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玉芳
4月的成都市郫都區成都現代工業港,整齊排列在道路兩邊的企業陸續有滿載貨物的運輸車輛和帶著口罩的員工出入。與前幾個月的“門庭冷落”相比,如今的工業港充滿了活力。“每次我們來這里就像是在照看希望的稻田一樣,看著復工復產企業逐步增多,我們的心也踏實多了。”自疫情發生以來,成都市郫都區就業局副局長蔡昌林和區人社服務專員在無數次企業走訪中,見證了郫都區“希望的稻田”逐漸恢復往日生機。
自開啟全面復工復產以來,郫都區越來越多的企業回歸生產經營狀態,但與此同時,用工難、資金短缺等問題不斷涌現,成為企業發展的“攔路虎”。為“加速度”助力企業復工,今年以來,郫都區人社局按照“戰略發展到哪里,人力資源就匹配在哪里;產業布局在哪里,人才引進就超前布局到哪里”的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工作思路,加強人社服務意識,及時掌握企業需求;積極協調對接多方資源,努力搭橋牽線構建信息平臺,為用人、應聘雙方暢通交流渠道;加快人力資源協同產業發展體系建設,實現供需有效對接、服務精準匹配,著力解決人才和企業發展痛點,第一時間為企業紓解“用工荒”,搶出了“加速度”。目前,郫都轄區內一、二產業重點規上企業復工率達到80%。

郫都區人社局人社服務專員走訪企業了解困難
“前面路口左轉就是四川艾宇光科技有限公司的廠區,他們公司目前對高素質技能人才還有一定需求,我們在幫他們招攬人員的同時要加強溝通,隨時掌握他們的用工需求變化。”“通北三路211號的老肯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工需求問題現在已基本解決,但是后面還要持續關注是否有新的問題訴求。”……4月23日,在郫都區成都現代工業港,蔡昌林再次給開展走訪企業的人社服務專班人員“劃重點”,以確保每家走訪企業的問題訴求都能被掌握并及時反饋辦理。這也是自疫情暴發以來,郫都區人社局開展的一項常態化工作。

“雍夫人”居家靈活就業基地人員支援成都康惠凈科技有限公司生產防疫物資
“71名人社服務專員分成11個組,走訪了轄區內的482家重點企業,保證每家企業都匹配有1名人社服務專員,同時對區上確定的14家重點企業實行‘一對一’跟蹤服務,確保企業順利復工、擴產。”蔡昌林說,人社服務專員們除了實地走訪企業外,還與企業建立了線上聯系溝通渠道,不論何時企業都能通過電話、微信等多種渠道找到他們解決問題。
位于郫都區紅光鎮的成都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是郫都區重點企業之一。疫情發生后,郫都區就業局辦公室主任廖納第一時間通過電話聯系到該公司負責人,詢問企業復工計劃、用工需求等。了解到詳細情況后,廖納及時更新臺賬記錄,并留下了人社服務專員的聯系方式。在廖納的電腦里,這樣的企業臺賬有序地分布在不同名稱的文件夾里。廖納說自2月2日起至今,郫都區內企業臺賬每天都會根據人社服務專員在走訪中收集到的企業復工、員工返崗以及復工企業人力資源需求等情況及時上報更新。同時,對企業提出的問題訴求,人社服務專員能夠現場協調的,立即現場聯系對接、幫助協調、答復企業。不能及時解決的,則由郫都區人社局辦公室按照職責分工,轉有關科室部門及時辦理。不屬于人社職能范圍的,由走訪服務工作組、人社服務專員及時對接園區、街道(鎮)或區級主管部門進行協調。
“我們堅持關口前移、重心下沉,精準對接企業需求,及時統計更新企業相關情況臺賬,尤其是企業復工后的用工需求臺賬。”在蔡昌林看來,人社專員深入一線專班服務企業,能緊盯企業實際困難和需要,加大服務企業力度,把企業困難實實在在解決在端前,同時也能為人社部門在崗位信息發布、精準崗位匹配等方面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撐。
成都康惠凈科技有限公司是郫都區內一家生產口罩、防護衣等防疫物資的企業。疫情期間,公司生產防疫物資時間緊、任務重,急需復工、擴產。然而,部分員工難以及時到崗,短時間內招聘不到具備縫紉技能的一線員工和(PLC)自動化生產設備維修人員,這讓企業經理王淵心里十分著急。了解到企業需求,企業的“專屬”人社服務專員立即與成都市人社局申請協調(PLC)自動化生產設備維修人員,同時對接郫都區內的優勢資源——“雍夫人”居家靈活就業基地,為解決企業用工難題“牽線搭橋”。

陳陽通過成都公共招聘網找到了一份調試內鏡設備的工作
“雍夫人”居家靈活就業基地是郫都區人社局與郫都區友愛鎮黨委及村黨總支結合當地群眾就近就業意愿、技能水平等實際情況,所搭建的以服裝加工為主要項目的居家靈活就業平臺。針對基地隊伍中很多技能基礎為零的新進勞動者,郫都區人社局充分發揮區內人力資源校企合作暨高技能人才培訓聯盟作用,“牽線”區內高校及企業,一方面邀請成都紡高專服裝學院專業老師對基地新進學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另一方面分批次將學員送到大型服裝加工廠跟班學習,通過“以產帶訓”提升學員實際操作能力,幫助學員在短時間內達到獨立完成服裝加工工序水平。
“從2018年3月至今,居家靈活就業基地邀請學校專業老師開展各類縫紉技能培訓累積19次,許多隊員都有到大型服裝加工廠跟班學習的經歷,技能水平都是過硬的。”郫都區友愛鎮隆福村黨員、“雍夫人”居家靈活就業基地負責人余群英在接到區人社局、友愛鎮政府的動員后,立即組織帶領23名縫紉技能過硬的隊員前往康惠凈公司支援防疫物質生產。2月1日,“雍夫人”居家靈活就業基地的技能人員已準時到位投入生產。
同時,在成都市人社局協調下,成都市技師學院2名專業教師也于2月1日到崗進行(PLC)自動化生產設備維修,幫助企業恢復生產。企業急需的技術人員快速到位,讓王淵心里松了一口氣,他說:“人員到崗后,幫助企業從原有的2條生產線增加到3至4條生產線,有力保障了口罩、防護服等重要防疫物資的正常生產。”
在37天的應急支援中,“雍夫人”居家靈活就業基地隊伍的隊員們圓滿完成三萬多件防護服的生產任務,人均收入萬余元。而讓隊員們最為難忘的則是這段不同尋常的支援經歷,余群英說:“平時我們在基地學技術、練技能,現在我們為抗擊疫情出了自己的一份力,大家都很有成就感。”
“雍夫人”居家靈活就業基地隊伍的支援任務已經結束,以“產業發展在哪里,人力資源服務就跟進到哪里”為核心的郫都人社工作還在繼續。“現在看來,居家靈活就業基地是很好的技能培訓載體,群眾可以在學習技能的同時運用技能增加收入,這樣的模式正形成良性循環。”蔡昌林說,根據這次經驗,下一步,郫都區將結合友愛鎮花卉苗木產業,設立適合居家靈活就業的地方特色項目,調動當地群眾的就業積極性,同時及時掌握企業臨時用工、季節性用工需求,幫助居家靈活就業隊伍與相關產業大型用工企業對接,推動群眾與企業實現“雙贏”。
疫情期間,為防止人員聚集,全省線下招聘活動被緊急叫停。擴展求職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崗位信息渠道成為了當務之急。為此,郫都區人社局積極通過“官方”人力資源信息網站發布崗位信息,積極為求職者和用人單位搭建崗位信息溝通平臺,通過線上搭“橋”,暢通雙方交流渠道。

陳娟在“郫都校企慧”招聘平臺上找到了一份為新生產的醫療設備安裝物聯網模塊的工作

郫都區在區體育館田徑場開展 “助力中小微 就業大作為”專項招聘活動
“公司很重視防疫,工作氛圍也很好,在這里上班我也更加安心。”今年28歲的陳娟剛剛入職2個月。今年年前,陳娟憑借對電腦技術的熟練掌握,在一家網吧擔任店長。疫情發生后,網吧難以正常復工,于是陳娟開始尋找新的工作。很快,她就通過“郫都校企慧”網站找到了老肯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物聯網崗位,陳娟說:“如果不是這個‘靠譜網站’,我肯定沒那么快找到心儀的工作。”
陳娟口中的“靠譜網站”是幾年前郫都區為深化校企合作,強化人才資源發展支撐所建立的網絡招聘平臺“郫都校企慧”。“線下招聘會暫停以后,線上渠道成為崗位信息發布的唯一通道。”蔡昌林介紹,“郫都校企慧”平臺經過前幾年的推廣、應用,在郫都區有了一定的知曉度,當疫情發生后,“郫都校企慧”平臺迅速成為郫都區最新崗位信息發布渠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了郫都區內線上平臺,成都就業公共招聘網、成都人才網等網絡平臺也深受求職者的青睞。“之前我還擔心工作不好找,沒想到這么快就找到了合適的崗位。”家住郫都區的陳陽,現在已經正式入職老肯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主要負責醫療器具的調試工作。今年2月,在成都就業公共招聘網看到老肯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信息后,陳陽就立即投遞了簡歷。“疫情期間,招聘網上發布了很多崗位信息,讓我很容易就找到了新工作。”在陳陽看來,這類政府網站發布的崗位信息,既全面豐富又有保障。
這種通過互聯網搭建平臺,暢通供求雙方信息渠道的招聘方式,也讓復工企業紛紛點贊。老肯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醫療器械設備于一體的高科技公司,在疫情發生后,接到了大量的訂單。“公司為確保擴增的15條生產線順利運行,對普工的需求也急劇增加,人員最緊張的時候,有300多人的缺口。”公司人事行政總監周曉琴說,他們找到郫都區人社局幫忙,在區人社局的協調下,通過網上招聘平臺,公司很快就招到了新員工,今年2月份就有290多人入職。“如今,公司已恢復了正常生產。”
“疫情期間,區內勞動力有就業需求,企業也有用工需求,要實現雙方精準匹配,信息渠道暢通是必要條件。”蔡昌林說,為暢通招聘渠道,郫都區建立了“區-鎮街-村社”三級用工信息發布微信群,在全區范圍發布網絡招聘海報,引導區內群眾、企業通過線上模式滿足就業、招聘需求。目前,郫都區依托“郫都校企慧”、成都就業公共招聘網等網絡平臺,累計舉辦54場線上招聘活動,線上點擊量達56萬次,為企業解決7000余個用工缺口,促進本地勞動力就近就業5000余人。

徐小英被定向崗位錄用從事插片工作

3月26日,郫都區組織召開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工作對接會
為破解疫情下企業用工難和部分困難群眾就業難問題,郫都區人社局積極引導區內企業開發適合殘疾人等困難群體的就業崗位,并向企業定向輸送符合崗位要求的困難群體求職者。“我們支持并鼓勵企業結合自身實際設置適合困難群體就業的定向崗位,對這些企業我們會有一定的政策扶持。”蔡昌林介紹說,人社服務專員走訪中在了解企業用工需求的同時,引導企業把操作簡單、便于上手的崗位設置為適合就業困難群體的定向崗位。同時,區人社局還對用人單位為新招用就業困難人員所繳納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含大病補充)和失業保險單位繳納部分給予全額補貼;享受社保補貼滿12個月后,按每人每年5000元的標準給予崗位補貼。如今,郫都區許多困難群體通過定向崗位實現就業,今年44歲的徐小英就是其中之一。
3月26日,徐小英在鄰居的陪伴下,參加了在郫都區體育館田徑場舉行的“助力中小微 就業大作為”專項招聘活動,希望能夠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由于徐小英屬于語言二級殘疾且左手無力,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崗位。在現場了解情況后,蔡昌林立即把徐小英帶到了四川艾宇光科技有限公司的招聘點,向徐小英推薦了該企業的定向崗位。經過企業招聘人員的面試,徐小英當場就被四川艾宇光科技有限公司錄用了。
如今,經過短期培訓,徐小英已經正式上崗,成為了一名熟練的“插片工”。“公司主要從事手機攝像頭鏡片、智能穿戴鏡片等產品研發、生產等,在機械操作的生產流程中,還有一部分需要人為輔助完成的簡單工作‘插片’,這類工作就很適合作為定向崗位。同時根據情況,公司還會為他們提供住宿。”四川艾宇光科技有限公司人事負責人管寧說,經過與區人社局服務專員溝通對接,公司就決定把“插片工”等簡單工作設定為定向崗位,目前,全公司已為20多名殘疾人提供了就業機會。
“疫情下,對于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能滿足崗位工作要求的‘4050’等就業困難人員,郫都區通過新開發公益性崗位、就地就近收集崗位、發布就業援助崗位信息等多項措施,兜底安置失業人員、困難群體。”蔡昌林表示,郫都區目前已安置失業人員、“4050”困難群體及殘疾人330余人,其中,向企業定向輸送符合崗位要求的困難群體求職者52人。
“只有加強人力資源協同,才能更有保障地滿足區內企業發展的人員需求。”這是郫都區人社局在幫助解決企業復工復產人力資源問題時,對區內產業發展所需人才的深刻認識。蔡昌林表示,加強人力資源協同可以在為企業復工滿產、發展壯大提供有力保障的同時,為郫都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我們公司把科技創新作為核心戰略,那么和企業相配合的人力資源就是科技人才,引進和培養科技人才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們公司對于行業高端技術人員十分重視……”3月26日,郫都區組織召開了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工作對接會,58同城、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獵聘網等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負責人與老肯醫療、華訊天谷等企業負責人就疫情對人力資源帶來的危機和機遇進行了討論和交流。
對接會上,郫都區人民政府以及工業港、影視城等4個產業功能區同中國成都人力資源產業園,就人力資源協同示范基地建設及發展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華訊天谷、川潤液壓等4家企業分別同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等4家人力資源機構簽訂人力資源服務協議,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這次活動是郫都區搭建人才引育平臺,實現人才資源供給端和需求端精準對接的重要舉措。”蔡昌林說,郫都區與產業園現場簽訂了共建人力資源協同示范基地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優勢互補,在人才引進、人才培育等方面共同為郫都區的產業升級,為區域發展賦能。
“郫都區自帶人才優勢和創新基因,在合作中,我們將結合產業園的先進服務理念、資源和技術優勢,協同郫都區的高質量發展。”產業園運營總經理王之川表示,雙方將在人才協同引進、人才協同培育、人才協同使用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為四大特色功能區提供定制化跨區域人力資源服務,為郫都區高質量的協同發展貢獻力量。
除了加強跨區合作以外,郫都區還積極促進校企合作,為產業發展儲備人才。今年4月初,在郫都區人社局的牽線下,四川艾宇光科技有限公司與成都工業學院進行了初步對接,雙方就學生實訓、課程融合等方面進行了意向性交流。“近幾年,公司發展速度較快,對于專業技術人才也有了比較迫切的需求。”四川艾宇光科技有限公司人事負責人管寧說,通過加強校企合作,可以為公司儲備更多的后備力量,是公司發展的動力。接下來,公司還會與學校加強溝通,進一步推動雙方合作。
“畢業生就是我們最大的財富。”蔡昌林表示,受疫情影響,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但也給郫都區產業發展帶來了新契機,下一步,郫都區將推動實施“圓夢郫都·引智留才計劃”,為產業發展集聚更多青年人才,目前已儲備了200余人。同時蔡昌林還表示,為全力做好中小微企業人力資源保障,幫助地方特色產業發展,郫都區人社局還將繼續積極拓寬招聘渠道,大力促進校企合作,及時滿足企業用工和發展需求。
后記:
自疫情發生以來,郫都區人社局從活用資源,解決企業復工應急難題,到暢通供給雙方渠道,助力區內企業恢復正常生產,再到結合實際,為區內企業聚集人才,助力產業發展,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郫都區人社局結合當地實際,一直在不斷調整工作重心,以期激發人力資源優勢,助力企業加速復工復產。
“這次疫情是對我們的考驗,也是我們工作創新和發展的新契機。”正如郫都區就業局副局長蔡昌林說的那樣,對郫都區人社部門而言,這場疫情的到來,為他們今后的工作積累了大量人社服務經驗,創新探索了多種服務方式,為企業長遠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撐;對企業而言,人力資源協同讓他們對企業發展有了深刻的理解,也有了更通暢的問題訴求渠道。
這樣的“收獲”或者叫“雙贏”,成為郫都區產業功能區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人力資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