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顏真卿《勸學》曰:“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讀書的最好時間。一個人年輕的時候不知道勤奮學習,等到年老了才悔悟,但是一切都太遲了。
“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家山雖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唐代杜荀鶴《題弟侄書堂》)人在窮困之時仍要注重修養,盡管外面戰亂人心紛擾,但還是要與往常一樣靜讀。窗外竹影在書桌上搖晃,遠處泉水潺潺,光陰匆匆,但絲毫不要放松自己的努力。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代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人做學問往往不遺余力,到老年才能取得些成就。書本上知識畢竟不夠完善,親自實踐才能擁有真正的學問。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這是宋代朱熹的勸學詩,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而學問卻很難獲得成功。你看那池塘春草的美夢還沒醒來,梧桐樹葉就已打著旋兒在秋風中飄落。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明代錢福《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我們的一生都在等待明日,事情卻沒有進展。朝看河水東流,暮看太陽西墜,把希望寄托在明天,而又不去努力奮斗的人,終將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