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勇:“六保”不是撒胡椒面不能均勻用力,要有重點
“疫情對市場主體、就業者、求職者的沖擊大小并不相同,呈現出一定程度上的‘馬太效應,強者損失有限、弱者困難重重。這種不平衡的狀態,也恰恰體現出‘保字的意義所在。換句話說,從中央到各級政府在制定政策時,不能撒胡椒面、均勻用力,而是向最困難的領域、最困難的企業、最困難的民眾傾斜。”近日,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原副院長周天勇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表示。
“為了能夠有效實現脫貧目標,從宏觀上看,應當防止農村生活困難人群規模擴大,避免產生新的城市困難人群。以此而言,農民工、城市低收入者與小微企業命運相通。這也需要注重經濟整體性思維,穩住中小微企業,擴大消費內需,鼓勵創業和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應多管齊下、精準施策,積極支持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地方政府要落實產業園區等免除中小微企業的租賃費用;根據企業的復工情況,對就業較多的中小微和制造業企業,減免上半年社保繳納。中央政府要加大財政補貼,減免上半年中小微企業貸款利息,到期貸款展期半年,并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渠道。”周天勇認為。
賀雪峰:城市化不能激進
“我一直反對激進城市化方案,認為應當一方面消除所有限制農民進城的體制機制障礙,一方面要限制資本下鄉。中國應當在很長一個時期采取‘保護型城鄉二元結構,既允許農民進城,同時保護農民返鄉權。”近日,武漢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這樣表示。
“鄉村建設乃至鄉村振興的核心并不是要將農村建設得比城市更好,而是要建設一個不差的農村,為缺少進城機會的農民提供基本生產生活秩序。農村是農民的基本保障和最后退路,基本保障是不應當市場化及不能夠效率優先的。無論這個世界上有多么巨大的風浪,中國總可以借助農村這個穩定器率先平息風波,克服困難,在每一次危機之后獲得更好更快的發展。對于中國來說,危乃是機也。”賀雪峰說。
“保留進城農民的退路,警惕激進的城市化。農民有了退路,中國現代化就總會有辦法。這是中國現代化之所以順利的基本經驗,也是中國戰無不勝的法寶。”賀雪峰強調。
劉世錦:新基建要防止一哄而起的運動式增長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近日在一場“云座談”上表示,新基建投資政府最好不要直接插手,交給企業和市場選擇才是明智之舉。
劉世錦強調,以數字基建為主的新基建,本質上屬于新技術推動的新產業,發展得快一點還是慢一點,要遵循市場規律和產業規律,不適合作為短期刺激政策的工具,要防止一哄而起的運動式增長,最后留下一堆無效投資和爛尾工程;也不需要受到某種產業政策的照顧,拿補貼、吃偏飯,搞出新的不公平競爭。
相比之下,老基建的確定性比較強。“過去這么多年是政府來搞基礎設施、基礎投資,很重要的特點是這些東西遲早會搞,搞了以后不會錯,它的確定性比較強。但數字基建、新基建恰恰相反,不確定性很強。”劉世錦說。
黃奇帆:土地和戶籍制度改革將產生幾十萬億級紅利
“中央日前提出的《土地管理法》的改革、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一是簡政放權,把土地的具體征管權力交給省級政府,讓8個沿海省市進行永久性耕地調整的特殊試驗。二是城鄉建設性用地增減掛鉤和城鄉之間占補平衡的管理,從區縣管理、地市管理、省區管理擴大到全國調劑管理,這些都會給改革開放、城市發展帶來巨大的紅利。”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日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截至2018年,中國31個省市區的土地批租總收入達到30多萬億元,這筆資金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數百個城市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的發展。沒有這筆資金,現在中國城市的現代化、基礎設施的改善就是不可能的。當然,房地產商和各個建設單位花了30多萬億元買了這些地以后,也要進一步投入上百萬億元用于房地產開發,這也是城市面貌改變和城市化進展中的一個必然需求。今年開始的新《土地管理法》的實施,以及這次土地要素和勞動力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會在今后數十年產生幾十萬億級的紅利,必將推動中國城市化和農村現代化更好地發展。”黃奇帆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