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赫
【摘 要】學術界在探討《西游記》中孫悟空形象的來源時,學者們大致形成了本土說、外來說以及混血說三種觀點。而在外來說之中,認為孫悟空這個猴子的形象應該來源于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大將哈奴曼這一說法影響最大。本文通過對孫悟空和哈奴曼兩者的能力特點、性格特征和兩部作品中相似的情節進行對比,并且綜合考慮歷史上《羅摩衍那》在中國的傳播情況,支持孫悟空這一形象不是在中國“土生土長”,而是來源于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的觀點。
【關鍵詞】孫悟空;外來說;《羅摩衍那》;哈奴曼;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I207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6-0189-02
孫悟空這一形象自《西游記》問世以來便家喻戶曉。孫悟空形象究竟來源于何處?這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熱點。尤其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傳入中國后,因其情節內容與中國神話多有相似之處,使學術界爭論不斷。《羅摩衍那》主要講述了在阿逾陀國,大王后之子羅摩本應繼承王位,但被國王的二王后設計陷害。為了不讓國王為難,羅摩自愿被流放,攜同妻子悉多和王弟羅什曼那到森林中艱苦過活。這期間,羅剎王羅婆那搶走了悉多。在救回妻子的過程中,羅摩得到了猴王蘇耆梨婆身邊大將——神猴哈奴曼的幫助,最終救回悉多。羅摩回國執政后,因悉多曾被擄走,導致民間傳出悉多已經不貞的傳言,夫妻只好忍痛分離。但原來羅摩夫妻是天上神靈的化身,最終兩人又在天上團聚了?!读_摩衍那》中出現的神猴哈奴曼這個猴子形象實在是太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的猴王孫悟空了,因此,隨之出現的關于二者關系的辯論更是激烈。總結起來可分為三大陣營:一是以魯迅為代表且由魯迅最早提出的本土說,支持這一觀點的學者們主要認為孫悟空形象來源于無支祁的傳說(另有來源于石磐陀等說法)。二是以胡適、季羨林為代表的外來說,支持這一觀點的學者主要認為印度神猴哈奴曼才是孫悟空形象的真正來源。三是以蕭兵為主要代表的混血說。
外來說最早由胡適提出。胡適在1923年發表《<西游記>考證》一文,他在文中提道:“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照的……在印度最古老的紀事詩《拉麻傳》里尋得一個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齊天大圣的背影了?!盵1]胡適認為孫悟空這個形象的身上有神猴哈奴曼的影子,并對這兩只猴子的相似之處進行了對比,提出孫悟空的形象應是受到哈奴曼影響的觀點。
在支持外來說的學者中,另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季羨林。他認為,像胡適一樣完全否定“本土說”太過片面,但若是完全主張“外來說”又缺少更加有力的證據,因此,他在《<羅摩衍那>初探》一文中這樣寫道:“孫悟空這個人物形象基本上是從印度《羅摩衍那》中借來的,又與無支祁傳說混合,沾染上一些無支祁的色彩。”[2]仔細推敲一下,可知,季羨林關于孫悟空原型來源的側重點其實還是在“外來說”的一側,只是不同于胡適堅持的“完全進口”說,季羨林承認來自中國本土的“無支祁”以及其他神話都會對孫悟空形象的形成產生影響。
下面我們通過對比兩只神猴的能力特點、性格特征和兩部作品中相似的情節,并從文化傳播的角度對孫悟空形象的來源進行追溯。
一、人物能力相似
孫悟空與哈奴曼兩者都不是普通的猴子,而是“神通廣大的神猴”。在《羅摩衍那》中,當羅摩的弟弟羅什曼那受到重傷、危在旦夕時,哈奴曼為挽回其性命,去尋找能夠“起死回生”的草藥,飛往午陀摩羅檀山,并成功克服一路上的艱難坎坷,把整座山都搬到羅什曼那這里,最終救了羅什曼那一命;在與羅剎王羅婆那戰斗時,為了保護羅摩兄弟,哈奴曼把自己的身體幻化成一座堅固的堡壘,用身體隔絕了羅剎王對羅摩兄弟的進攻。而在《西游記》中,孫悟空本身自有七十二般神通變化。他曾自矜道: “我自聞道之后,有七十二般地煞變化之功……水不能溺,火不能焚,哪些兒去不得?”[3]《西游記》第六回中,詳細描述了孫悟空與二郎神之間斗法的過程:二郎神變大,孫悟空也變大;孫悟空變作土地廟,廟門是口,門扇是牙,菩薩由舌變,眼睛作窗欞,尾作旗桿,迷惑住了二郎神的三只眼;最后,孫悟空又變作二郎神的樣子,與二郎神打了個“棋逢對手”……二人這場斗法,孫悟空始終占上風,令二郎神捉他不得。[4]孫悟空“他那種隨意變形的廣大神通,漢譯佛經里可以找到,在《羅摩衍那》里同樣可以找到”[5]。這兩位神猴都是如此能力超群、身懷神通。
二、人物性格相近
《羅摩衍那》中的哈奴曼是一個敢于反抗黑暗統治、藐視權威、懲惡揚善的英雄形象。為了找到悉多,他甘愿被羅婆那抓住,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見到羅剎王羅婆那。羅婆那審判哈奴曼時,他當眾大罵羅婆那肆無忌憚、任意妄為,嘲笑他當年被猴王欺凌的樣子,不給羅婆那留一絲一毫的“面子”。在《西游記》中,孫悟空也同樣嫉惡如仇、不畏權貴、懲惡揚善,被他救過的百姓們還叫他“活菩薩”。他大鬧天宮,破壞蟠桃宴會,吃光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在玉皇大帝面前也任意妄為,毫不畏懼;他還大鬧地府,恐嚇閻王,把所有猴類的名字都從生死簿上劃掉了,讓自己的“猴孩兒們”也可以長生不老;更是對如來叫囂:“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孫悟空和哈奴曼兩者同樣敢于反抗、叛逆、嫉惡如仇,使得他們都被百姓們奉若神明。
三、故事情節相似
在情節方面,《西游記》與《羅摩衍那》也有很多相似的部分。在《羅摩衍那》第六篇《戰斗篇》中,羅婆那的頭顱被羅摩砍掉了,三界人神共睹,可是馬上脖子上就長出一顆頭;羅摩又一箭射中第二顆頭,剛被射斷,再次長出。如此射掉了百顆頭,羅婆那仍然活蹦亂跳,沒有死去。這與《西游記》第61回《豬八戒助力敗魔王? 孫行者三調芭蕉扇》中的一部分情節描寫非常相似:托塔李天王帶著哪吒三太子來協助孫悟空。在與牛魔王廝殺時,哪吒砍掉牛魔王的一顆頭,馬上在牛魔王的脖頸上又鉆出一顆頭來,哪吒一口氣砍了十幾劍,牛魔王的斷頭處也立刻長出十幾個頭。季羨林先生據此在《<西游記>與<羅摩衍那>》一文中認為:“一眼就可以看出,這兩個故事幾乎完全一樣……簡而言之,我認為中國的牛魔王是印度羅剎王羅婆那的一部分在中國的化身?!盵6]
四、印度文學在中國的傳播
(一)在印度民間廣泛流傳的哈奴曼神話,在中國能夠以口耳相傳的形式進行傳播?!笆澜缟显S多流行民間的寓言、童話、小故事等,其來源都是印度。寓言、童話等是最容易傳播的,而且傳播有時候并不靠寫本,而是通過口頭?!盵7]“人民口頭創作,也口頭傳播,國界在這里是難以起到阻攔作用的。故事的流傳是不管什么海關的。”[8]關于這一點,季羨林引述了一個很有意味的證據,即在中國福建的泉州所發現的疑為孫悟空的浮雕。季羨林在《<羅摩衍那>在中國》中提到了日本學者中野美代子的《福建省與<西游記>》,說在福建泉州的開元寺,于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建成的西塔第四層的墻壁上面,雕刻著一只石猴,這只猴子頭戴一頂金箍,脖子上掛著一串念珠,腰里別著一卷佛經,右肩上還有著一個很小的和尚像。無法確定這個小和尚像是否就是玄奘,因為其他壁上有玄奘的像。另外在泉州一座婆羅門教的寺院中,寺廟的柱子上也雕刻著一只猴子,這只猴子的尾巴很長,手里還拿著草一樣的東西,這自然就讓人聯想起《羅摩衍那》中,哈奴曼曾用尾巴燒毀楞伽城,救了羅摩和羅什曼那兄弟二人性命的故事。泉州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港口,與阿拉伯和印度有著極其頻繁的海上往來。那么猴行者以南海作為媒介傳播過來也是順理成章的。但同時,泉州的猴行者應該不是最早傳入的。早在八、九世紀,印度的《羅摩衍那》故事就已逐漸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國流傳起來。如果從這些地方再傳入中國,更為方便。[9]
因此季羨林認為:“中印文化交流從時間上來說,宋代以后仍然有比較重要的交流。從空間上來說,海路宋代才大為暢通。此外,還有一個川滇緬印道,也往往為學者所忽略。”[10]也就是說,從空間上看,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并不是只有陸路一途,而是通過海陸兩條道路來進行文化傳播;從時間上看,也不應只局限于唐宋之前,至少能夠確定,這種文化交流在宋代還在繼續。
(二)各種佛教典籍出現了中文譯本,使得《羅摩衍那》的故事在我國各少數民族中廣泛傳播并產生影響。季羨林因此專門寫了《<羅摩衍那>在中國》一文,并在文中介紹了多部漢譯佛經,如后秦鳩摩羅什譯《大莊嚴經論》、唐玄奘譯《大正大藏經》中《羅摩衍那》故事的痕跡等;少數民族譯本中,包括傣族的《羅摩衍那》譯本《蘭嘎》,蒙古族的四種羅摩故事等,介紹范圍包括八種語言。[11]也就是說,既然《羅摩衍那》的故事在中國各民族之間有了廣泛的傳播和影響,那么出現在《羅摩衍那》中的哈奴曼的故事,必然也不可避免、間接地得到了傳播并產生影響。這是季羨林先生在研究孫悟空原型方面比較獨到的地方。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的《西游記》與印度的《羅摩衍那》這兩部作品,雖然創作成書的時代不同、地域也不同,但通過選取兩只神猴的能力特點、性格特征和兩部作品中相似的情節這三方面來進行對比,以及分析《羅摩衍那》在當時的中國傳播的情況,我們可以發現,《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形象的原型應該來源于《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大將哈奴曼。哈奴曼的形象對孫悟空形象的成功塑造有著不可否認的啟示作用,《西游記》的創作者應該也是借助了《羅摩衍那》故事中許多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與故事的發展情節與背景,塑造了孫行者這一典型形象,設計出書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并最終完成了《西游記》的創作。
參考文獻:
[1]轉引自周勇,潘曉明編撰.《西游記》學術檔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15.
[2]季羨林.《羅摩衍那》初探,見于《季羨林文集》(第八卷)[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231.
[3]吳承恩.西游記[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29-30.
[4]吳承恩.西游記[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67-69.
[5]季羨林.印度史詩《羅摩衍那》,見于《季羨林文集》(第八卷)[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90.
[6]季羨林.《季羨林文集》(第八卷)[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262-263.
[7]季羨林.《西游記》里面的印度成分,見于《季羨林文集》(第八卷)[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98.
[8]季羨林.《羅摩衍那》初探,見于《季羨林文集》(第八卷)[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231.
[9]參見季羨林.《羅摩衍那》在中國,見于《季羨林文集》(第八卷)[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10]季羨林.《羅摩衍那》在中國,見于《季羨林文集》(第八卷)[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300.
[11]參見季羨林.《羅摩衍那》在中國,見《季羨林文集》(第八卷)[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