往來逐層外推,進而形成一個龐大的貿易體系。在這個貿易體系的邊緣地帶,又進一步與以印度為中心的貿易圈以及以伊斯蘭世界為中心的貿易圈發生關系,從而構成一個亞洲一體的貿易網絡。十九世紀之后,雖然以朝貢貿易為核心的傳統亞洲海洋網絡逐漸臣服于殖民貿易和強權,但是歐洲殖民勢力和資本的擴張流動很大程度上還是不得不依賴于傳統網絡,尤其是在金融網絡方面。實際上,如果沒有華商團體提供的金融服務,歐洲資本根本不可能滲透到亞洲內陸地區。如果說二十世紀以前的區域亞洲體現的主要是一種“自下而上”式的區域網絡構建,這是非計劃性的、在相對自然的演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區域網絡,其中的行動者包括華人、西方殖民者、東南亞原住民、海洋、季風、帆船等多種人類和非人類行動者;那么二十世紀之后亞洲的區域重構則是以一種“自上而下”式的區域主義和網絡呈現,它主要表現為意識形態驅動下的現代跨國政治化實體的自覺創造,如“大東亞共榮圈”、東盟經濟共同體等,其中的行動者主要是單一的現代國家。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征服行動,尤其是其對區域貿易的控制為區域一體化創造了新機會,但從結果上來看,其破壞性遠遠大于促進和聯結。冷戰期問,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陣營劃分實際上促進了超國家主義和區域主義的發展,這一時期涌現出許多區域性組織,比如東南亞條約組織、東盟等,區域網絡和聯結得到進一步強化。如果說冷戰期間的區域網絡和國家之間的聯結還不是特別緊密的話,那么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終于讓這些國家意識到了區域網絡的重要性并將其注意力集中到合作上。這種聯系和合作主要體現在區域性的供應鏈生產網絡上,后者又進一步將區域內的國家聯結到了范圍更廣的全球化網絡之中,這種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聯系和網絡同時也大大減少了亞洲民族國家之間的沖突。
區域網絡構建的轉變實質上是區域內部結構和要素的重組和變化。隨著經濟聯系的密切和全球化的深入,無論是國家內部還是國家之問的聯系都在變得更加頻繁和密切,這種聯系和流動性體現在人員、物資、信息等諸多方面。這些內容各異的流動會不斷跨越國家疆界與文化疆界,進而對區域內原有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結構形成沖擊與挑戰,導致區域結構的再結構化。區域再結構化絕不意味著民族國家邊界的更加開放和民族主義的衰弱,相反,它意味著民族國家為了適應全球資本主義的擴張而進行的重構和改造。以南海為例,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南海周邊國家普遍經歷了一個民族國家化的轉變,這一轉變的最大影響是海洋疆界的國家建構日益明顯,也就是說,作為區域的南海在民族國家普遍化之后經歷了一個再結構的過程,這里的再結構之“再”不僅具有時間變化的含義,也具有揭示和批判民族國家中心主義的含義。從現實來看,這種區域再結構對海洋族群的影響尤為明顯,如漁民群體。在民族國家普遍化之前,海南漁民曾頻繁往來于海南島與西南沙群島以及西南沙群島與東南亞之間;進入民族國家之后,聲張主權和劃定邊界成為民族國家的一項基本特征,因此對于海洋提出主權性要求以及海洋劃界就成為民族國家構建過程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受此影響,海南漁民的傳統作業范圍大大縮小,與東南亞漁民之間的互動也因民族國家間的沖突而減少,因漁業生計所構建的漁民海洋網絡逐漸被民族國家間的海洋爭端和跨國政治網絡所遮蔽和取代。
對于區域亞洲和網絡而言,目前最大的挑戰其實并非經濟領域,而是區域公共資源的協調管理與開發的問題。面對區域公共資源治理的困境,區域網絡的作用和價值尤為重要。在最后一章中,杜贊奇具體以NGO網絡跨國界運作和參與區域水資源治理為案例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說明,這一案例同時也是對杜贊奇所言流轉歷史和往來的一次很好展示。在應對以民族國家和主權為前提的區域水資源治理中,NGO網絡不僅改變了公眾對于公共資源問題的態度,影響了區域政策的制定和公共資源的治理,更重要的是其對以領土主權為標志的民族國家施加了壓力,促進了區域國家間的合作以及區域主義的發展。比如,東盟在過去二十多年里對區域環境和公共資源的關注就發生了很多轉變,從九十年代以前重視“自然資源持續供給”到針對區域內的跨國界挑戰而強調的“責任和職守”,以及最近十年為了整個“國家和人民的社群”而對一系列環保目標所進行的制度化。東盟的改變和發展展示了一種開放和包容的區域主義,進一步造就了對區域可持續發展與和平的堅持。與制度化區域主義相反,東盟所展示的區域主義是一種能夠更加有效地加強區域間互動協作的“網絡化的區域主義”,后者在制度框架等方面看起來會比較松散,但重要之處在于它催生了大量的市民社會網絡(如環保NGO),這些市民社會網絡不僅起著監督包容性和透明性的作用,而且它們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召集地方、國家、區域和全球的資源以重構社會、身份和自然,以此應對民族國家的主權要求和區域公共資源的危機。總之,網絡化的區域主義不僅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觀察和管理公共資源問題的框架,而且帶來了許多構建聯盟以及與多種多樣的跨越民族國家的信息與組織資源相互連通的機會。值得指出的是,今天的網絡化區域主義與歷史上的海洋亞洲網絡雖然在某些方面看上去很相似,比如都存在知識、技術、貨物、人員等的流轉,但是兩者還是存在根本上的差異。與區域主義所塑造的快速商品化和消費主義相比較而言,海洋亞洲網絡所流轉的內容在數量和速度方面雖然微不足道,但其促成的文化流動以及由此所創造的文化宇宙對于區域世界所產生的影響卻是深遠的,相反,今天的區域主義卻更加強調內部的異質性和文化多元性,因而很難再如海洋亞洲網絡那樣創造出一個統一性的身份認同和區域認同,后者正是制約區域范圍內超越性資源流轉以及導致許多公共資源治理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區域水資源問題的有效治理充分展示了網絡的力量,然而,人們在很多時候還是容易低估甚至忽視網絡的能耐,因為這些作為公民社會的網絡缺乏強有力的制度和領土權力,尤其在民族國家取得主導地位的當下,區域網絡的運作勢必會受到某些復雜地緣政治環境的影響,這種復雜性在海洋問題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海洋治理有賴于區域主義主導下的網絡的協調與合作,但民族國家對主權的爭奪以及由此所引發的民族主義又會加劇海洋治理的復雜性,甚至破壞原有的各種區域網絡和連接。二0一一年十二月十二日,韓國海警在抓扣跨界作業的中國漁民時遇刺身亡,這一事件在韓國國內引發大批民眾抗議,許多情緒化的聲音見諸韓國各大主流媒體,呼吁韓國政府對中國漁民的跨界作業行為采取強硬手段。二0一二年四月十日,因菲律賓海警驅趕中國漁民所引發的“黃巖島事件”,一度導致中國與菲律賓之間出現外交危機。諸如此類的事件近些年在黃海、東海和南海上時有發生。其實,在面對夾雜著主權爭議的海洋問題時,生活(網絡)與制度(網絡)之間并非絕對的二元對立,兩者之間同樣也是一個相互吸收和轉化的過程。一方面,漁民群體并非被動接受而是積極主動地在回應海洋邊界化的現實。比如,廣東漁民通過雇用越南漁民在北部灣的越方海域開展生產作業以規避被抓扣和驅趕的風險;又比如,海南漁民在被菲律賓海警或地方武裝抓扣之后會想方設法尋找當地華僑力量的幫助。另一方面,面對漁業資源洄游的特性以及漁民跨海流動作業的現實,國家內部以及國家之間也在不斷做出調整、協商與合作。比如,中國漁政部門對于漁民在敏感海域作業的護航;又比如,《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之類的區域性協議在積極尋求不同國家之間的漁業合作。與此同時,來自外部網絡的力量也在影響著亞洲海洋網絡的運作,比如,歐盟依據《歐盟打擊非法捕魚規則》將韓國、菲律賓、泰國和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列入打擊非法捕魚不合作國家和地區的黃牌警告名單,并限制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水產品出口歐盟,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亞洲國家在漁業管理與協作方面的改變與進步。雖然這種改變與進步并不代表矛盾的化解,但至少給海洋治理的未來帶來了希望。在這份希望中,來自生活的力量會比理性的力量更加強大和持久。
(《全球現代性的危機:亞洲傳統和可持續的未來》,[美]杜贊奇著,黃彥杰譯,商務印書館二0一七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