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帥
(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城市污水,經處理后得到的再生水能夠投入到工程之中進行施工,節約了水資源,帶動了社會效益,但相較于高質量生產用水而言,再生水并不能創造出優良的經濟效益,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對城市污水的處理質量尤為關鍵,使其能夠充當鍋爐補給水。這項措施具有突破性意義,它能夠有效地緩解我國水資源不足的現狀,而其中又以全膜法最為關鍵,因此本文則將其作為研究重點。
在本文所探討的電廠中,設置了水處理系統,選用了立式中空纖維膜元件,為了確保處理質量,膜材質選用的是聚醚砜材料,它可以有效抵御水污染的影響,并實行內壓式過濾的方式,使得布水具有良好的均勻性,在清洗過程中不存在任何死角,加之死端過濾,能夠進一步提升水的回收率。
本工廠的鍋爐補給水系統單獨劃分出一個建筑區域,內部設置有過濾除鹽間、室外水箱等多個模塊。對于過濾除鹽間而言,其跨距達到了13.5 m,同時長度達到了48 m,內部引入了諸如超濾裝置等各類高效設備模組。在除鹽間的一側增設了一個跨距為7.0 m的毗間。
引入了疊片式自清洗過濾器,將此部分結構安裝在超濾膜組件的前端區域,所得到的過濾精度能夠達到≤100 mm水平,殘留在水中的懸浮物能夠得到有效的去除,設備為自動化清洗方式,省時省力。
該電廠共增設了2套超濾系統,二者均適配了36支超濾膜,所帶來的有效膜面積達到了77 m2。基于DCS機制完成對超濾系統的精確控制,加之自動化反洗程序以及化學加強手段,可以完成酸洗以及堿洗兩大環節操作,全面保障了超濾膜的潔凈度,經處理后得到的水質達到了預定標準,即濁度≤0.10,并且SI15≤2.5。
關于一級反滲透部分,本廠選用的是TML20D-400復合膜,基于一級兩段的布置方式,同時一、二段膜的數量呈倍數關系,即14∶7,就理論層面而言,單膜的脫鹽率至少可以達到98%甚至更高,且回收率可以達到75%及其以上水平。關于二級反滲透部分,一、二段膜的數量也存在差異,具體比值為10∶4,單膜脫鹽率與上述相同,但回收率相對更高一些,可以達到88%及以上。系統可以實現對濃水的回收,將其置于超濾水箱之中,能夠顯著提升利用率[1]。
反滲透系統實行的是DCS控制方式,內部含有停機保護以及高低壓保護兩大裝置,可以全面保障系統運行的安全性,當系統結束運行后,沖洗系統便會隨之運行,從而完成對膜的沖洗操作。
EDI裝置的內部組成較為豐富,除了最為基礎的EDI模塊外,還設置有流量計、控制系統等多個部分。整個裝置設置為全填充式膜堆形式,內部可分為兩個系列,二者均可以完成單獨運行,其出力水平可以達到2×70 t/h。單套膜塊為16臺,所帶來的回收率可以達到90%,并且出水水質中的SiO2含量能夠控制在10 g/L以內。
OF技術采用的是機械篩分的方式,充分利用了膜兩側的壓差值,將是作為驅動力而完成過濾。在運行過程中,以分子量的大小為基準,從而達到分離顆粒的效果,OF孔徑介于25~30 nm,借助于OF能夠有效的清理存在于水中的懸浮物以及各類微生物等,因此適用性較強[2]。
基于RO技術,將其應用于水除鹽系統中,能夠有效的避免廢酸堿污染問題。其中以RO膜尤為關鍵,是一種典型的半透膜,其具有優良的選擇透過性,可以達到淡化或是凈化的效果。當面對水質含鹽量較高的情況時,RO技術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因此被廣泛應用于靠海或是高鹽地區[3]。就當前國內現狀而言,有些電廠引入了RO技術,但只將其用于預脫鹽環節,此后則選用的是較為傳統的離子交換法,此舉可以有效控制廢酸堿排放量。
在本文所探討的項目中,RO系統可細分為兩級,二者都設置在一個機架上。對于一級RO而言,其選用的是BW30-400/34iFR型膜元件,總數量達到了180支;而對于二級RO而言,則選用的是XLE-440型膜元件,其數量相對較少,為84支。
相較之下,在對酸堿再生處理工時,EDI技術所帶來的效果最為良好,它也滿足了當前現代環保發展的基本要求。關于EDI技術的運行機理,它在傳統的電滲析基礎上綜合引入了離子交換法,加之選擇性膜以及離子交換樹脂二者的結合,可以構成一個填充床,由此達到了電化學持續再生的效果,最終完成超純水的提取[4]。
在本文所探討的電廠項目中,EDI模塊采用的是tropureXL-SOORL型,系統共設置了24個模塊,所帶來的回收率可以達到95%。EDI裝置共分為兩套,其中一套用于日常運行,當其出現異常后另一套則隨即啟動。EDI結構具有很強的特殊性,它對進水水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因此宜將其置于RO的后端區域。為了使得EDI能夠處于穩定運行狀態,通常需要將兩級RO系統置于EDI之前,此舉可以有效去除存在于水中的雜質。
全膜法集多種方法于一身,在過濾器的作用下完成對原水的初步處理,將其中的細小顆粒清除,而后再進入到兩級反滲透RO之中,達到脫鹽的效果,進而轉入到EDI之中,達到深度除鹽的效果后所得到的水能夠作為鍋爐補給水[5]。此方法所帶來的效果優良,但對應的流程也更為復雜,具體如圖1所示。在本文的工程中,引入了兩套處理設備,所帶來的處理能力可以達到140 m3/h。

圖1 水處理工藝流程
對于電力行業而言,對超高壓鍋爐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其水質導電率必須控制在0.2 μS/cm以內,同時SiO2含量不可超過0.02 mg/L,即便采取了二級RO除鹽處理,但所得到的效果不夠理想,因此還需要進行EDI處理。對此,將圍繞全膜法以及離子交換法展開對比分析。
3.5.1 系統出水水質比較
關于二者所帶來的出水水質情況如表1所示,可以發現其都滿足了所提出的補水要求,但進一步對比可以發現,全膜法所帶來的出水水質更為優良,這與EDI裝置有著很大的關聯。

表1 全膜法與離子交換法出水水質比較
3.5.2 系統比較
(1)系統工藝比較。當采用離子交換工藝后,盡管其出水水質達到了相關標準,可以作為鍋爐補水,但在此過程中使用到的酸堿再生樹脂量較多,若使用全膜法,無論是阻垢劑還是還原劑等材料的使用量都相對較少。若從廢水排放量的角度進行分析,當采用離子交換工藝后,產生的此部分總量更少,但經檢測得知廢水中的酸堿液占比較大,同時含鹽量也相對更高,這會對廢水的回收利用水平造成影響[6]。基于全膜法,產生的主要以一級RO廢水居多,其中的磷類阻垢劑的數量也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2)系統操作與控制比較。所選用的2種工藝都基于自動化的方式運行,但離子交換法在操作過程中復雜度較高,容易對設備造成腐蝕。基于全膜法,主要使用到了RO裝置以及EDI裝置,其使用過程中操作簡單,維護也更為方便。此外還需要認識到的是離子交換法中需要使用到大量的離子交換器,因此會隨之產生豐富的控制點,相較于全膜法而言數量達到了其兩倍以上,因此不利于維護工作的展開。
(3)設備布置及占地面積。若使用全膜法,則需要使用到RO裝置,在運行過程中過濾器的濾速通常需要控制在5~8 m/h,當采用離子交換工藝法,所帶來的濾速相對較高,此時介于10~12 m/h,但后者的回收率相對較差。對于膜法而言,其所需的工期相對較短,并且設備能夠在工廠內完成預組裝操作,因此可以有效的減少安裝工作量;而對于離子交換法,則需要得到酸堿貯存池的支持,對應的工程量相對較大。
應當明確的是,以上分析所得到的結果均建立在原水含鹽量較低的基礎之上,當原水含鹽量處于較高狀態時,僅憑借離子交換工藝所帶來的效果相對有限,無論是占地還是酸堿消耗情況都不容樂觀,對此,當前的水處理系統則進行了創新,以一級RO以及傳統離子交換工藝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實際結果表明其帶來的效果更為顯著。
此處對全膜法以及離子交換法進行對比分析,前者的產生量為50 m3/h,后者則為80 m3/h,所得到的結果如表2所示。對其進行分析得知,確保原水不變這一基本條件,相較于全膜法而言,使用離子交換法所需的成本相對更高,即多了0.78元/m3,假定電廠一年運行共需要200萬m3水,此時則需要多花費156萬元。因此,若從成本的角度進行分析,全膜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更為理想,經計算后可知一年時間便可將成本收回。

表2 全膜法與離子交換法制水成本比較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電廠需要朝著節能環保的方向發展,基于RO+EDI的方式,可以顯著提升對城市污水的處理效率,且不會發生酸堿貯存以及再生的情況。若基于OF+RO+EDI相結合的方式,則可以持續進行生產,合理控制酸堿使用量,同時所需的占地面積也相對較小,因此這將會成為今后的主流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