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晴
【摘 要】中華戲曲專科學校作為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戲曲教育機構之一,其對中國戲曲教育行業的影響巨大。作為一個專注于戲曲教育的藝術教學機構,它從“教學理念”到“教學方式”等各個方面都完成了對之前教育體系的巨大突破。在教學體制上,它通過引進歐洲新式戲劇教育體系,完善了整個戲曲教育生態環境的科學化和素質化,形成了較為科學有序的現代化的教育體系。與此同時,在力求創新的基礎上,它還通過結合中國戲曲市場的本土行情,吸收了傳統的科班教育模式之長處,形成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戲曲教育模式,這一系列舉措對于整個戲曲教育行業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關鍵詞】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戲曲教育;戲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6-0148-02
二十世紀之中國,其改革力度之大、范圍之廣乃世間罕見。在幾千年未有之變革的時局影響下,戲曲作為當時最受歡迎的娛樂形態,其改革之訴求乃是必然趨勢。在此基礎上,傳統戲曲也完成了從傳統戲到文明新戲,再到女子劇團、學生話劇等一次又一次的發展與嬗變。而與之直接相關的戲曲教育行業更是突破了千年以來的教育理念,發展出了新式的教學體系。
以陜西“易俗社”為開端,中國大陸上對于戲曲教育的改良便如雨后春筍般崛起,發展出了許多帶有新式教學理念的戲曲教育機構,諸如國劇傳習所、南通伶工學社等等。這些教學機構突破了以往科班簽訂“關書大發”的契約模式,更傾向于新式的學校教育。這樣的教育模式摒棄了之前的教學弊端,對于大量的“過度懲罰”以致“傷殘身死”等制度進行了完全的廢除與革新。然而這些機構的存續時間都較為短暫,究其原因,除了特定的歷史條件之外,還在于其在經營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弊端,比如不能很好地聯系本地的實際情況等等,內外交困下使得這些機構在短時間內迅速走向消亡,并且由其所引起的社會影響也相對有限。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正是在這樣的困境中發展起來的,它在吸收了歐洲新式教育理念的同時,仍舊扎根于本土環境,對于傳統的科班教學模式取長補短,有選擇地承繼,開創了一條嶄新的中國戲曲教育新模式。
一、教學創新
中華戲曲專科學校于1930年建校,由焦菊隱出任校長職務,1940年日偽政府控制北平政局,戲校則因拒絕與日偽政府合作當即宣布停辦。在這十余年期間,中華戲校共培育了“德、和、金、玉、永”五科學生總計兩百余人,其中不乏王金璐、宋德珠、李玉茹這樣的大師級戲曲演員。縱觀二十世紀上半葉戲曲教育行業,中華戲曲專科學校以它持久的創新力度與極強的生命力成了戲曲教育行業的一朵奇葩。
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在創校之初,便高舉“改良”這一大旗,提出了“以造就戲曲專門人才,改良戲曲及提倡藝術為宗旨”[1]的創校宗旨。在這一宗旨中,戲校將“改良戲曲”提升到了與“培養人才”相對等的地位,突破了以往傳統科班“為祖師爺傳道”的單一教學理念,在培養人才的基礎上自覺承擔起了改良戲曲行業的重任,致力于打造出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戲曲教育模式。
在這一辦校宗旨的指導下,戲校自創辦初始,便不同于以往科班體制,拒絕了傳統的“家庭制”,避免了因東家破產帶來的科班直接消亡。中華戲曲專科學校采用了歐美專業戲劇院校的教學體制,設立董事會、校長、校務處以及各科主任等,將責任分化,科學管理學校的各個方面。如校務處負責學校行政事宜;總務科負責學校雜務;秘書科負責學校文書工作;戲曲改良委員會負責學校劇本整理工作;訓育委員會負責學校學生的日常生活。音樂系、歌劇系、話劇系各設有系主任,負責學生學習工作。各個機構任務明確,有效地避免了因責任不明確帶來的管理問題。
除教學體制外,戲校還對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從招生情況來看,戲校突破了以往科班只招男學生的陳規陋習,首次在戲曲教育行業公開招收女性學員,為女性演員的發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中華戲校成立十余年,培養出來的女性演員幾乎都成了日后戲曲界的優秀人才。
除此之外,在教學內容上,中華戲曲專科學校除必要的戲曲課程之外,還非常重視文化課。且文化課內容涉及范圍非常廣博,除國文、算術、歷史、外語等普通院校通行課程外,還包含了大量的戲曲文學素養提升課程,諸如戲曲史、編劇課等相關課程。授課老師也都是業內的佼佼者,如翁偶虹、華粹深、吳曉玲等各大才子。著名京劇大師程硯秋曾在學校發表演講稱:“各位同學比兄弟幸運多了!一面學習演劇,一面又能享受許多普通教育,這是從前演劇的人所未曾得到過的幸運!”[2]戲曲專科學校能夠突破以往的教學壁壘,打通文學素養與專業技能之間的勾連,有助于提升整個戲曲行業的專業素養。
在教學方法上,中華戲校禁止過去科班教育中的“過度體罰”現象,提倡老師采取引導和鼓勵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此基礎上,中華戲曲專科學校還提倡因材施教,學生在校學制普遍為六年到八年,在這其中,老師會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天分素養安排學生的學習課程。這樣的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學生畢業后無業可就的狀態,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學有所成。
中華戲校的改革不僅僅局限于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生活,在戲校的演出劇目選擇上,戲校也非常注重“改良”。學校因此專門成立了戲曲改良委員會負責學生演出劇本的編纂和改良工作。以翁偶虹為代表的“翁劇”更是自成一派,他不拘一格的改變風格,迅速在中華大地掀起了“翁劇熱”,同時也幫助中華戲曲專科學校迅速打開了市場,成為當時唯一可以和富連成科班平分秋色的戲曲教育機構。觀其成功之道,可見高舉“改良”大旗的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正是符合了當時的社會風氣,規避了傳統科班教學體制中的陳規陋習,將“改良”這一宗旨付諸學校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才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躍起,成為戲曲市場中最有分量的教育機構之一。
二、教學傳承
中華戲曲專科學校之所以能夠成功,不僅因為它對于傳統教育制度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他在改革的基礎上仍然立足于中國一千多年的傳統戲曲市場,在摒棄大量糟粕的同時,也吸收了許多優越的教學方法,尤其表現在對于“實習演出”的承繼上。在傳統的科班制度中,在完成教育目標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維持整個科班的運營狀況,這種時候以科班學生為主的“童伶戲”就成為眾多科班謀取利益的重要手段。學生在科班學習期間便需要不斷地登臺演出,這樣一方面雖然能夠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但另一方面學生參加的大量的演出也能維持整個科班的運營,進而達到獲利的目的。所以對于很多科班來說,大量的實習演出固然能夠鍛煉學生登臺演出的能力,但同時最重要的也是因為它才是維持整個科班運營的必要手段。
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將這一點吸收過來,放大了這項傳統制度的教育功能而弱化了它的經濟效用,并為此專門建立了“實習處”來負責整個實習演出的工作項目,還規定每個學生每周在外演出時間不超過18小時,嚴格遏制了因過長的演出時間而荒廢掉自己專業技能的情況,最大程度給予學生最優質的教育。正是靠著對傳統制度的突破與改良,中華戲校才能夠一步步立穩腳跟,并且迅速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
三、結語
誠然,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也不是沒有缺點,比如最開始規定的18小時演出時間,后期因戲校經營困境未能完全實現。但是戲校的諸多措施仍舊是大范圍影響了戲曲行業的整個生態環境。可以說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屬于其時代的改革使命,將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整個戲曲行業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并且影響了之后的整個中國戲曲教育模式,為以后中國戲曲教育行業提供了一個具有極高參考價值的教育體系模板。
參考文獻:
[1]《中華戲曲學院北平戲曲專科學校招生簡章》.載《戲劇月刊》,1930年8月第2卷第12期.
[2]程硯秋著. 程硯秋自述[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