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肖波


盆景是立體的詩、無聲的畫,它物化著創造者的空間意識、審美觀念,以及人生情趣和藝術修養。根植于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的盆景文化,體現了古人從自然山林到城市山林再到盆中山林的生活哲學和美學追求。一拳代山、一勺代水、一木代林,變城市、變居室為山林,既雕既琢,復歸于樸,是傳統園林文化與時代美學完美結合的產物。
在中國園林博物館展出的“盆盎生趣——清代盆景文化展”集結了百余件清代“盆景”題材精美文物,包括滿飾珠玉且充滿寓意的宮廷工藝盆景,盆景藝術三構件中的盆缽、幾架,以及表現文人意趣的盆景主題書畫等,集中反映了清代盆景文化發展的盛況及表現方式,從中不僅可見古人追求精致生活與自然生活的內心夙愿,亦可管窺其園林生活方式,更可“以古鑒今”,用這一形式向觀者傳達在經濟建設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如何營建我們每個人心中的園林與園居生活。
碧玉瑯玕 巧奪天工
肇始于漢代,歷經魏晉南北朝發展初期及唐宋元各朝的不斷發展,至清代,隨著中國傳統園林的集盛,中國盆景文化亦進入了成熟期,大量盆景藝術專著在這一時期面世。在傳承和延續歷代宮廷植物盆景陳設的基礎上,清代宮廷出于對吉祥的世俗性渴求,出現了絢麗多姿的工藝盆景,其一般多為“御窯廠”或“造辦處”所做,與之相配的盆缽及幾架工藝用料亦極盡工巧,所代表的工藝水平和審美情趣集中體現了皇家品格。
清宮舊藏的銅鏨胎琺瑯菱花式盆芙蓉石梅花盆景頗具代表性。它通高40厘米,盆徑33厘米,菱花式銅鍍金盆,盆口朝外一圈飾藍色“T”字紋,盆腹鏨胎填琺瑯纏枝花紋,祥云紋足底。盆面以碎寶石鋪地,芙蓉石制成滿樹的五瓣梅花,燒藍花托,銅鍍金花蕊,旁襯靈芝玉片、青金石假山和銅片小草,精美異常。
君子高格 詩情畫意
盆景藝術大多為文人喜好,究其因,盆景創作過程實際上是創作者美學思想的折射,這和文人作品中追求的“境由心生”“道法自然”之觀不謀而合。在狹小的盆盎之間,植物、山石、水、土等因素都被賦予無限的精神內涵。南北朝時,畫家宗炳就運用畫理縮景于盆,寄情山水,高枕臥游,在有限的空間內表現無限的詩意情懷。清初崇古之風大盛,文人將盆景藝術與書畫美學、禪意思想、詩文古意等融合并發揮到極致。盆景中的花草樹石、山水林泉在文人指端呈現千姿百態,其中的一草一木寄寓著作者深厚的情感,或超然世外,或自持傲骨,暗含了無限的意境。
自古以來,“歲寒三友”等因為各自的特點而成為君子品格的代名詞,如梅花迎風傲立,松樹四季常青,竹子挺拔不屈。清代的文人和畫家將這種長植于中國傳統文人社會的美學理念應用到藝術創作中,形成了特有的清新、脫俗、飄逸的文人盆景文化。
在張曉村所繪《盆菊圖》中,可見畫幅引首題詩:“分得東籬種,旋栽老瓦盆。一枝堪自適,終日閉柴門。”鈐有白印二枚、朱印一枚。畫中繪淺盆之中立一株菊花,以一根細稈相扶,另一株枝葉懶懶地垂落。畫風簡率古樸。作者似在觀照自己,雖然獨處世外,但怡然自得。
深入生活 綺麗多姿
清代以來,盆景文化已滲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山石還是植物盆景已不再是宮廷或文人雅士的獨享,而成為家家戶戶陳設中必不可少之物。盆景集自然與園林之妙,與庭院民宅相襯,也常用來裝飾居室。清代的園藝和盆栽著述豐富,大量匯編和輯錄前人成果。盆景的普及,使得這一題材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年節物件中的表現對象,也用于佛前供養,民間皮影戲中的道具,還是攝影術剛剛傳入中國后拍照中常用的背景……這些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盆景生動地展現了當時的民俗風情及市井生活,反映出人們豐富多彩的娛樂消閑和對平安祥和的向往。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盆景是微觀的園林,園林是自然山水的濃縮。“雖由人做,宛自天開”是其在美學上的終極目標。盆景文化生發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它成為當代體驗園林文化,打造詩意棲居環境的重要抓手。今天我們透過盆景這一小小的隔窗,可贊古人非凡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亦可深思中國盆景文化甚至是園林文化的發展及精神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