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標和新部署。森林在建設生態文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承擔著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安全、推進生態建設、促進生態文明的重任,是林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力量,是一項重要的公益性事業,事關森林資源資產安全、國土生態安全、森林食品安全、經濟貿易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關系到優質生態產品的有效供給和優美生態環境的有力營造。隨著社會發展進步、經貿日益頻繁、科技突飛猛進、全球氣候變暖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更加凸顯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系統編制機構調整等多種綜合因素的影響,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工作進入了“轉型期”。新形勢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防治理念要從防住向防好轉變、防治方式要從粗放向精準轉變、防治方法要從技能向智能轉變、防治力量要從單一向多元轉變,推進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轉型升級要著力在固強補弱、推陳出新、系統謀劃、綜合施策、強化舉措、整合力量上下功夫。
近年來甘肅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以落實責任為抓手,以健全制度為保障,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人才隊伍為基礎,嚴格落實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政府、林業部門、森防機構的三線目標責任。積極推進區域、行業、部門、系統之間的聯防聯控、合作交流、共享互補。加大宣傳力度,嚴格控制危險性有害生物的傳入和蔓延,保護區域生態安全。大力推廣綠色防治示范點建設,深入開展春秋兩季松材線蟲病普查,積極推進“綠盾”檢疫執法及“服務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障進出口林產品安全”專項行動等,為全面提升防控能力,堅決遏制林業有害生物多發頻發高發態勢起到積極作用。但仍有問題影響和制約著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高質量發展。一是在工作關系上。機構改革后一些單位發生了增、減、并、改等變化,本級業務劃定、上下業務銜接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些變化要求我們各級部門要盡快理順前后、上下、內外關系。二是在目標責任上。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目標責任的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還不強,“三線目標責任”在抓實、抓細、抓小上還有差距,重造林輕管護、重救災輕預防、重眼前輕長遠的協同御災理念仍然存在。三是在人員隊伍上。基層森防機構存在人員變動較為頻繁、專業隊伍不夠穩定、技術力量相對薄弱的現象。四是在職責職能上。林業有害生物檢疫與海關、農業農村和林草部門存在職能交叉、監管重復、尺度不一致等“多元化”管理問題,給事前審批、事中監管、事后追責等帶來諸多不便。
(一)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感和使命感。甘肅省是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是黃河水源的重要涵養區、是“一帶一路”的黃金通道,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甘肅以及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了保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重大意義,明確指出黃河流域是我國的重要生態屏障、是重要經濟地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甘肅獨特的生態地位、干旱的氣侯條件、稀少的森林資源,決定了甘肅生態建設的重大意義、特殊使命和艱難歷程。今年是機構改革后的第一年,各地森防機構的機構設置、隸屬關系、職責職能、力量編成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調整變化,上下業務銜接、內部職能劃分、人員轉崗調整、業務傳承創新等問題都要盡快理順關系。另外,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數據鏈的不斷發展,信息產業已經成為其它產業的支撐和媒體,信息產業與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融合將成為實現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轉變防治理念、創新防治模式、改進防治技術、推動人工智能等都是實現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
(二)全面研判形勢,認清復雜性和艱巨性。做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必須認真分析、科學研判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的總體情況,準確把握防治工作面臨的新形勢。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國林業有害生物仍處于頻發甚至可能重發的態勢,防治任務依然十分艱巨,防治工作依然需要持續強化,不能有絲毫松懈。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計18個省(區、市)、666個縣(區、市)發生松材線蟲病,與2018年相比,全年新增縣級疫區85個,鄉鎮疫點1074個,發生面積增加697.99萬畝,病死松樹增加880.39萬株。美國白蛾疫情仍持續擴散但勢頭減緩,全國共計13個省(區、市)、598個縣(區、市)發生美國白蛾疫情,發生面積1153.30萬畝,連續三年持續下降,2019年與2018年相比,全國新增7個縣級疫情發生區,老疫區由點到面擴散形勢趨于穩定,新發疫區由點狀向片狀發展勢頭減緩。近年來,全省林業有害生物仍然呈現傳播速度快、防控難度大、發生面積廣、危害程度重、復發次數多的持續高發態勢。據調查,以楊樹蛀干害蟲、森林鼠(兔)害、食葉害蟲、針葉林病蟲害、經濟林病蟲害等5大類80余種主要林業有害生物年發生面積600多萬畝,年直接經濟損失近4億多元,對全省林業建設成果鞏固和林業生態安全造成嚴重威脅。一些重大林業有害生物危害還未得到根本遏制,毗鄰的四川、陜西和新疆等省(區)松材線蟲病、紅脂大小蠹、美國白蛾和棗實蠅等危險性檢疫性林業有害生物傳入風險增加,對森林資源和林業生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三)切實摸清底數,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各級森防機構要摸清轄區林業有害生物分布情況,只有對病情、蟲情、疫情“心中有數”,才能在防控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一些地方存在著基本實情掌握不透、應急物資儲備不足、應急預案的科學性、針對性、操作性不強等問題,是我們做好應急防控工作的短板和隱患。強化職責意識、憂患意識,把經常性工作做經常,把基礎性工作做扎實,把前置性工作做到位,才能做到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當前要重點抓好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經濟林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等的防控。針對轄區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風險隱患,因地制宜,制定配套可行管用的應急處置預案,做好藥劑藥械儲備,加強應急處突演練,確保反應及時、行動迅速、防治到位。

新形勢下,做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推進林業有害生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以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制度建設為統領,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問題導向、創新發展,進一步強化防治責任落實,努力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突出抓好松材線蟲病防控,持續強化監測預警與檢疫執法,全面抓實災害防治與應急管理工作,扎實推進科技支撐與機制創新,全面提高整體防治成效,堅決遏制重大林業有害生物嚴重發生態勢,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甘肅提供重要保障。
(一)牢固樹立綠色防治理念。大力推廣社會化、專業化防治模式,普及應用環境友好型生物、仿生物等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以及航空防治等先進技術,提高鼠(兔)害、楊樹蛀干天牛、華山松大小蠹等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水平。
(二)著力加強系統制度建設。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制度建設是基礎。基層森防機構在制度建設上關鍵要抓好貫徹落實,認真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新修訂的《森林法》,堅決貫徹《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植物檢疫條例》《甘肅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條例》,嚴格落實《國辦意見》和《省辦意見》。適應機構改革調整,加快建立完善涵蓋監測、檢疫、防治工作的制度體系。
(三)積極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認真落實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統一領導、統一組織、統一指揮,著力解決資金投入、部門協作、機構建設等重大問題。建立健全防治目標任務考核制度,逐步將災害核查、督辦和問責推向常態化。深化行業、部門、系統之間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體制機制。通過宣傳教育、政策引導、部門組織、市場拉動等途徑,扶持和發展多形式、多層次、跨行業的社會力量,努力構建齊抓共管、層層負責、聯防聯治的防治格局。
(四)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構建全過程檢疫追溯監管平臺,提高檢疫御災體系的信息化程度和防治減災體系的機動化水平;加大應用型科技研發攻關和推廣力度,著力解決生產急需、經濟管用的實用性技術。

(五)突出科研推動技術創新。加快綜合防治和快速檢驗檢測、空中和地面相結合的立體監測技術等基礎性、前沿性和實用性技術研究;加強對成災機理、抗性樹種培育、營造林控制技術、生態修復技術、外來有害生物入侵防控技術的研究,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協同開展防治技術創新和推廣工作新局面。
(六)扎實抓好人才隊伍建設。突出抓好教育培訓工作,積極探索在培訓層次上省、市、縣森防機構“三級聯動”,在培訓對象上行政管理類和專業技術類干部“兩類同步”,在培訓內容上理論知識、實踐應用、專業技術、政策法規“四位一體”的培訓模式。加強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積極參與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機構相關專業開展的交流合作,注重加強前沿性和實用性防治技術的推廣應用,努力建設一支關鍵時刻靠得住、信得過、素質過硬的人才隊伍。
(七)注重加強行業文化建設。行業文化是行業發展的軟實力,關系行業發展的“根”和“魂”,弘揚森防文化,也是堅定“文化自信”落實到森防行業的具體體現,各級森防機構要加強森防文化建設,讓森防文化成為行業系統強基固本、塑魂提神、凝心聚力的重要資源,進一步激發森防系統干部職工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強的責任擔當、更好的精神狀態,努力推進全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高質量發展。
(八)扎實做好應急能力建設。加快建立科學高效的應急機制和嚴密規范的應急制度,著力推進應急救災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定期開展防治技能培訓和應急演練,提高應急響應能力,健全儲備管理制度,全面提升防災、救災、減災能力。
(九)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實現“互聯網+林業”的融合是實現代林業、智慧林業的必然要求,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要緊跟時代步伐,搶抓發展機遇,立足現有條件,努力打通省、市、縣三級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信息通道,實現平臺共建、信息共享、資源共用、情況協處。不斷強化思想意識、完善體制機制、爭取投入經費、強化科技支撐、加強人才保障,逐步提高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系統信息化建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