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家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批判物欲折斷了人類的理想之翼,后來亦有人以“面包與水仙花”的比喻勸誡人們應(yīng)不顧一切地追尋心中的圣地。
竊以為,若無面包,又怎能有體力“上九天攬月”,去追尋那滿天的星光?面包所代表的絕不僅僅是人類的口腹之欲。漫長的進化之路,是人類攜著糧食擺脫那心智未開的蒙昧?xí)r代,向光明處前行的過程。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人類祖先敬畏糧食、奉糧食若神明的虔誠,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古人早已明曉那顆顆飽滿潔白的米粒中所蘊含的精神和靈氣,懂得那片片金黃的麥地所象征的情感。先輩們早已了悟,吃飯不只是為了口舌之快,更是對生命的尊重。
“倉稟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一個生命如何才能去追逐遠方的那束水仙花,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呢?唯有握緊手中的面包,以糧食為繩,與歲月拔河,才能去追求更高的夢想。
在新中國建國70周年之際,中國科學(xué)院院士袁隆平被習(xí)近平主席授予了“共和國勛章”,他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起當(dāng)年的饑荒歲月,熱淚盈眶地慨嘆:“那時候每家都幾近斷炊,連乞丐上門討飯,主人家都拿不出一點吃食。”記者問他是否擔(dān)心再次出現(xiàn)這種情形,他毫不猶豫地回答:“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不可能了”,這短短四個字有千鈞力量。是的,中國人民飽受饑荒之痛,歷經(jīng)磨難,終于獲得了糧食溫暖的擁抱。而今,人們在咀嚼糧食的同時,又何嘗不是在細細品味心中的那份自足和溫暖呢?
因此,一個國家乃至民族首先必須解決溫飽問題,才可期待更遠處的桃花流水、萬種風(fēng)情。何出此言?因為糧食的富足,不僅能使人們物質(zhì)需求得到滿足,它更是一個民族自豪感、認同感形成的基礎(chǔ)。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糧食帶給人類的精神滿足,明白了糧食是支撐人類追逐夢想的堅實力量。
海子有言:“從明天起,關(guān)心糧食和蔬菜。”面包與水仙花從不沖突,我將品嘗著面包的美妙,踏上采摘水仙花的征途。
點評
本文的功力在于,能由物質(zhì)思及精神,并闡明了“物質(zhì)可以支撐、推進精神,精神可以升華、引領(lǐng)物質(zhì)”這樣一個樸素的道理。在論述過程中,考生既能從小處落筆,講清、說透生活常理,更能從大處著眼,關(guān)注國計民生,既有深邃思辨,又有情懷境界。