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江津區仁沱場位于古老的僰溪河畔,這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碼頭場鎮,早在漢代這里就設津渡,通舟楫。清代《江津縣志》記載篇曰:“僰溪口溯流十五里曰仁沱場,相傳昔漢武帝通西南夷節使唐蒙取道于此,至今渡江遺跡尚在。”
這個場鎮現在屬江津區支坪鎮。在場鎮上口的田壩子居民組,一片古老的建筑中藏匿著一處非常特殊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建筑,黑瓦灰磚,木窗木檁,磚木結構,一樓一底。現在這個建筑顯得有些陳舊,有些地方開始朽爛,墻基長滿野草。斑駁的墻體無聲地記載著曾經發生過的一切。這棟普通的建筑,便是土地革命時期江津唯一的蘇維埃政權所在地。
1930年7月,經中共地下黨組織和四川地下黨行動委員會批準,決定在四川省江津、合川兩縣發動士兵起義和農民暴動。當時江津縣城國民黨駐軍二十四軍第一師秘密建有中共地下黨組織,團營也建立了地下黨支部,副師長兼旅長張清平是中共地下黨員。當時中共有一個構想:江津、合川兩地起義后,分別成立江津蘇維埃政府、合川蘇維埃政府,同時江津起義軍成立紅七軍、合川起義軍成立紅五軍。紅七軍、紅五軍分別沿長江和嘉陵江打到重慶,兩軍在重慶會合后,沿長江直下,再同鄂西特委聯合進攻武漢,從而實現“飲馬長江、會師武漢”的革命局面。
8月26日,四川省行委決定派項鼎和于淵到江津領導起義。8月28日,四川行委負責人羅世文在重慶通遠門外嘉爾登茶社秘密召見項鼎和于淵,向他倆交代任務。隨后項、于二人便向江津進發。當晚宿白市驛,次日早起,于晌午抵達江津,入住外號賀烏棒的袍哥大爺家。項鼎在這里會晤了江津駐軍黨的負責人李克俊后,午飯后乘木船過江,當日傍晚在德感壩秘密舉行包括江津地方黨領導參加的聯席會議,研究起義事項。成立了包括項鼎、于淵、李克俊、龔慰農、曹澤芝等在內的行動委員會,決定于9月5日在江津起義。
為配合起義,江津行委決定先期成立一個蘇維埃政權。行委研究后認為,位于僰溪河畔的仁沱場農會工作抓得不錯,又有地下黨支部,群眾基礎較好,且處于長江、僰溪河的交界處附近,地理位置上有優勢,于是決定在這里成立“仁沱蘇維埃人民政府”。
8月29日,張清平派出受我黨控制的一個武裝班,沿長江下游進入僰溪河,開到了離江津縣不遠的仁沱場,全繳鄉公所團丁的槍支。這天正好是仁沱趕場,武裝班將趕場群眾召集到一個大壩里開會,宣布成立仁沱蘇維埃人民政府,由江津張清平部槍械修理所一名上海籍軍械師鐘某擔任蘇維埃人民政府主席。鐘主席在成立大會上講了話,由于是上海口音,群眾都說是“嘰里昂當”的,很難聽懂。
仁沱蘇維埃人民政府成立后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籌建農會武裝,以支援9月5日的江津起義。仁沱蘇維埃政府農會武裝計劃9月4日從仁沱場出發,前往江津縣城,配合9月5日城里的起義,做到里應外合。

仁沱蘇維埃人民政府遺址
9月1日,由于一個小變故,起義行委臨時決定將原定的9月5日起義提前到9月3日。由于起義準備極不充分,加上指揮不當,部署模糊,起義的士兵和群眾雖經5個多小時的激戰,最終以犧牲200多名進步士兵為代價而失敗。一些地方地下黨員和軍隊中的黨員被捕。沒有被捕的同志立即疏散出江津,江津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
仁沱蘇維埃人民政府此前正準備組織農會武裝于9月4日進城支援江津“九五”起義,實施里應外合,沒有想到起義提前至9月3日晚進行。9月4日早上,蘇維埃人民政府農會武裝中的“線人”暗報起義提前進行并失敗的消息后,蘇維埃人民政府全體工作人員非常震驚,于是停止進城。鐘主席立即召集會議,急議疏散辦法。蘇維埃人民政府機關黨員和農會干部急用兩條木船將大家送到僰溪口下游,實施分散隱蔽。成立僅幾天的仁沱蘇維埃人民政府就這樣結束了。
后來,這個“左”傾冒險主義的教訓被寫進重慶和江津的地方黨史之中。
新中國成立后,仁沱蘇維埃人民政府機關房屋作為國有資產,交綦江航運公司仁沱船舶站作辦公用房,后來由于綦江航運公司改制,仁沱船舶站解體,房屋賣給當地百姓,成為民居。后因年久失修,損壞嚴重。從2009年開始至2011年,全國開展了革命遺址普查工作,該處被列入革命遺址,進入名錄。江津仁沱古鎮里的“蘇維埃”遺址,現已成為當地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