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晶,龔小濤,馬安博
(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航空材料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89)
近年來國外探究高鋼級管線鋼較多,國內對X100管線鋼仍處于研制試驗階段。X100管線鋼比X80及以下鋼級管線鋼相比,具備更高強度,承受更高壓力,同時具有較好的低溫沖擊韌性和焊接性能。隨著控扎工藝的迅速發展,選用不同地冷卻速率,過冷度增大,改變了試驗鋼的原始組織γ→α轉變規律。當過冷度增大時,高鋼級管線鋼會獲取(B+F)、(B+M/A)復相組織結構,有效提高試驗鋼的強韌性[1-3]。文章對低碳、微合金化設計錳-鉬-鈮的X100管線鋼的連續冷卻曲線和不同冷卻速度下的組織變化進行研究,為后續高鋼級管線鋼的工藝優化、性能改善和工程應用提供數據參考。
試驗用Mn-Mo-Nb-0.6C的X100管線鋼,厚度14.4 mm,其成分為:w(Mn)=1.90%,w(Mo)=0.30%,w(Nb)=0.047%,w(Ni)=0.44%,w(Cr)=0.31%,w(Si)=0.24%,w(C)=0.60%,Fe余量。熱處理試樣隨爐加熱到960 ℃,并保溫10 min,通過控制冷卻速度(Vc=0.05~120 ℃/s)測定其連續轉變曲線。為了及時了解試樣組織變化,試樣選用如圖1所示,圖1(a)試樣測定條件為<50 ℃/s,圖1(b)試樣測試條件為>50 ℃/s。熱處理模擬試驗在Gleeble-3500型試驗機進行。
為了探究其內部組織結構,試樣截取沿軋制方向(RD)×板面法向(ND)面,對試樣進行金相分析,經過砂紙打磨-機械拋光-腐蝕等工序后,用型號為RECHART MEF3A設備進行OM顯微觀察;對于精細組織

圖1 熱模擬試樣的取樣圖
結構觀察,選用SEM顯微組織分析,設備型號為TESLA-BS-300;透射電鏡觀察,嚴格按照試樣制備要求,將試樣減薄至50 μm,電解腐蝕后在服役電壓200 kV的JEM 200 CX進行電鏡分析。硬度測定,加載載荷為10 kg,測量設備是HSV-20型。
采用熱膨脹法測定試驗材料的連續轉變曲線,當材料發生相變時,其比容變化。依據相變過程的拐點位置,則可確定臨界相變點。圖2是不同冷卻速度(Vcold=0.1 ℃/s、Vcold=1 ℃/s)的ΔL-T曲線。

圖2 試驗鋼在不同冷卻速度下的ΔL-T曲線
根據圖2測定,當Vcold為0.1 ℃/s時,相變溫度是540~710 ℃;當Vcold為1 ℃/s時其對應的相變溫度是480~680 ℃。依次類舉,不同冷卻速度Vcold(0.05~120 ℃/s)下確定試驗鋼的相變轉變溫度,測定對應冷卻速率的硬度,見表1。隨著冷卻速度增加,材料的硬度提高。

表1 不同冷卻速度下X100管線鋼的相變溫度、顯微組織及硬度
注:F為鐵素體;PF為多邊形鐵素體;QF為準多邊形鐵素體;P為珠光體;GB為粒狀貝氏體;BF為貝氏體鐵素體;M為馬氏體。
圖3是X100試驗鋼在不同冷卻速率下的光學顯微組織。
建立以溫度(T)和時間(t)的坐標系,標注不同冷卻速率下的試驗鋼相變轉變溫度,連接試驗鋼的組織轉變開始點和終了點。采用金相法和硬度測定法[4-5]校正,從而得到試驗材料X100的CCT曲線,見圖4。
不同的冷卻速度對試驗鋼的顯微組織影響明顯。當冷卻速度在0.05~0.2 ℃/s時,金相顯微組織見圖3(a)~圖3(c),試驗鋼主要生成鐵素體,以多邊形鐵素體PF為主,輔有少量的準多邊形鐵素體QF和珠光體P。圖5是掃描電鏡下的顯微組織,灰色區域為P,QF呈無規則形狀。

圖3 不同冷卻速率下試驗X100鋼的顯微組織

圖4 X100管線鋼的連續冷卻轉變圖(CCT曲線)

圖5 試樣X100鋼在冷卻速率為0.05 ℃/s的掃描電鏡圖
當冷卻速度為0.5~10 ℃/s時,X100試驗鋼主要是準多邊形鐵素體和粒狀貝氏體(QF+GB)。當Vcold為0.5~3 ℃/s時,準多邊形鐵素體QF較多,見圖3(d)~圖3(f),進一步觀察,如圖6所示,QF無規則外形,晶界呈波紋狀或鋸齒狀,如無排序的碎片;TEM下,如圖7所示,QF組織中位錯密度高。

圖6 QF的掃描電鏡圖

圖7 TEM下的QF形態及其位錯密度
隨著冷卻速度(5~10 ℃/s)增加,準多邊形鐵素體QF減少,而粒狀貝氏體GB增加,金相組織如圖3(g)~圖3(h)和圖8所示。由于γ→B屬于切變相變,轉變過程體積變化使貝氏體周圍鐵素體誘生高密度位錯,見圖9。因先析出的鐵素體對原始組織奧氏體進行分割,使貝氏體板條更加細密短小,這些組織特征使材料具有高的強韌性。

圖8 貝氏體和鐵素體

圖9 鐵素體對板條貝氏體的分割
因粒狀貝氏體板條(GB)屬低角度晶界,低倍數下顯微組織很難分辨,M/A島狀分布于塊狀基體。M/A島狀組織多存在于原奧氏體晶界、板條束界之間和板條晶間[6]。采用X射線衍射分析,M/A島的明、暗場及衍射圖樣分析如圖10所示。

圖10 試驗鋼X100的“板條狀”殘余奧氏體X射線衍射分析
當Vcood>20 ℃/s,試驗鋼生成貝氏體鐵素體(BF),見圖3(k),BF組織為細密、平行板條狀,板條間分布有條狀M/A或薄膜狀的殘余奧氏體A′。隨著冷卻速率增加,板條更細密,第二相愈細密[6-8],見圖11。SEM顯微組織觀察下,BF板條特征明顯,可清晰分辨奧氏體晶界。

圖11 試驗鋼在中等冷速下的掃描顯微組織圖
TEM顯微組織觀察,貝氏體鐵素體BF組織形態明顯。當轉變溫度較高時,板條界模糊,不同尺寸的“條狀”M/A組元分布于板條間,見圖12(a);當轉變溫度較低時,組織邊界清晰,板條間多呈“薄膜狀”殘余奧氏體A′,見圖12(b)。

圖12 貝氏體鐵素體BF在不同冷速下的M/A組元
如表2所示,在冷卻速率為20~50 ℃/s時,隨著冷卻速度的增加,試驗鋼的強度和塑性隨之增加。在適當的冷卻速度范圍內,試驗鋼的顯微組織主要由(B+M/A)組成。隨著冷卻速度的升高,M/A含量增加。(B+M/A)雙相組織中貝氏體基體滿足了屈服強度,貝氏體基體強度和M/A組元的相互作用保證了抗拉強度;同時M/A組元細密,碳原子配分使M/A中生成更多的韌性殘余奧氏體A′[9-10]。M/A含量增加,不僅使試驗鋼的強韌性未受損失,反而提高了試驗鋼的形變能力。

表2 X100管線鋼在冷卻速度為20~50 ℃/s的力學性能
當Vcold>50 ℃/s時,管線鋼轉變生成板條狀馬氏體LM,和貝氏體鐵素體BF結構相似,但LM板條組織更為細密(見圖3(l))。通過TEM進一步觀察,如圖13(a)所示,馬氏體M板條內部有高位錯纏結,M內部含有局部微孿晶見圖13(b)。電子衍射分析,馬氏體M板條間呈現“薄膜狀”的A′。盡管試驗鋼含碳量低,在TEM電鏡下可發現微小區域的魏氏組織分布的碳化物,見圖14。

圖13 較高冷卻速率下馬氏體板條M

圖14 低碳板條M內的碳化物
(1)不同冷卻速度下,試驗鋼獲取了不同的顯微組織類型。
(2)當冷卻速率為0.5~10 ℃/s時,試驗鋼轉變主要生成QF+GB顯微組織;當冷卻速率較低(0.5~3 ℃/s)時,試驗鋼以多邊形鐵素體QF為主,形狀不規則,高位錯密度;當冷卻速率為5~10 ℃/s時,試驗鋼中粒狀貝氏體GB含量增加,呈平行板條狀且位錯密度高,板條間分布著塊狀的M/A。
(3)當冷卻速度為20~50 ℃/s,試驗鋼獲取了(B+M/A)復相組織。短小細密,多位向分布的高密度位錯的板條束貝氏體基體,分布在貝氏體板條間“條狀”的M/A和“薄膜狀”殘余奧氏體。這種復相組織(B+M/A),通過軟硬兩相的搭配,賦予了材料高的強塑性。
(4)當冷卻速度高于50 ℃/s時,管線鋼獲取了板條狀的馬氏體LM。其中LM顯微組織更為細密,纏結的高密度位錯和呈魏氏組織的碳化物,板條間夾著薄膜狀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