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創造力是評價學生核心素養的要素之一,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創造力的內涵?國內外在創新人才培養方式上有哪些不同?新時代背景下,基礎教育在培養人才方面有哪些新思考?實施創新教育的“秘訣”是什么?
2019 年11 月22 日 上 午,在“燎原計劃”2019 全國中小學創新創造教育師資培訓暨中國發明協會中小學創造教育分會第25屆年會特色活動“創新教育名家對話”現場,創新教育名家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答,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們怎么說。
主持人:中國發明協會中小學創造教育分會會長、院士專家咨詢委首任專家譚迪熬
嘉賓:湖北省創新研究會會長、研究員袁伯偉,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湯超穎(第一場);清華附中教育創新中心校長、特級教師王英民,南通大學創造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王燦明(第二場)。

本次名家對話由中國發明協會中小學創造教育分會會長、院士專家咨詢委首任專家譚迪熬(左一)主持

作為教師,應該如何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我認為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做起。一是激發學生的興趣,二是鼓勵學生多提問、多動手。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們保持“童心”。
什么是“童心”?我的解釋是“好奇、好問、好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好奇、好問、好動這三個環節,能很好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在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方面,除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要。關于以色列的家庭教育有個說法,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會在小孩看的書上涂點蜂蜜。小孩玩玩具時有個習慣,喜歡將其放在嘴巴里先嘗一下,這樣當小孩看書時就會發現,其他玩具都沒有味道,唯獨書或者說知識是甜的。
進入學校后,國內外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孩子放學回家后,國內的父母大多會問他在學校里聽不聽話,而以色列的父母們則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問題思維,他們會問孩子在學校有沒有提出問題。問題是開啟科學大門的鑰匙,有一句話說:“真理誕生于100 個問題之后。”
另外,社會也要對創新型人才抱有寬容的態度,使其有生存空間。

核心素養中的一個關鍵素養就是創新。創造力是評價學生創新素養的要素之一,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創造力的內涵。
第一,全面理解學生的創造力,而不是看他獲得多少獎項。教育者應點燃學生心中的燈,讓他意識到,不管目前(文化課)的成績如何,他依然可以去創造。
第二,認識到創新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各科老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課程設計、活動安排等為學生創造創新的機會。
第三,意識到創造需要環境。創造的環境包括人文環境,也包括單位、組織的環境,家庭的環境,每個環境里的人都應該做到不扼殺學生的好奇心,為學生探索未知世界提供安全感。
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首先應注重其獨立人格的培養,包括批判性思維和審辨思維的培養。此外,中小學生的合作創新能力也很重要。有一句話說,你渾身是鐵,能打幾顆釘子?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落實教育改革最根本的是要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培養可靠、合格的人。
就創新教育而言,作為一線的教師首先要改變課堂。曾有人說,中國學生的課堂有五種狀態:沉默,回答,討論,批判,評價。好的課堂應該能到達第四、第五種狀態。雖然目前我國的課堂教學大部分已從“沉默”過渡到“回答”狀態,但距離能否“批判”“評價”還有一段距離。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教育改革時不僅要從宏觀上把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還要落到實處,從學生的自主學習、批判性思維、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入手。
以英語考試為例,以往的選擇題、語法題太多,不太注重語言的實際應用。學生專注于刷題,而對語言的人文性理解不夠。所以,所有學科都應通過大綱、考試、課堂體現重視閱讀、重視學科實用性等改革思想。

特級教師“人往高處走”、校長的頻繁調動以及科技老師青黃不接等問題給創新教育特色學校、相關管理部門等提出了挑戰。當然,這些問題的存在并不是壞事,它也為創新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契機。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對青少年的創造力發展做了一項研究,他發現青少年創造力的發展不是呈直線上升,而是呈一條曲線,有高峰也有低谷。四五年級是低谷,高中后開始上升。
中國的一些研究者在此基礎上也做了相關研究,他們發現,國內小學生的創造力發展的低谷在六年級,初中在初三,高中以后一直下降,最低點就在高三。由此可以得出,改革中等教育的任務比改革小學教育的任務更重要,改革臨近畢業階段的教育比改革非臨近畢業階段的教育更重要,改革考試學科的教育比改革非考試學科的教育更重要。如果這三個改革能到位,中國的創新人才就會源源不斷。
譚迪熬總結:各位專家的對話讓我們對科技創新教育有了新的感悟與思考。對創新的熱愛是人的天性,教師要做的就是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和手段,去調動孩子追求創新的內驅力。
一位科技創新教育專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再偉大的發明只是一顆豐收的種子。科技創新教育要獲得豐收,需要走很遠的路,付出很多的艱辛。希望各位教師抓住“新課程”“新高考”的機遇,積極投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